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什麼是漢服

2021-02-28 龔鵬程大學堂

中國古代夙以「上國衣冠」自負,如今卻遍地西裝洋服。有些人開始反省了,所以漸漸就興起了「漢服運動」,想發展漢服之傳承。

由於運動初起,對服飾傳統還不是十分了解;入手又常以穿戴、製作、剪裁、外拍為主,關注常只在技術層面,方向及意義還未深入討論。整個運動又有抵抗世俗之意蘊,故有些團體提出之主張亦不免有激矯的色彩。外界對之,則常因不了解而批評橫生。

早在2009年三月,中國服裝論壇的主題即是:重塑危機後的中國服裝品牌。內容除了大趨勢下的中國服裝企業變革、直面網絡營銷、設計與服裝的方向外,便已有一個文化與服裝的議題,由我主講「萬國衣冠拜冕旒:重塑中華服裝文明」,從思想上說明中國服裝的基本體系。九年過去了,關心、喜愛漢服的人當然越來越多,但有些常識還是得說一說,以供同道參考。

首先,要介紹禮服、吉服、常服、便服、工作服等概念。

穿衣服要看場合,這是服飾裝扮的基本常識。像戲劇裡皇帝整天戴著前面垂珠簾的冕冠、或穿著明黃色龍袍,就是沒常識的。

你如果去看歐洲人或韓國日本,就會發現他們不但有常服禮服之分,禮服還有很多種,用以對應不同的場合。晚宴服(Dinner Dress)、晚禮服(Evening Dress)、舞會禮服(Ball Dress)都適用於夜間,但是須穿在不同活動場合,造型要求也不同。舞會禮服最華麗、暴露度也最高,近乎上身半裸。可若這樣穿到晚宴上,就顯得不知禮了。同樣,日本和服也分不同級別以對應不同場合,已婚婦女的黑留袖,對應於西方的晚禮服,適用於婚慶等重要場合。但穿著這樣的服裝拜訪朋友就成笑話了。

中國古代也一樣。禮服也有不同級別以對應各種場合。皇帝戴冕冠就是禮服中最隆重的一種。以宋朝為例,只有在祭天地宗廟、受冊尊號、冊皇太子、元旦受百官朝拜等儀式中才會穿戴。其他各種禮服也都有相對應的祭祀與典禮,不能隨便穿。清朝皇帝不戴冠冕,不過還是將傳統禮制的「十二章紋」納入皇帝朝服裡,吉服上同樣也有著傳統的十二章紋。

在古裝劇裡常看到的皇帝黃袍,則屬於常服。但常服不等於「平常穿的衣服」,而是「常禮服」的意思,在宴會與上朝時穿著。是相對「大禮服」而言的次級禮服。

至於真正日常穿的服裝,叫作便服(現在,許多人批評穿漢服寬袍大袖,行動不便,其實指的是禮服。禮服本來就不適合日常穿著的。反之,一些漢服愛好者,穿著大禮服去逛商場、擠地鐵、遊公園,也讓人竊笑。還有一些漢服推廣者,煞有介事地教人分辨「漢服與日常衣服有何區別」,仿佛漢服不包括日常服,更讓人無語)。

吉服的概念出現於明代,到清朝才被明確列入禮儀制度,隆重程度遜於朝服,但禮儀級別也很高,用於祭祀、重要節慶等場合,不是每天穿的。

禮服各個時代不同。古代以男子上衣下裳制,女子禮服深衣制為原則。後來女人常學男人,也採取上衣下裳制。

周代,王后有六種高貴度不同的禮服:褘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褖衣,用以對應不同的場合(前三種因為上面都有鳥紋,又稱「三翟」)。王后之外的貴婦則按照其夫的品級,享有數量不等的禮服。如莊姜是衛侯夫人,她就有揄翟以下的五種禮服;而她隨從裡的庶士,其妻的禮服就僅有褖衣了。

