房子是不是自己的,要能住得好才是一種有房體驗。
同是北京人的屋主佳怡和石頭,在北京中關村有房卻不能住是一種什麼體驗?
實現房屋自由,過著北漂生活,租房完全體驗不到幸福感。
有家不能回的無可奈何,依舊承載著屋主對生活的各種美好暢想。
有房不住租房度日
毫無幸福感可言
今年37歲的佳怡對自己現在的生活極度不滿,窩在凳子上吃飯、在過道上晾衣服,床單只能晾在房屋中央,這些都是生活的常態。
更不用說擁擠不堪的廚房和簡直無處下腳的35m大開間,整個空間就像個雜亂的垃圾堆,從一進門就是一覽無遺的雜亂。
男主人石頭是個任何東西都能變廢為寶的手工達人。
可以說「紙能在他的剪刀下變幻任何圖案,葫蘆在他的筆下可以被賦予新的生命」。
在他眼裡破舊的紙箱子、廢報紙和爛樹根都是堅決不能扔的寶藏。
租住的這間房屋是只有一個主燈照明的大開間,每到晚上佳怡要睡覺的時候,石頭永遠在創作,夫妻倆由於作息不同經常發生爭吵。
石頭可以用樂高搭建出任何建築模型,金字塔、東方明珠、艾菲爾鐵塔甚至理想中的家,一間三層小別墅,對於家的幻想,佳怡直呼白·日·做·夢。
45㎡單元房有多糟?
寧願租房也不回家
在北京海澱區中關村,佳怡有一套父母留下來的單位公房,建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老舊單元房。
這間只有45m的單元房,進門就是黑暗狹長的過道,加上兩個矩形客廳和臥室空間,戶型十分簡單。
3一般單元房層高只有2.6-2.8米,這間房屋最大優勢層高足足3.5米高,高到佳怡換燈泡都是個老大難。
可以說,層高利用好就是無敵優勢,不懂得利用高處空間就是既定存在的生活困擾。
最裡面的房間是以前父母的臥室,外面一間既是客廳又是佳怡小時候的房間。
你們發現沒,這間房屋最大的尷尬問題就是沒!有!廁!所!
更別說滿足日常的淋浴功能了,25年來如廁只能去距離單元樓50米外的公共廁所,毫無例外。
足足生活了25年的老房子,充滿成長回憶,無法居住只能在外租房是佳怡一直想尋求的改變。
裝修需求:
1、一個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是迫切剛需,滿足正常的居住生活體驗。
2、不僅考慮夫妻二人的居住,年近40歲的他們日後要迎來自己的寶寶,雖然一次宮外孕經歷使懷孕有難度,但十年備孕的他們至今仍在努力並充滿期待。
3、考慮到將來的預想生活,兒童房和老人房要在同一空間,全屋儲物空間一定要多。
4、男主人石頭強烈需要一個獨立的操作臺和成品展示空間,來滿足現有的41個烙葫蘆、8套餐具、5幅剪紙畫、7套高達和大大小小且日漸增加的手工作品收納。
5、擁有一間能招待朋友和自我放空心境的茶室。
設計師實際看房之後直搖頭,45m單元房想要改造成石頭理想三層小別墅根本不太現實。
好在清拆階段,確認臥室和客廳間的牆體為輕體牆可以拆除,給設計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拆除吊頂過程中竟然又意外發現,吊頂上方還有40多公分高度空間,這樣一來層高一下子足足有3.9米高。
驚喜的同時有個相當致命的問題,房屋中間有一根80公分的承重梁,直接破壞了房屋動線,導致很多好想法無法實施。
承重梁把房間切割成兩部分,如果只是搭建普通樓板,連兩層都實現不了。
結合房屋現有缺陷和屋主二人的空間需求,設計師主要靈感:
1、考慮到兩根梁的遮蓋問題,整個設計圍繞「梁」展開,利用「凹字型」做鋼結構設計。
2、重新規劃排水管道,利用現有條件造出主次2個衛生間。
3、滿足日常基本生活前提下,實現房屋隱藏的多功能性。
設計師採用直線下挖方式鋪設下水管道,排到外面不遠處的汙水溝,解決最急迫的衛生間放置以及下水管道鋪設問題。
馬桶用一百的下水,洗手盆用50公分下水,廚房單獨下水管直接排到汙水溝,避免相互返味影響生活不便性。
除此之外,改造前期用防鏽的Q235結構鋼做隔層搭建,採用兩種方式雙重保障鋼結構的承重能力和穩定性:
1、在房屋牆角加立柱,保證整體框架的平衡性和穩定性。
2、在牆面掏兩個施工洞,直接把鋼材架到施工洞裡,再用水泥砂漿填滿加固
設計師大膽拆除了原本客廳與臥室間的牆體,充分利用房屋挑高,重新規劃房屋格局。
整個房屋空間採用「凹字形」的躍層設計,最終實現三層別墅的理想之家。
改造後的空間,一樓是過道、廚房、休閒活動區和客廳,二樓是工作區和展示空間,三樓樓梯兩側是主次臥。
玄關
改造前昏暗狹長的過道,毫無功能性可言,更別說居住高效的動線布局,簡直就是白白浪費空間。
通過設計師的重新規劃,如今入戶區明亮溫馨,白色通頂櫃結合原木色點綴的通頂櫃,遵循「藏八露二」掏洞設計打破單調的平衡狀態。
無把手設計顯得乾淨整潔,中間壁龕處鏡面+led感應燈,增加室內補充照明的同時輕鬆取物,放置盆栽綠植平添一份生機。
利用不同垂直高度櫃格,放包放鞋放雜物,甚至還有專門收納雨傘區域。
與玄關櫃一體設計的隱藏式摺疊換鞋凳,方便使用輕鬆收合,簡直是小空間省面積利器。
廚房
穿過過道就是廚房區,改造前是直接位於過道不足1m的雜亂空間,只能滿足基本做飯功能,完全沒有任何儲物空間。
改造後,廚房面積足足擴大了8倍,U字型開放式廚房1.2米寬的操作距離,同時站兩個人都不覺得擁擠。
由於廚房位於新窗戶下方,設計師為了不影響採光,沒有安裝大量吊櫃,利用冰箱後方區設置了足足五層的隱藏狹縫收納,有深度有容量,推進去就是完整的黑板牆。
廚房入口的中島臺可以說是佳怡家變形金剛式家具top1,底部有滑輪可以隨意移動,還能靈活展開變身成供10人同時用餐的超大餐桌。
整個餐廚區域儲物空間是普通廚房吊櫃收納的5倍,操作動線流暢,是佳怡兩口子從未有過的烹飪極佳體驗。
休閒活動區
穿過廚房就是多功能休閒活動區,整牆洞洞板與擱板和收納格的組合設計,儲物量非常可觀。
洞洞板牆面對面這個半高的小桌板,看上去似乎是狹窄工作檯,大膽的將小桌板打開,誰能想到居然是個隱藏式沙發!
