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西安、北京、廣州,跨越6千多公裡,這不是一個美好的旅遊路線,這是一個平涼患者曲折的求醫路線。今年40多歲的張女士是甘肅省平涼市的一名醫護人員,她不幸患上了一種罕見的骨關節病——大骨結節病,全身多處關節骨軟骨進行性破壞。張女士不遠萬裡輾轉多個城市求醫,卻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經過多方打聽,張女士慕名找到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為了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宋衛東教授團隊利用國內首創的精湛技術,為張女士實施了踝關節置換手術,保住了她的踝關節功能。術後兩周,張女士順利康復出院。術後兩個月,張女士已經可以到公園散步、上下坡,生活回歸了正常。
術後宋衛東教授與張女士溝通,為她排解憂慮
輾轉四個省市求醫,她在廣州找到「最佳方案」
張女士回憶,自己患上大骨結節病後,全身多處關節骨軟骨出現進行性破壞。特別是最近半年,雙側踝關節疼痛難忍。其中左側踝關節症狀最重,休息、服藥等保守治療效果都不好,疼痛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她的正常生活。走遍了甘肅省的各大醫院,嘗試了藥物、針灸等各種治療方法,張女士的關節疼痛並沒有緩解,影像檢查卻發現病變逐漸進展。由於長期病痛的折磨,張女士的情緒也變得日益焦慮,總是接近崩潰的邊緣。
為了治好自己的病,張女士踏上了艱難的求醫之路。她先來到西安一家醫院,與醫生交流後發現,自己很難接受踝關節融合或同時雙側進行第三代假體置換的治療方案。輾轉來到北京的醫院後,足踝外科的教授卻告訴她,由於她的距骨破壞嚴重,無法使用第四代假體進行置換,建議進行截骨量較大的第三代inbone踝關節假體。而張女士是專業醫護人員,她仍想保留自己更多的踝關節骨質。
X片正側位顯示,患者的關節磨損嚴重,距骨扁平變形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女士從新聞報導裡看到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完成國內首例第四代踝關節假體置換術的消息。懷著一線希望,張女士聯繫到了宋衛東教授,並且進行了網上諮詢。
宋衛東教授在網上耐心細緻、和善專業的解釋,使張女士的信心大增。她與丈夫馬上又從北京飛到廣州。在門診接診時,宋衛東教授給張女士進行了較詳細的檢查及諮詢,給出了更符合張女士要求的治療方案。在對比了北京、西安等專家的治療計劃後,張女士最終選擇了宋衛東教授團隊的治療方案。
個性化定製治療方案,國內首創技術解難題
入院後,宋衛東教授團隊對張女士的病情進行了研究、討論。X片顯示她的雙踝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其中左踝關節的病變與症狀都是最重的。由於張女士的距骨壞死、磨損嚴重並塌陷,損失的骨量比四代假體的截骨量還要多許多,也就是說,她的距骨無法按照第四代假體截骨,因為殘存的距骨無法按第四代假體標準進行常規的距骨截骨,只能僅僅按照第三代假體(inbone假體)截骨,並且難度極高,需要極其精準的操作。
「不幸中的萬幸是,患者的脛骨骨量較好,可以按照第四代假體截骨。」宋衛東教授表示,在詳細的術前評估及科室多次討論後,經與患者商量,團隊決定開創性在脛骨端應用脛骨截骨更少的最新infinity假體截骨技術,而距骨側按第三代inbone截骨技術截骨,這樣的組配在國內尚屬首創!
為此,宋衛東教授團隊千方百計聯繫各方資源,為張女士訂製了可以匹配第四代脛骨假體的第三代距骨假體,這樣才能將她的截骨量減到最少。
這樣的組配及手術計劃,國外雖然有報導,但並無相關的詳細技術的文獻。為順利成功完成手術,宋衛東教授團隊大量查閱相關文獻,並在手術前反覆多次在模型上模擬操作,探討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解決方案。特別考慮到張女士距骨壓扁變形後安裝的困難,也考慮過距跟融合以保證距骨假體的準確穩定安裝。
術後左側踝關節X片正側位顯示,脛骨端為第四代假體,距骨端為第三代假體
高難度手術順利完成,為患者保踝關節功能
進入手術室後,宋衛東教授再一次將所有的程序在頭腦中演練了一遍,將C臂機擺放在合適位置。由於第四代踝關節置換手術均是在放射性配合下精準操作的,手術團隊都穿上沉重的鉛衣、戴上鉛帽,在放射線下進行手術。
然而,正如術前預測一樣,在鑽距骨假體固定孔時,發現距骨側的厚度已極度薄弱。為避免鑽破距骨,手術團隊在放射線監視下仔細鑽孔,最後順利安裝上了距骨假體,手術順利完成。
張女士在住院康復過程中,仍有焦慮的情緒,宋衛東教授每天查房都耐心地傾聽疏導,儘量為她排憂解難。雖然手術結束了,但手術後的康復仍十分重要。宋衛東教授團隊為張女士個性化制定了康複方案,看著自己一天天逐漸好轉,張女士越來越有信心,臉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術後兩個月,張女士生活恢復正常,露出開心的笑容
術後兩周,張女士順利出院,回到了自己甘肅的家。宋衛東教授團隊積極對張女士進行隨訪,利用微信遠程指導她進行康復鍛鍊,她的行走也越來越自如。術後兩個月,張女士的關節疼痛症狀已經明顯改善,現在已經可以到公園散步、上下坡,在家赤腳走路也比較輕鬆,生活終於回歸了正常。
術後兩個月,張女士到公園散步、上下坡行走自如
「我們根據張女士保踝關節功能的需求,制定了最適合她的手術方案,並突破重重困難和挑戰,完成了這個高難度手術。」宋衛東教授表示,看到張女士術後康復良好,實現了保留踝關節功能的心願,如今行走自如,整個團隊都感到非常欣慰。
專家簡介
宋衛東
主任醫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首位骨科博士後,現任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擔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足踝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會員,廣東省關節外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組長,廣東省關節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人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特約編輯,《現代骨科臨床與研究》編委,美國足踝外科協會國際會員(AOFAS),並獲美國AOFAS Traveling Fellowship獎學金。先後在湖南衡陽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培訓並獲碩士、博士學位及博士後學歷;曾分別在香港大學、美國哥倫布足踝外科中心、Steadmann運動醫學中心、哈佛大學BWH(Brighan and Women’s Hospital)骨科學習。熟悉足踝外科常見及多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特別在足踝運動損傷(慢性踝關節不穩、距骨軟骨損傷)微創治療,足踝部畸形(包括拇外翻、平足、馬蹄足、下肢不等長等)矯形及踝關節關節炎保關節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經驗,對少見足踝疾病(足痛、足腫及步態異常等)有較獨特的分析方法和處理手段,熟悉足踝外科的最新技術及治療進展,擅長應用關節鏡及各種微創技術,在美國曾專門培訓過踝關節置換技術。國內首創應用帶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位治療足舟狀骨缺血性壞死,開展華南地區首例平足症微創矯形手術(EOTTS),均獲良好療效。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省級科研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40餘篇,參與編寫《足踝外科學》,《足踝外科手術學》,《骨科學》(研究生教材)及審校《坎貝爾骨科手術學》足踝章節。
原標題:《罕見骨關節病患者萬裡求醫,廣東醫生用創新技術治頑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