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一個聞得到海浪的地方,一座看得見歷史的島嶼。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變革,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有人進來了,帶來了一座座建築好幾重文化,有人出去了,帶走了一張張船票好一片鄉愁。
鼓浪嶼的歷史卷在每一朵浪花中,刻在每一塊巖石上,映在每一張老照片裡。
今天,我們用舊時光,還原真歷史。讓大家感受一下,在這座小島上,每一棟建築每一條街道每一朵海浪都有最美的風情。
萬國建築博覽館
來自不同時空的文化在這裡摩擦碰撞,形成了鼓浪嶼獨特的風情
這本是一片東方的土地,中國傳統的飛簷翹角的廟宇和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在這裡隨處可見。然而戰鼓敲響以後,廈門成為「五口通商」之一,西方列強蜂擁而來,搶佔風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別墅公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華僑也回鄉創業,在鼓浪嶼建造了許多別墅住宅。
中式風格、西式風格,乃至中西合璧,不同風格的建築錯落在島上,構成了鼓浪嶼亮麗的風景線,也成了鼓浪嶼文化一個重要的標誌。
黃家花園原為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年回國定居時興建的別墅,因其豪華壯觀,在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別墅」。鄧小平、尼克森、李光耀等中外政要曾經在此小住,或參觀遊覽。
也曾吸引了不少劇組紛至沓來,《廈門新娘》、《保密局的槍聲》、《小城春秋》、《傳奇夫人》等曾經風靡一時的影視作品都曾在此取景。
菽莊花園建於1913年,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
菽莊花園風光萬千,但最有特色的是:一路走來不見海,到了花園門口甚至進了大門仍不見海,一堵高牆擋住了視線,偶回首,園門內側楣上高懸「藏海」匾額赫然入目,頓時領悟藏海的意蘊,轉出月洞門,突然「海闊天空」,大海奔騰而至,這種先藏後露的手法,收到了驚奇的效果。
百年建築,風來雨往,走過歷史趟過時光,仍堅固屹立。
現在,有不少愛侶最愛在這紅牆碧瓦之下,留下幸福瞬間,許下一生承諾,讓磚與泥,鋼與鐵一同見證不朽。
圖:鉑爵旅拍作品
老街小巷
走他們曾走過的路,感受跨越時空的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所見的鼓浪嶼街道,陽光普照,窗明几淨。街頭時常可見矮牆內彎曲伸出的樹枝掛著綠意和果實。
有些道路雖然仍是老厝林立,卻也是修繕乾淨完整,頗有復古風味。
圖:鉑爵旅拍作品
讓我們踏進時空,看看百年前的鼓浪嶼街道。
清朝末期,這座小島上尚未入侵大量西方文化,街頭巷尾建築物都還是閩南傳統風格,道路開闊,人煙不多。有時可看到挑著擔子賣熱食的流動攤,騰騰熱氣和陣陣香味總能吸引不少饕餮者前來飽餐一頓。
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左右,廈門成為四大經濟特區之一,經濟發展蓬勃迅速。
毗鄰的鼓浪嶼也熱鬧起來,這時候的老街道,熱食攤子有了固定駐點,人們的娛樂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到現在,鼓浪嶼上的街道依然吸引著旅客駐足感受,因為這裡看得見歷史的痕跡,品得出時光的味道。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
海是這個島嶼永遠的主旋律,也是旅客看不膩的風景
「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因海而得名,每年旅客不斷,這片澄淨的藍色海洋功不可沒。
每次登上鼓浪嶼,皆有不少旅客在海邊拍照,讓自己與這片海構成一幅美景。其實不僅是旅客,島上的人們也非常喜歡在海邊拍照留下紀念。
這種愛好,可追溯到90年前。
這張拍攝於1931年的照片常常在廈門的文史刊物上出現,圖中三位女士是菽莊花園的主人林爾嘉的三位兒媳。
她們身著風格迥異的服飾,背靠汪洋一片海與天,在這碼頭上留下了這跨越時空的一景。
以海為景,如今依然是年輕人旅拍的必拍景色之一,乾淨的藍白,澄澈的海天,每一幀都是大片既視感。
圖:鉑爵旅拍作品
這座島嶼不僅處處充滿了文化與美景,還有莊重的儀式感和滿溢的幸福氣息。攜手鉑爵旅拍,在這個小島上,許下最忠誠的誓言,留下最幸福的時刻。
編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