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官窯的發展史
官窯廣義是指朝廷開設的窯場,狹義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一。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於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盡遷各地名匠於此。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在此基礎上,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宋時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燒制瓷器專供宮廷所用。
民窯是相對官窯而言,廣義上來講為非官府經營,主要生產普通老百姓所使用的商品性瓷器。如宋代著名的磁州窯、龍泉窯、耀州窯等民窯。
宋時官窯又有南、北宋官窯之分。
北·官窯
亦稱汴京官窯,專燒宮用瓷器。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其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
南·官窯
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建立修內司、郊壇下窯,生產宮廷專用御品,故稱「南宋官窯」。所產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在中國陶瓷史上,「官瓷」與「官窯」兩者是一種交叉而非重合的關係。
官瓷:
「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特謂,專指宋大觀、政和年間於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與官窯出戰戟、汝瓷、哥瓷、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官窯: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後世官窯意指由中國歷代政府營建,如遼代官窯、明代官窯、清代官窯等。
皇茶苑感謝你的關注,還有更多精彩,讓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