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們參與直播訪談 圖片由成都藝術劇院提供
《努力餐》劇照 武奕彰 攝
作為本屆中國舞蹈「荷花獎」8個入圍終評舞劇之一,前晚,「成都造」大型原創舞劇《努力餐》驚豔亮相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參與「荷花獎」終評演出,用具有濃鬱巴蜀地域特色的審美,再現一代共產黨人為革命理想不怕犧牲的英勇無畏,頌揚信仰堅定的精神力量。
《努力餐》是如何「烹飪」而成?演出結束後,昨日下午,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熊曉虹,該劇總編導王思思與錢鑫,主演黃琛迪、李香宇受「舞聚雲端」節目邀請參與直播訪談,與雲端觀眾分享演出過程中的臺前幕後。
題材充滿煙火氣
一切隱秘的戰爭,都化在吃喝當中
舞劇《努力餐》在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下,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共同出品,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製作演出,是成都市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的重點舞臺劇目。
革命題材舞劇眾多,《努力餐》卻另闢蹊徑,從一位成都「非典型」的革命者事跡入手,將目光聚焦於20世紀30年代的「努力餐樓」。熊曉虹介紹,努力餐樓的革命故事以革命先烈車耀先的生平事跡為原型進行改編,不僅展現共產黨人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也能很好地展現成都的美食、音樂與文化。王思思坦誠地說道:「其間,我們也想過要不要換一個更『炫酷』的名字,但從創作至今,我們越來越覺得『努力餐』這個名字樸實而深刻地表現出來劇中『努力』救亡圖存,為了人民吃得上飯的主題。」
因為整部劇的故事幾乎全部發生在餐館裡,一切隱秘的戰爭,都化在吃喝當中。因而「吃」也成為這部舞劇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舞劇《努力餐》中幾乎每一幕都有一次吃,但密而不雜的「吃」,並不是生硬的符號,而能令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成長與衝突、承載了劇情表達。舞劇開頭,車老闆、黃三妹、變臉演員兼地下黨員亮嗓子、軍統特務冷處長4人圍坐在一桌川菜旁,表面上其樂融融,卻在燈光轉換間,突然將想像中的猜忌外化成為餐桌上的鬥爭場面——4雙餐桌上的筷子宛如尖刀利刃,相互衝撞,直指心臟。「這個舞美的設計,是一個放大版的一桌二椅造型,周圍的食客在吃飯的同時,也觀察著四人的行為,呈現出『戲中戲』的效果。」王思思介紹。
有機融入成都元素
首次將川菜、川劇、川普說唱一起搬上舞臺
紮根於成都的《努力餐》開創了將川菜、川劇、川普說唱搬上舞臺的「第一次」。融合的三組天府文化能夠讓你夢回成都的人間百味。為了忠實表達老成都的民風面貌,主創團隊進行了20餘次採風,8次出入成都博物館。如何把豐富的成都元素恰如其分地運用進劇中,主創們從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中尋找契合點。
劇中,亮嗓子的川劇變臉是觀眾津津樂道的一大亮點。錢鑫介紹說,「其實努力餐樓裡的人物都戴著面具,他們都有著表面和暗裡的一面。要服務這樣的人物形象,就非常適合將川劇變臉植入。地域特色與故事情節的有機融合,讓這部劇裡的成都元素突出,而且在表現上更具有藝術性。為此,扮演『亮嗓子』的高德瑞特地向川劇大師學習了變臉。甚至在我們的內部審查演出時,專家評價他的變臉已經是專業級別了。」
「其實舞劇在表現上,雖然不需要對話,但恰當的肢體語言表達,對觀眾理解劇情幫助很大。所以在重要部分,演員刻意放大了這個瞬間的表演。」錢鑫介紹,比如車老闆與黃三妹夫妻在不自覺地對視,不僅僅是給觀眾一種二人非常默契的印象,同時他們每一天生活得小心謹慎,也暗示著當時地下工作者都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他們的革命成果得來十分不易。
向「努力餐」學習
參與創排,在主創們看來就是一次心靈洗禮
「對這次演出的表現我十分滿意。」飾演男主角車老闆的演員黃琛迪介紹,在揣摩人物的時候,一個微笑、一個皺眉都需要細細琢磨。為了契合車老闆的形象,黃琛迪在排練期間留起長發和鬍子,原本20多歲的陽光大小夥,看上去就像一位心思深沉的中年男人。黃琛迪笑稱,演出結束後的他剃掉鬍子,很多觀眾都沒認出自己就是扮演車老闆的演員。幾個月的排練下來,來自浙江的黃琛迪已經能流暢地用四川方言交流。「我的四川話已經『巴巴適適』的了。」為了舞劇結尾的一個軍禮,扮演黃三妹的李香宇長時間練習軍姿,「因為我沒有當兵的經歷,這個動作剛開始能做好,排練幾次就放鬆了,但我根本察覺不到。所以只能這樣,想著一定要形成肌肉記憶,在舞臺上才能呈現出那個氣勢。」
參與《努力餐》的創排,在主創們看來本身就是一次心靈洗禮。「我們在排練中當然遇到很多困難,但這時都會想到,我們這時候能有那些革命先輩難嗎?」錢鑫說,「革命先烈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無私付出,為中國革命、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貢獻。這部劇也是我們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崇敬。」
(成都日報記者 李雪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