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網際網路運營的過程中,與產品、開發、營銷、策劃等各職能的人進行交流時,總免不了遇到很多的英文簡寫術語。
「這個月的KPI達到了嗎」「這個產品主要是面向B2B」……
不懂一些專業英語縮寫術語,連別人說什麼都聽不懂,交流起來豈不是很不方便,作為運營人員,一些基本的重要詞彙還是要知道呢!
UV(Unique visitor)
是指通過網際網路訪問、瀏覽這個網頁的自然人。訪問您網站的一臺電腦客戶端為一個訪客。00:00-24:00內相同的客戶端只被計算一次。一天內同個訪客多次訪問僅計算一個UV。
IP(Internet Protocol)獨立IP是指訪問過某站點的IP總數,以用戶的IP位址作為統計依據。00:00-24:00內相同IP位址之被計算一次。
UV與IP區別:如:你和你的家人用各自的帳號在同一臺電腦上登錄新浪微博,則IP數+1,UV數+2。由於使用的是同一臺電腦,所以IP不變,但使用的不同帳號,所以UV+2
PV(Page View)即頁面瀏覽量或點擊量,用戶每1次對網站中的每個網頁訪問均被記錄1個PV。用戶對同一頁面的多次訪問,訪問量累計,用以衡量網站用戶訪問的網頁數量。
VV(Visit View)用以統計所有訪客1天內訪問網站的次數。當訪客完成所有瀏覽並最終關掉該網站的所有頁面時便完成了一次訪問,同一訪客1天內可能有多次訪問行為,訪問次數累計。
PV與VV區別:如:你今天10點鐘打開了百度,訪問了它的三個頁面;11點鐘又打開了百度,訪問了它的兩個頁面,則PV數+5,VV數+2.PV是指頁面的瀏覽次數,VV是指你訪問網站的次數。
BR(Bounce Rate)跳出率是指在只訪問了入口頁面(例如網站首頁)就離開的訪問量與所產生總訪問量的百分比。跳出率可以直觀的看出產品的用戶體驗好壞以及產品推廣時的精準強度。
DV(Depth of Visit)PV與UV的比值,DV越大用戶體驗越好,內容越有價值,網站黏性越高。
廣告術語網絡廣告主要包含四種形式,即點擊(CPC)、彈窗印象(CPM)、效果引導(CPA/CPL)、銷售分成(CPS),主要對這幾個指標進行科普。
CPC(Cost Per Click)點擊付費廣告,根據廣告被點擊的次數收費。如關鍵詞廣告一般採用這種定價模式。
CPM(Cost Per Mille)展示付費廣告,只要展示了廣告主的廣告內容,廣告主就為此付費,按照有多少人看到過廣告來收費。
CPA(Cost Per Action)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計價方式的廣告,不限廣告投放量。根據每個訪問者對網絡廣告所採取的行動收費的定價模式。對於用戶行動有特別的定義,如獲得一個註冊用戶等。
CPS(Cost Per Sales)以實際銷售產品數量來計算廣告費用的廣告,以銷售成功支付佣金的計費方式。這種廣告更多的適合購物類、導購類、網址導航類的網站,需要精準的流量才能帶來轉化。
CPT(Cost Per Time)每時間段成本。CPT是一種以時間來計費的廣告,國內很多的網站都是按照「一個星期多少錢」這種固定收費模式來收費。
UGC: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說白了就是由用戶提供的內容,一般的論壇,不可能由站長一個人來寫貼,用戶的數量決定了這個論壇的發展前景。現在幾乎所有的社交網站,都是採用UGC的模式,比如百度貼吧,微博,小紅書等。
PGC:專家創造內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UGC主要是依靠用戶本身的創造力和分享力而產生的內容。而PGC則是由專業的人創造的內容。在做公眾號運營時,UGC更適用於互動,比如製造話題引導用戶創作UGC的內容,再將這些內容挑選優秀的整理分享也是常見的互動方式之一。舉個列子在微博上「微博搞笑排行榜」的大V就特別喜歡使用這種互動形式,效果顯而易見,而PGC則是作為一種價值性內容的存在,如果分享一些PGC的內容,可能權威性效果感更好,還能帶來流量。
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OL: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基本上就是在微博上有話語權的那些人,也是我們常說的微博紅人之類的這些人在一些行業可能是專業的,或者非常有經驗的,所以他們的話通常都能夠讓他的粉絲信服。因此KOL的影響力在微博營銷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Banner:橫幅廣告
Button:圖標廣告
B2B:商家與商家建立的商業關係(Business to Business)
通俗說法:就是你也成立了公司,買我公司的東西比如:阿里巴巴。
感謝你看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