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七夕馬上又要到了,
沒想到90後、95後還沒開始脫單,
已經開始脫髮了!
李佳琪現場拆假髮(圖源 新聞微博)
95後孟美岐甩了個頭,假髮片飛出來了?(圖源 新浪新聞)
脫髮年齡提前20年!
脫髮是這個高速發展社會的典型時代病,
90後漸漸成為脫髮主力軍,
《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指出,
當代的「脫髮主力」集中在20~40歲,
比上一代人的脫髮年齡提前了20年。
脫髮再也不是中年男子的專利,
女性朋友們也不能倖免於難,
每次洗頭跟做化療似的恨不得把自己剃成光頭……
每到秋季都感覺自己像一棵樹,
樹在落葉,
而我在掉頭髮…
據調查,
在網絡平臺購買防脫、植髮用品的人群,
90後佔36.1%,
即將趕超佔比38.5%的80後。
沒錯,猝死不是當代青年擔憂的問題,脫髮才是。
這無疑是給當代年輕人補了一刀。
本該是脫貧、脫單的年紀,
結果大家都敗給了脫髮。
年紀輕輕,怎麼就禿了呢?
徐崢做客某節目講述自己20歲時的禿頂經歷,自述自己也曾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長髮,後來到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在洗頭的時候,一抓自己的頭髮,就開始一大把,一大把的往下掉。他自嘲「你們知道20歲禿頂跟45歲禿頂的區別嗎?45歲以後開始禿頂,名正言順、理直氣壯,20歲禿頂就是一個鬼鬼祟祟的小人」,讓人心酸又好笑。
他稱那時做所有的治療都是個笑話,每次用生薑治療的時候,都會遭到宿舍同學的嘲笑「徐崢開始治頭髮了」,自己打翻生髮水,也被開玩笑說「桌子上會不會長毛?」,後來頭髮狀況愈發嚴重,他就下定決心剃了光頭,直到現在,他還笑稱當時「有出家的感覺」。
很多時候,說起脫髮,我們自然而然地把憐憫的目光聚焦到男性的身上,這是因為,男人的脫髮絕大部分是先天決定的。
家族遺傳因素是一方面,更多的是雄性激素惹的禍。像很多地中海,M字額,都屬於「雄脫」(雄性激素源脫髮)。
但其實,在脫髮這個事情上,令人戳心的是女人的「後天努力」很多時候打敗了男人,率先登上了光明頂。
對美麗、時髦的不懈努力,今天拉直,明天燙卷,以及各種染髮對頭髮的損傷;
「要麼瘦、要麼死」的追求,各種快速減肥造成的營養缺乏(缺蛋白質、缺鐵、缺鋅、缺維生素D……);
分娩、身不由己的加班,習慣成自然的熬夜,來自工作及生活的精神壓力造成的無所適從的焦慮……
或許都是年輕人在脫髮之路上的推手。
根據網友在網上調查顯示,在30歲前脫髮比例高達84%,在這些人群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比例高達40%!
俗話說得好
專業選得好,天天在養老;
專業選不好,年年勝高考!
其中醫學、法學、新聞、數學、會計、計算機等專業,脫髮比率首當其衝。
這些專業之所以脫髮率高,是因為這些專業知識繁瑣且燒腦,長期熬夜睡眠不足、用腦過度,缺乏運動鍛鍊……
於是就脫髮了......
該如何抵抗這一場禿如其來的打擊呢?