周朝制度,缺乏圖像資料可以看,但這個體系是延續的。從宋代皇后的畫像上看,都是頭戴龍鳳花釵冠,身穿深青織五色翟紋的褘衣。但這身大禮服只有在受冊與朝謁景靈宮時才穿,一年穿不了幾次。妃子與命婦的大禮服(褕翟和翟衣)在造型上和褘衣類似,只是花紋等細節不同(例如鳥紋的數量)。

這個基本服裝區分,到民國時雖仍依循著,但具體以什麼做為禮服時,卻提倡西化,民國元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竟規定穿西式禮服。「長袍馬褂」只屬於常服。

換言之,民國以後的服制,才開始脫離中國傳統。但它畢竟還有些傳統的遺存。例如規定女子禮服是「褂裙」。這跟長袍馬褂一樣,其實都是清末的流行服裝。

   

也就是說,禮服之形成,有個規律:經常是舊時裝變成了新時代的禮服,在禮俗中有特殊的意義。如現在潮汕地區婚俗中新娘穿著的「龍鳳褂」,其實就是從清末民初的「褂裙」演變而來的。

   

再以「霞帔」為例。這原是唐代的流行,指色彩豔麗如雲霞的帔子。初唐時流行寬大款,像包著羊毛披肩;盛唐時像圍巾一樣披在肩頭;中唐以後越來越長,通常在身前盤繞,帔尾放在身後或手臂外側。

  

到了宋朝,這就變成了貴婦們的常服。而「霞帔」也成了一種身分的代表。在宮中,若一名宮女被提拔起來,將會得到一個「紫霞帔」的最低等級封號,再往上升為紅霞帔。

    

同理,袍衫與大袖衣,在晚唐五代時僅是一種時裝,但到了宋朝時就成了民間的禮服。

    

元代時,規定漢人的婚姻採行「漢兒舊來例」,主要參考《朱子家禮》。女性著大袖衫。事實上也即是以前代服裝為禮服。

    

明代新娘禮服的圓領袍(裝飾雲肩、通袖襴、膝襴紋樣的通袖袍),也是金元時期的流行。

    

類似褙子的對襟長外套,則是晚明的時裝。清朝以後,地位越來越高,漸成為漢族婦女的禮服。當時也稱「褂」或「大褂」,搭配以大紅繡裙,成為正妻才能穿著的隆重服裝(若丈夫去世,寡婦就只能穿湖色、雪青之類素淡顏色的裙子)。民國元年服制中的女子禮服,正是這種披風加長裙!

    

民國十八年修改了舊的條例,新《服制條例》裡,女子禮服是藍色長旗袍(底下搭褲子)或藍色斜襟上衣配黑長裙,男子禮服則是袍褂。這是什麼呢?不就是稍早之前的流行服裝嗎?你看孫中山、蔡元培、胡適、魯迅,誰不是常穿這樣的長袍馬褂?

    

至於旗袍,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才誕生。它並不是「清朝旗人的袍子」,而是民初的時裝。基本上跟男人的袍子一模一樣,下襬寬大,而且配褲子。後來隨著流行,旗袍的長短寬窄、開衩高低頗有所變化,但要配上外袍長度相當的襯裙、襯褲,腳上並穿著長絲襪,才是完整的一套民初旗袍。現代旗袍露大腿這種青樓式美感,當時無之,旗袍的開衩都在膝蓋上下。到抗戰後期,旗袍才開始有比較明顯的收腰。

    

總之,禮服之樣式,常以前代之服裝為之,一部分沿用從前的禮服,一部分以從前的時裝為新時代的禮服。所以禮服相對於現今時裝,都顯會得古雅些。事實上,這也是世界服飾的規律,各國都如此。現在有人亂罵漢服運動者復古、想去棺材裡挖寶,只是因為缺乏這些常識。

這又關聯著另一個問題,即漢服之漢,是否應排除少數民族服飾。

    

過去臺灣就常有人拿祭孔、遙祭黃帝等典禮時官員們身穿「滿族的長袍馬褂」做文章。其實剛已說過了,那不是滿族服裝,而是法定禮服。反對者只是臺獨意識作祟,看不慣這其中的大中華意識,藉此說事罷了。