降下幕布直接就是私人影院的即視感,只有夫妻二人時可以窩在沙發卡座上觀看,和朋友一起人多時直接在二層大平臺上觀看體驗非常爽。
設計師在第一次去佳怡出租房時,就發現屋主二人平時愛吃零食,沙發旁的隱藏零食儲物櫃就是特意為他們定製的,可以說非常貼心了。
客廳
改造後的一層盡頭就是舒適的獨立客廳區,設計師將地面整體下挖30公分,圍牆而做的L型卡座代替傳統沙發,不放過角落的每1m,朋友小聚人多時也完全夠用。
擺上茶具,就是石頭喝茶談天說地的茶室空間,親自創作的水陸缸造景,綠植與原木相互融合呼應,為這個空間增添無限生機。
衛生間
衛生間位於一層東側,休閒活動區與客廳之間,洗手臺單獨分離出來,鏡櫃浴室櫃收納一個都不少。
設計師特意在淋浴區採用了隱藏式摺疊浴簾,收起來只有5cm厚度,即使空間有限也最大化實現乾濕分離。
整個衛生間區外觀設計成圓弧牆體,在角落處的空間上,視覺上更顯開闊還不容易磕碰。
具體採用基層+歐松板+石膏板+網格布的多層覆蓋,保證牢固性和弧度的完整性。
工作檯 vs 展示區
通往二樓的樓梯都被設計師做成了超大隱藏儲物間格,每階踏步下面用於書籍收納,小空間就是要這樣不放過任何一個犄角旮旯。
二層整個空間設計成石頭的工作檯和展示空間,就是整個「凹字形」鋼結構中凹進去的空間,由於做了梁的向下遮蓋,等於直接分成左右兩部分空間。
長2.5米寬0.5米的超大臺面,整面展示櫃足足可以擺放50多件展品,中間特意設計的黑板牆為了讓石頭靈感乍現時可以隨時記錄。
石頭終於可以在下班回來後,全神貫注搞創作,夫妻倆再也不用因為生活瑣碎相互打擾了。
主臥
利用高度落差自然形成的空間,通過二層兩側樓體上到三層,左右兩邊分別是主臥和次臥,也就是利用「凹字形」凸出來的兩側區域設計而成。
通過二層左側樓梯來到的是位於客廳上方的主臥室,設計師採用淡淡的薄荷綠作為櫃體顏色,1.8*2m舒適大床和電視都直接嵌入櫃體,整個臥室氛圍能讓一天忙碌工作的夫妻倆得以放鬆。
連結電視櫃體的是佳怡的專屬梳妝檯,燈帶和圓形鏤空設計增大空間採光,所有櫃體都暗藏儲物空間,能收納能掛的感人儲物量簡直太心動!
設計師還在主臥額外增加了一個衛生間,剛好位於一層衛生間正上方,雖然面積不大,但這個衛生間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業主晚上起夜的問題。
採用一款直接帶有洗手盆的馬桶,方便環保又節省空間,足夠滿足夫妻日常居住體驗。
次臥
通過二層右側樓梯,就上到了位於廚房上方的次臥空間,這裡是佳怡理想中孩子和老人的居住空間。
來到這個空間的每個人都驚嘆到,空間如此侷促還能做出個小儲物間,足夠收納不常用的季節性用品。
由於橫梁限制了房屋高度,雖然次臥高度有限,但這個房間足以陪伴孩子十年絕對不成問題。
3原本45㎡老舊的單元公房通過設計師的逆天改造,直接變3層小別墅。
不僅兼顧生活基本空間,茶室、多功能休閒區、工作區展示臺等功能性區域只多不少,甚至還憑空造出2個衛生間!
本次改造裝修費總計31.5萬元,其中硬裝花費13.5萬,軟裝18萬。
重回記憶中的小家,在居住空間上展開新的詮釋,重塑日常生活的居住體驗,這才是屬於他們新生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