1
用藥
藥物是脫髮治療的重要環節。
非那雄胺可以有效治療男性雄激素源性脫髮。是的,它就是你爺爺治前列腺增生的藥。它並不會影響睪酮的作用,因此對性功能影響不大。
米諾地爾適用於各種非瘢痕性脫髮,不良反應很少,但同樣需要持續使用才能維持頭髮再生的功效。
如果是雄激素脫髮的女孩子,則需要改用螺內酯或炔雌醇環丙孕酮片,治療脫髮的效果也是比較顯著的。
藥物治療的問題在於,見效時間有點長,一般用藥3~6個月後才起效,多則1年才能看到明顯效果。若是想取得持續療效,需要終身服藥的,因為停止用藥後療效可在12個月內發生逆轉。
而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芝麻、生薑和各式各樣的防脫洗髮水並沒有生發作用,而且很可能非法添加了酮康唑、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藥物,不但會引起接觸性皮炎,還可能會造成耐藥。
2
植髮
如果用藥效果不明顯,就開始攢錢植髮吧。男性雄激素源性脫髮、瘢痕性脫髮、中重度女性型脫髮、天生髮際線過高等都可以通過植髮來改善外觀上的頭髮密度。
令人遺憾的是植髮不是萬能的,例如暫時的瀰漫性休止期脫髮就不適合植髮。另外,植髮就是把後腦勺的毛囊連根拔起,換到頭頂重新「載種」。毛髮移植需要打孔,範圍也很大,不管是供移區還是受移區,都會有大範圍的損傷。所以在植髮手術中,大範圍的水腫和出血是一個問題。而頭皮打幾十針麻藥的感覺,想想就令人牙酸。
3
換髮型或假髮
短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飾頭髮的稀疏,同時也可以避免長發扎髮辮對毛髮造成的牽拉。細小的捲髮可以讓頭髮看起來更蓬鬆,但燙髮會對毛髮造成損傷。前額髮際線脫髮也可以通過修剪劉海來修飾。
當然,只要你使用得當,假髮也可以成為你的選擇,而且可以滿足你造型百變的需求。
4
改變生活習慣
這一條說來最簡單,去除誘因,放鬆心情,均衡營養,適時休息。但你會發現,這一條可能比植髮更難,也更貴。
「年少不知頭髮貴,老來禿頭空流淚」——誰都知道這話的道理,誰都知道健康飲食,不要熬夜,多做運動,心情舒暢,才不會脫髮。
但是,誰又能真正做到呢?
每一條髮絲掉落的背後,是我們對生活的無奈選擇。脫髮又如何,該熬的夜還不是要熬。
永久治癒脫髮的希望來啦!
然而,最近研究表明,科學家們終於有望"治癒"人類的禿頂啦。讓人禁不住狂呼,科學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科學家已經能夠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育出近乎完整的皮膚類器官,並在小鼠身上成功的長出了毛髮。
自1975年,科學家攻克了體外大規模培養表皮細胞的難題以來,皮膚及相關附屬結構的重建上一直被視為生物醫學領域中難度係數極高的挑戰。如今,該研究使我們更接近於產生無限的毛囊供應,為"治癒"脫髮提供了巨大的線索。
這個研究是怎麼做的呢?
皮膚在體外培養,作為未來的臨床療法
科研人員首先在幹細胞中添加BMP4和轉錄因子的抑制劑TGF-β,以誘導表皮的形成。然後,再用生長因子FGF2和BMP抑制劑,誘導顱神經嵴細胞的形成,進而形成真皮。在培育75天後,開始生長出毛囊,同時與毛囊相關的組織,如皮脂腺、神經及其受體、肌肉和脂肪等,也成功發育,最終發育成近乎完整的皮膚。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為了深入了解皮膚類器官中的細胞譜系,進行了單細胞RNA測序,發現培養的皮膚類器官表達的基因有下巴、臉頰和耳朵的特徵,也就說明這些類器官不僅可以模擬頭皮的皮膚,也可通過改變細胞培養條件,生成具有不同身體部位特徵的皮膚。
不同條件下下皮膚類器官的形態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器官可與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或其他遺傳數據結合使用,分析特定的基因突變如何改變皮膚發育。還可以幫助建立皮膚和頭髮疾病的模型,並對實驗藥物的毒性和有效性進行篩選。
異種移植時,皮膚類器官會發生囊性平面變化
那麼皮膚類器官的生發效率和可再生性如何呢?
在培養了140天後,研究人員將皮膚類器官植入到免疫缺陷的無毛小鼠的背上,同時確保移植的器官不會被小鼠免疫排斥,發現55%移植器官上,長出2~5毫米的毛髮。可見,這項技術如果真的成真,不僅可以治癒「禿頂」,還能為有創傷、疤痕和遺傳性皮膚病的人們提供革命性的治療方案。
然而,科研人員表示,雖然這一研究令人興奮,但在進入到臨床之前,還有待優化,比如研究中毛髮生長很短,移植後的排異反應,甚至是多能幹細胞會促進腫瘤形成。
雖然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該研究終究朝著治癒人類頭禿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期待未來這項技術真正的應用到臨床!為廣大脫髮患者帶來福音!
中國醫學論壇報綜合整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網易娛樂、MedSci梅斯、深圳衛健委、京醫通、奇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