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澄清的是,學術界對「無痛分娩」的專業稱呼為「分娩鎮痛」。之所以否認無痛,是因為從客觀上很難做到。這是因為,分娩痛起初主要來自於子宮收縮,到了後期主要為產道痛,而感受這兩種痛的神經並不在同一脊神經節段、且相距較遠。即使被業內公認為效果最好的分娩鎮痛技術——硬膜外鎮痛,也很難做到。對於產婦及其家屬,無痛更像是一種期望罷了。
之前,各種資料或者研究結果,幾乎都是關於分娩鎮痛對產婦的影響,而對新生兒的影響鮮有提及。
對於產婦或者家屬來說,對寶寶的影響才是她們最關心的。如果有證據表明它對寶寶是有害的,相信任何一個母親都能承受人世間最頂級的分娩痛,即9~10級疼痛。
然而,面對產婦或者家屬關於分娩鎮痛對寶寶是否有害的提問,麻醉醫師往往很難給出準確的回答,這顯得十分尷尬。
分娩鎮痛對新生兒的影響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椎管內分娩鎮痛可改善新生兒的狀態:
相關研究顯示,採用硬膜外分娩鎮痛,可以減少低出生體重兒產後1周的死亡率。與接受靜脈阿片類分娩鎮痛的產婦比較,接受硬膜外分娩鎮痛的產婦分娩的新生兒在出生後1min和5min時Apgar評分
(2)椎管內分娩鎮痛對兒童遠期預後的影響:
相關研究顯示,出生時Apgar評分
(3)椎管內分娩鎮痛引發的產婦發熱不增加新生兒感染的發生率:
另一項隊列研究,對影響新生兒感染的因素,進行了多因素回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椎管內分娩鎮痛本身並不增加新生兒感染的風險。
另外也指出,低出生體重、低孕齡、出生時胎糞吸入和呼吸窘迫、出生時低體溫、產婦B型溶血性鏈球菌定植、產婦合併先兆子癇或高血壓等才是導致新生兒感染的危險因素。
雖然硬膜外分娩鎮痛增加了產婦發熱比率和新生兒因發熱而需要感染篩查的比率,但明確診斷感染的新生兒比率並無明顯增加。
(4)椎管內分娩鎮痛產婦發熱對新生兒的危害:
研究表明,在應用硬膜外鎮痛的產婦中,產婦最高體溫與新生兒預後呈明顯的線性負相關。具體包括,肌張力降低、輔助通氣、Apgar評分
因此,如何避免產婦發熱對新生兒的不良影響是臨床醫師的重要任務。這方面,應遵循產科處理的原則,如果產婦體溫升高並伴有血象升高等宮內感染的跡象,應適時實施剖宮產終止妊娠。也就是說,當產婦體溫升高時,需要警惕對新生兒的影響。
(5)椎管內鎮痛藥物對兒童腦發育的影響:
胎兒期和嬰幼兒期是大腦發育易受損傷的敏感時期,圍產期使用的藥物是否會對兒童大腦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目前,椎管內分娩鎮痛多採用低濃度羅哌卡因與舒芬太尼複合應用,藥物濃度為剖宮產術中麻醉用藥的1/10~ 1/5。僅少量局麻藥經椎管內血管吸收入血,經母體血液循環,因此再經胎盤屏障作用於胎兒的藥量微乎其微,幾乎可忽略不計。
一項隊列研究對4684例經陰道分娩的兒童進行分析,其中1495例兒童的母親在分娩期間接受了椎管內鎮痛。5年後對這些兒童進行隨訪,分析椎管內分娩鎮痛與兒童學習障礙的關係。結果發現,在校正混雜因素後,椎管內分娩鎮痛並未增加兒童遠期學習障礙的風險。這說明,至少目前的醫學發展未發現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