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是大戟科烏桕屬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以上。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叫法多樣:如鴉臼、木子樹、木梓樹、瓊樹、蠟子樹、桕子樹、虹樹、洋辣子樹等等。
烏桕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總狀花序;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種子扁球形黑色,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 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本種原產於中國,分布很廣,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具有生長,浙江、湖北、四川等省栽培較集中。日本、越南、印度等地亦有分布。此外,歐洲、美洲和非洲亦有栽培。垂直分布一般多在海拔1000m以下,在雲南可達2000m左右。
關於烏桕樹在中國的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以前,因為在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可以肯定此樹種在中國的栽培歷史不低於1 500年,目前屬於中國特有的經濟樹種,亦屬於典型的中國鄉土樹種。
古代人對烏桕的認識很早,多因為烏桕樹的多種實際用途:如烏桕木材均勻緻密,是製作家具和雕刻的上好選擇;烏桕的種子可以做蠟燭、肥皂等;烏桕葉在古代可以作為黑色的染料,可以說是純自然的染色物質等等更進一步被我國人民認識和使用的還有它的藥用價值:根皮、樹皮、葉(烏桕葉)、種子(烏桕子)均可入藥,具有利水,消積,殺蟲,解毒的作用。
烏桕樹冠整齊,葉形秀麗,秋葉經霜時如火如荼,十分美觀,有「烏桕赤于楓,園林二月中」之美稱,屬於園林建設中最典型的秋色葉樹種,由於其獨特的秋色葉景觀,在歷史上多承載了悲秋的角色,也是歷代詩人詠誦的題材,如陸遊的「烏桕遮山路,紅蕖滿野塘。"「烏桕先楓赤,寒鴉後雁來。"何籌齋的「清秋霜未降,烏桕葉先紅。"孫蕢的「門前烏桕經霜紫,樹杪青霞著日紅。」可見烏桕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目前國內百年以上的烏桕樹也不鮮見,如日照東港區陳疃鎮上蔡莊村北山烏桕等。
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有詩云:「烏桕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葉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就是描寫的烏桕樹葉色變化的美妙和驚豔,將烏桕秋天的景色展現紙端。就是由於烏桕這獨特的景觀表現,可以廣泛使用在道路、廣場、公園、庭院、草坪、湖畔、池...,.或成片栽植於景區、森林公園中,尤其適用於美麗鄉村建設做鄉土樹種種植,能產生良好的造景效果,適合孤植、叢植、條植、片植、組團等。目前國內對烏桕的觀賞越來越多,如目前國內最具有人氣的湖北大悟鄉村、黃山市黟縣的烏柏景觀,是最具有的代表性的。
在園林運用中,烏桕可打造以下景觀效果:
孤植 飄逸、灑脫,用作秋季主景觀效果
叢生 熱烈、奔放,打造令人震撼的整體效果
行道樹 別具特色,給人以豔麗的體驗,讓秋色不冷。
烏桕樹果實成熟後,可以經冬不落,「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就是古人描寫的烏桕果掛枝頭的景象,在冬季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烏桕繁殖基本採用播種法,優良品種用嫁接法、埋根法繁殖。該樹種喜光,對光照、溫度均有- -定的要求;能耐間歇或短期水淹,對土壤適應性較強,紅壤、紫色土、黃壤、棕壤及衝積土均能生長,中性、微酸性和鈣質土都能適應,在含鹽量為0.3%以下的鹽鹼土也能生長良好;具有深根性特點,側根.發達,抗風、抗毒氣(氟化氫),生長速度快,更適合作為適宜地區低山、丘陵山區發展經濟林樹種使用,經濟壽命在70-8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