    

近年來大陸也有人拿漢服說事,說漢服只能是漢種人的服裝,遼金元清朝的、各少數民族的都不算。激烈的甚至說「中國沒有元朝和清朝,是被殖民統治」;穿長衫的都是「清粉」等等。

    

說的人義憤填膺,我們聽了,卻不覺要哈哈大笑,哀憫其無知。照他們的邏輯,蒙兀兒王朝不能算入印度史(泰姬瑪哈陵即是蒙兀兒王朝的建物),而那可憐的英國,自從雜種威廉帶著一票高盧鬼子入侵後,竟硬生生被殖民至今。現在的王室還是德國來的呢!

    

而這樣說,策略上又自陷於大漢沙文主義。除了激化對立,自己生出敵人來之外,能有什麼好處呢?

    

專就服裝看,這也是不懂得服裝是一直在交流中發展的。

    

他們排斥遼金元清,高舉唐宋明。那我們就來看看唐宋明是怎樣的。

    

唐承五胡亂華之後,本身又有胡人血統,頗染胡風,就不多說了,宋代可是純粹的漢了吧?哈哈,沈括《夢溪筆談》就說到:「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

    

北齊以來,男人穿的多是胡服,窄袖圓領衣、長靴、能裝備多種生活工具的蹀躞帶。只不過後來蹀躞帶上用來綁系物件的皮帶被省略、盛唐以後的服裝則越來越寬鬆、宋代流行穿鞋而不太穿靴子罷了。所以宋代漢人跟遼國契丹人的服飾並沒太大區別,只不過遼人較習慣左衽而已。

    

宋代漢人跟契丹人服飾相似,不只因漢人已長期染有胡風,更因遼人也在漢化。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曾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不同管理辦法。不過等遼太宗耶律德光滅了後晉,把後晉所有衣冠、文物、儀仗等全都搬回自己家穿戴起來後,就變成「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重大的祭祀與儀式場合,甚至所有人都穿著漢式禮服了。       

    

金人剛剛入主中原時,強力要求漢人仿照女真式樣剃髮易服,不從則殺。後來卻也漢化得厲害。

    

可是在所謂「漢化」中,漢人一樣也學金人。前文即已說過:明代新娘禮服的圓領袍,便是金元時期的流行。

    

金朝貴婦又流行披戴四合如意雲頭的雲肩,而官員常服的肩、胸、背間則飾以形狀頗類雲肩的金繡花紋,或大型團紋,描繪著春水天鵝、秋山熊鹿等自然景物。這種蓋滿兩肩與上身的裝飾法,蒙古人也很喜歡,不但用金線織出這種大片花紋,更把花樣延伸到了兩袖及下襬,愈顯華麗。

  

明朝人也對此極為欣賞。明太祖畫像上穿的那件「前後與兩肩,各金織蟠龍一」常服,或孔府藏的大量柿蒂雲肩紋通袖襴裝飾的袍衫等,就都來自金元的審美。

    

正因為「士庶鹹辮髮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深受蒙古影響。明太祖因而下詔要求「復衣冠如唐制……不得服兩截胡衣」。     

    

然而,從《明憲宗行樂圖》看,後來皇帝自己就愛穿兩截胡衣、頭戴蒙式綴珠大帽,身邊內侍也都做這等打扮,可見實情不能只看詔書。

    

而且據馬可波羅記載,元朝每年有十三次大朝會,所有貴族們按節令穿著同一顏色的「納石矢質孫服」,也就是以織金錦(納石矢)製成的上下同色連衣裙。這種款式,到明代稱為曳撒,徐克電影《龍門飛甲》裡,錦衣衛們穿的就是曳撒。

    

清代女人的服裝則要分開討論,男人被要求辮髮,女人服裝的差異倒不在滿漢,而是「旗」「民」。區分的標準是制度,不是種族。不管原本是滿人、漢人還是蒙古人,只要入了八旗,就算是旗人,要按旗人的生活方式行事。如打三個耳洞、戴三對耳環。清代選秀女時,一耳三鉗與不纏足都是必要檢查項目,乾隆就曾說:「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改飾。」  

