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消費者報導
永旺的數位化姍姍來遲。5月8日,永旺app在全國上線,提供在線下單、6.3公裡範圍內配送服務。
時代財經5月9日從永旺方面了解到,早在2019年4月,永旺就成立了永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並從去年12月起,在深圳羅湖店、佛山悅然廣場店、廣州海港城店共3家門店試點運營永旺app,現app推廣至內地所有門店,並由順豐同城提供配送。
針對推出獨立app原因,永旺公關部向時代財經指出,主要是為了加速研發經營中面臨的數位化課題,整合電子會員、掃碼購、送貨到家等服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此之前,永旺通過京東到家、美團以及餓了麼提供「到家」服務,比起第三方平臺,目前永旺app在配送費方面並不具備競爭力。時代財經了解到,永旺app上購買商品不足5公斤且實付不足58元的,運費為10元,而其它平臺的配送費多集中在5元。
時代財經向永旺了解第三方平臺和試運營app門店的在線銷售情況,不過對方表示不便透露。
姍姍來遲的數位化
比起內地的許多商超企業,永旺在線上端的布局明顯慢了一大步。
早在2015年5月,沃爾瑪中國就推出了手機app,並在門店數量最多的深圳開始試點,並在2018年推出掃碼購小程序。財報顯示,過去一年「沃爾瑪到家」O2O業務平均月銷售增長突破60%。永輝超市則在2016年推出永輝到家app,財報顯示,過去一年,永輝超市的到家業務銷售額達35.1億元,同比增長108%。而華潤萬家的獨立app則在2019年1月上線,不過目前尚未有具體的銷售數據公布。
尚益諮詢創始人胡春才5月9日告訴時代財經,隨著用戶拉新成本逐步增加,從線下導流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果單純依賴第三方平臺,到店的顧客引流到線上可能只為他人做嫁衣,而無法為自身實現用戶增量,同時第三方平臺要打通會員體系相對困難。
「永旺這樣規模的零售企業,如果純粹靠第三方平臺運營線上業務,其實是不太正常的,永旺的app雖然慢,但比沒有的好。」靈獸傳媒CEO陳嶽峰5月9日向時代財經指出。
陳嶽峰認為,對於零售企業來說,線上業務無法瞬間爆紅,需要長久的積累、引導、普及、沉澱,在消費者心中形成認知,並逐漸認可。「線上業務只能是業務補充,而很難成為其業績支撐。」
三年持續虧損
永旺發力到家業務,或與其門店經營不如預期有關。比起剛進入內地的高歌猛進,近三年來,永旺的業績卻有些低迷。
永旺的前身是日本的「JUSCO株式會社」,在中國香港順利布局並成功登陸港交所後,1996年7月永旺在廣州天河城開下內地首店。此後,將觸角伸向了北京、青島等地。
財報顯示,2019年永旺在內地實現收益52.55億港元,同比下跌0.8%;虧損達到8080萬港元,較上年虧損的5980萬進一步擴大了35.12%,而2017年則虧損4150萬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納入永旺上市公司主體的只有廣東永旺和永旺華南。截至2019年,兩家公司在廣東經營綜合百貨和食品超市共計33家門店。這也就是說,虧損的只有華南地區部分門店,其它地區門店的銷售數據永旺並未公開。
根據永旺官網介紹,目前其在中國共經營涵蓋綜合百貨超市、食品超市、便利店等400多家不同業態門店。
陳嶽峰指出,永旺的業務中規中矩。日本零售業有一個特徵,就是它不斷調整,逐步適應,屬於慢熱型,永旺的購物中心和超市業態等都屬此列。
「華南區的遇冷,一是華南區的商業較為發達,大部分頭部企業和區域企業都各有特色,尤其購物中心這塊,華南的購物中心一直比華北、華中等地的運營能力要強一些,大賣場這塊無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零售企業都是各有千秋,永旺很難在其中拔得頭籌。」陳嶽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