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文/成長新視點
序言: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化載體,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群星璀璨。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家實力、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深厚的文化沉澱,為唐詩的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營養,湧現出了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李白和杜甫,就是裡面傑出的代表。
一、浪漫主義的偉大代表,詩仙李白。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風貌、代表盛唐詩歌高度藝術成就的,是偉大詩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邁、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他的詩,範圍廣、成就高,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和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一起被後世推為唐人七絕的代表作。
李白的詩,顯示出很高的才華、豐富的想像力,富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採飛揚、充滿理想。他的詩,不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從形象塑造、素材攝取,到體裁選擇和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無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徵。
豪放,是李白詩歌的主要特徵。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李白詩歌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像,以主觀表現客觀,是李白詩歌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他的想像,極其豐富,幾乎篇篇有想像,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像。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等,無不成為他想像的媒介。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嘆賞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神仙。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城。唐大詩人杜甫有詩讚云:「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賀知章也,因此,後人便把李白尊為「詩仙」。
有賀知章「謫仙人」的誇讚,再加上喜好道教的李白本身的「仙風道骨」,詩歌的「意出塵外」,並且常常描寫匪夷所思的「仙境」,於是「仙氣十足」的李白就這樣被人冠之以「詩仙」的美稱,並且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李白常常藉助想像,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展現。人們之所以認可他的「詩仙」美稱,還是源於他詩歌的藝術風格。
二、現實主義的傑出詩人,詩聖杜甫。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比李白小11歲,他們深厚的友情成為千古傳頌的文壇佳話。他青年的時候,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安史之亂以後。
唐詩到杜甫是一大轉變,題材轉向寫時事、寫底層百姓的生活。寫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描寫,在敘事和細節描寫中抒情。為便於寫時事,他多用古體,但他更高的成就是律詩。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詩中,律詩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詩成就,主要是拓寬了表現範圍,盡力發揮律詩這一體式的表現力,既嚴格遵守格律規則,又打破格律的束縛。變化莫測而又不離規矩,寫得出神入化。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舜」的理想,而一生卻窮愁潦倒,所以在感情上更能體驗到民眾的疾苦。安史之亂,給唐代社會帶來巨大破壞。杜甫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寫下了《北徵》、《三吏》、《三別》和《兵車行》等不朽詩作,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興轉衰的社會面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他的詩激蕩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熾烈情感和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後人公認為「詩史」,也被尊稱為「詩聖」。
秦觀認為杜甫能「集諸家之長」,才能取得「諸家之作所不及」的成就,而且杜甫處在集大成的盛唐時代,可謂正「當其時」。雖然秦觀沒有直接說杜甫是「詩聖」,但他認為杜甫是集大成的「聖之時者」。
結語:
詩歌,在藝術手法和藝術風格上,杜甫與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噴湧而出,杜是反覆詠嘆;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寫實;李是奔放飄逸,杜是沉鬱頓挫。一般認為,在中國的詩歌發展史上,杜甫帶有集大成的性質,對於後來者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楊萬裡把李白的詩比作「列子御風」,是「神於詩者」,所以是「詩仙」;把杜甫的詩比作「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者」,駕乘桂舟玉船的靈均就是傳說中的聖人,是「聖於詩者」,所以是「詩聖」。但是楊萬裡並沒有直接稱呼「李杜」是「詩仙」和「詩聖」。
直接呼李、杜為「詩仙」、「詩聖」的人,最早可見明代《杜臆》一書的作者王嗣奭(1566--1648)。他在一次做夢與杜甫對酒談詩醒來後,寫了一首《夢杜少陵作》的詩,內有句說:「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
他又在一首《浣溪沙》詞裡說:「詩聖神交蓋有年,到來追想一悽然。」一次作詩稱李白為「詩仙」,兩次作詩稱杜甫為「詩聖」,從此世人就正式用這兩個稱號分別譽稱李白、杜甫了。
成長新視點,有我更快樂。歡迎關注點評,謝謝。@情義無價品歷史 @成長新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