    

若屬於民籍,各族女性可以穿各自的禮服。如乾隆時的《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裡描繪清代宮廷宴會時,旗人貴婦群中坐著幾個紅袍珠冠女子,就是漢人命婦;高帽對襟外掛的,則是回部女子。

  

也就是說,清朝對女人服飾是想各行其是的。而這種政策,當然也就使得漢服體系延綿不斷。

    

由以上簡略地說明,讀者自會理解到服飾一直是在動態發展中的,我們現在說的漢服,其中即包涵了上述各少數民族服飾元素。我們不能本質性的想像有一種純粹的漢人和漢服。像彝族女人一身斜襟盤扣的小褂,其實就是清朝的小褂;納西族的服飾,則跟貴州天龍屯堡之類所謂明代服裝相似等等。

    

目前漢服運動風起雲湧,當然不反對大家各有主張。但無論如何主張,總要有點上面講的漢服基本常識才好。無知者狂熱起來,太可怕了!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祖籍江西吉安,是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等,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長按關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群。

相關焦點

  • 專訪龔鵬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哪裡?
    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龔鵬程:傳統跟現代的關係在不斷變化之中。早期要全盤西化,努力現代化,我們便把傳統文化看成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絆腳石,認為就是因為有很多傳統文化積澱下來的缺點,所以沒辦法進入現代社會。
  •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那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有什麼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那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有什麼?旗袍?漢服?還是唐裝?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傳統服飾。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所以並不能用「中國傳統服飾」來概括,畢竟我們還得照顧少數民族。
  • 龔鵬程草書示例:蟠胸萬卷,在手一杯
    (龔鵬程草書《蟠胸萬卷,在手一杯》)關於草書,也許你對它還有些誤解。草書是我國最早被當成藝術字來書寫的字體(東漢時人人狂熱學習,惹得趙壹專門寫了一篇《非草書》來糾正),可是也因社會上人喜歡草、喜歡狂,以致它很早就被鄙視了。
  • 龔鵬程|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這個咒語有什麼神秘呢?它說:左手鬥訣,右手劍訣,步前罡法。萬化叢中一棵草,其色青青香更好。神仙採取在花籃,千萬變化用不了。吾令法練隱吾身,縱橫世界無煩惱。行亦無人知,坐亦無人見。遇兵不用驚,遇賊不用拷。護道保長生,相隨白鶴草。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勅。
  • 龔鵬程|老饕蘇東坡
    龔鵬程龔鵬程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添加助理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
  • 龔鵬程|若一切都為了欲望,還有什麼是不能幹的?
    它有什麼文化問題嗎?其文化問題,第一便是欲望的放縱。傳統哲學,都主張節制欲望,而消費社會的基本理路,卻是放縱慾望,尋求滿足。Jevons說:「人類的欲望是經濟學終極的『主題事項』。欲望、努力、滿足,即為經濟的循環」,又說:「經濟學者必須將生產與消費的理論,建立在低級的欲望和高度的嗜好之複雜的基礎上」。低級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如飢則欲食、寒則欲衣。
  • 南笙九歌:什麼是漢服?越來越火的漢服文化
    漢服是什麼?我們將明末清初之前的漢族人的穿著服飾統稱為「漢服」,也稱中華漢民族傳統文化服飾。從春秋到東漢,從三國到魏晉,從唐宋到元明,中原大地的服飾不斷變遷、重組、融合、出新。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直到清朝滿族來到中原,其服裝風格與漢服風格完全不同,也是在溥儀騎著自行車騎出北京城之後的一百年間,漢服出現了斷層。漢服衰落潛移默化之中,我們的穿著已經完全西式化。
  • 漢服有什麼好看的
    1現在搞懂什麼是漢服?而漢服,主要以交領為主。圖片:@中國共青團微博其他還有裙擺,護領什麼的常服就是日常生活、聚會、逛個街什麼的穿著;尤其是還有指著漢服,非要說成是韓服還有和服的,就可以大聲告訴他:和咱們大天朝的爆款漢服比
  • 這又是什麼風格的漢服
    漢服作為中華傳統服飾,近兩年來廣受大眾人群的喜愛。不過為了跟進時代潮流,很多店家在漢服的設計上也做了相繼的變化,融入了諸多當下的時尚元素。而最近破產娘就發現一款與眾不同風格的漢服,上半身上班,下半身茶會,披上鬥篷又是英姿颯氣,這樣一款漢服真是讓人好奇長什麼樣子呢!
  • 龔鵬程|飲食大道理
    人又用什麼招喚魂魄歸來呢?在《楚辭》裡的〈招魂〉〈大招〉都一樣,先說魂魄四處遊遊蕩不好,到處都充滿了危險,還是趕快回家吧。接著就說家中準備了好酒好菜、美麗的女人,可供你享用,所以「魂兮歸來,返故居些」。死後世界陰冷恐怖,活人的生活則充滿了酒的香氣、肉的味道、女人的笑語,兩相對比,死人能不動心嗎?這種生活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有吃喝之樂。
  •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 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 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2020-09-02 15:27:44 來源:全球紡織網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 做漢服最好用什麼布料
    做漢服最好用什麼布料 2020-05-13 14:17:15 來源:全球紡織網 做漢服最好用什麼布料?
  • 漢服的那些事,漢服是漢朝人的衣服嗎?到底什麼是漢服
    記得之前一次演講,大學老師問我:你們為什麼只做漢服,不做唐裝、宋裝呢?雖然這個對於圈內的的漢服同袍朋友們來時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漢服不就是漢族人民的衣服嗎?其實直到現在很多圈外的人以及有學問的人,都不知道「漢服」是漢族人民衣服的總稱。
  • 不懂漢服被鄙視,漢服、韓服以及和服有什麼區別
    前幾日看到一個新聞說一個人因為不認識漢服而誤認是韓國服裝而被漢服愛好者鄙視,那麼漢服、韓服以及和服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不論是韓國的韓服還是日本的和服都是從中國的漢服發展而成。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華服、漢裝。
  • 龔鵬程|我以雲篆呼應空海
    龔鵬程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並在北京、上海、杭州、臺北、巴黎、澳門等地舉辦過書法展。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
  • 漢服有什麼類型風格,應該怎麼去搭配,和怎麼去喜歡漢服
    (晉制時尚日常漢服)問:請問您的cn有什麼含義呢?(齊胸襦裙)問:漢服的搭配你有什麼推薦的嗎?(齊腰襦裙)問:除了漢服,你還喜歡什麼呢?但是最喜歡的還是漢服問:你覺得在漢服,和你喜歡的其他服飾中,漢服吸引你的是什麼呢?捲毛小獅子一一嗷嗚:首先漢服是屬於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它是一種民族的符號和文化的載體,以前很羨慕韓國有韓服,日本有和服,後來入坑後知道了我們中華也有漢服,這是一種屬於我們自己的歸屬感。
  • 龔鵬程|西方的情慾結合不良問題
    龔鵬程龔鵬程現為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添加助理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
  • 漢服服裝是什麼樣的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
    漢服和改良漢服的區別,漢服是古代的一種服裝形式,現如今演變成更時尚的穿搭方法,被很多人穿著上街,更好的詮釋了中國服裝歷史的博大精深。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到現在可以歸結為所有的古裝服飾。
  • 哪種版型的漢服適合胖人穿 胖子適合穿什麼款式的漢服款式
    哪種版型的漢服適合胖人穿 胖子適合穿什麼款式的漢服款式 2020-05-22 16:34:3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哪種版型的漢服適合胖人穿?
  • 漢服到底是什麼?你是否還會疑惑?
    現如今,漢服的各種文化發展的是越來越火熱了。不僅是漢服本身,就連一些漢服周邊的文化,也是發展的相當迅速。這也正說明了漢服文化正在不斷的被大眾所了解、所接受。然而,有許多人在感嘆漢服文化的同時,卻對於很富文化其實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