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骨關節病患者萬裡求醫,廣東醫生用創新技術治頑疾

2020-12-12 澎湃新聞

平涼、西安、北京、廣州,跨越6千多公裡,這不是一個美好的旅遊路線,這是一個平涼患者曲折的求醫路線。今年40多歲的張女士是甘肅省平涼市的一名醫護人員,她不幸患上了一種罕見的骨關節病——大骨結節病,全身多處關節骨軟骨進行性破壞。張女士不遠萬裡輾轉多個城市求醫,卻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經過多方打聽,張女士慕名找到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為了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宋衛東教授團隊利用國內首創的精湛技術,為張女士實施了踝關節置換手術,保住了她的踝關節功能。術後兩周,張女士順利康復出院。術後兩個月,張女士已經可以到公園散步、上下坡,生活回歸了正常。

術後宋衛東教授與張女士溝通,為她排解憂慮

輾轉四個省市求醫,她在廣州找到「最佳方案」

張女士回憶,自己患上大骨結節病後,全身多處關節骨軟骨出現進行性破壞。特別是最近半年,雙側踝關節疼痛難忍。其中左側踝關節症狀最重,休息、服藥等保守治療效果都不好,疼痛逐漸加重,嚴重影響她的正常生活。走遍了甘肅省的各大醫院,嘗試了藥物、針灸等各種治療方法,張女士的關節疼痛並沒有緩解,影像檢查卻發現病變逐漸進展。由於長期病痛的折磨,張女士的情緒也變得日益焦慮,總是接近崩潰的邊緣。

為了治好自己的病,張女士踏上了艱難的求醫之路。她先來到西安一家醫院,與醫生交流後發現,自己很難接受踝關節融合或同時雙側進行第三代假體置換的治療方案。輾轉來到北京的醫院後,足踝外科的教授卻告訴她,由於她的距骨破壞嚴重,無法使用第四代假體進行置換,建議進行截骨量較大的第三代inbone踝關節假體。而張女士是專業醫護人員,她仍想保留自己更多的踝關節骨質。

X片正側位顯示,患者的關節磨損嚴重,距骨扁平變形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女士從新聞報導裡看到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完成國內首例第四代踝關節假體置換術的消息。懷著一線希望,張女士聯繫到了宋衛東教授,並且進行了網上諮詢。

宋衛東教授在網上耐心細緻、和善專業的解釋,使張女士的信心大增。她與丈夫馬上又從北京飛到廣州。在門診接診時,宋衛東教授給張女士進行了較詳細的檢查及諮詢,給出了更符合張女士要求的治療方案。在對比了北京、西安等專家的治療計劃後,張女士最終選擇了宋衛東教授團隊的治療方案。

個性化定製治療方案,國內首創技術解難題

入院後,宋衛東教授團隊對張女士的病情進行了研究、討論。X片顯示她的雙踝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其中左踝關節的病變與症狀都是最重的。由於張女士的距骨壞死、磨損嚴重並塌陷,損失的骨量比四代假體的截骨量還要多許多,也就是說,她的距骨無法按照第四代假體截骨,因為殘存的距骨無法按第四代假體標準進行常規的距骨截骨,只能僅僅按照第三代假體(inbone假體)截骨,並且難度極高,需要極其精準的操作。

「不幸中的萬幸是,患者的脛骨骨量較好,可以按照第四代假體截骨。」宋衛東教授表示,在詳細的術前評估及科室多次討論後,經與患者商量,團隊決定開創性在脛骨端應用脛骨截骨更少的最新infinity假體截骨技術,而距骨側按第三代inbone截骨技術截骨,這樣的組配在國內尚屬首創!

為此,宋衛東教授團隊千方百計聯繫各方資源,為張女士訂製了可以匹配第四代脛骨假體的第三代距骨假體,這樣才能將她的截骨量減到最少。

這樣的組配及手術計劃,國外雖然有報導,但並無相關的詳細技術的文獻。為順利成功完成手術,宋衛東教授團隊大量查閱相關文獻,並在手術前反覆多次在模型上模擬操作,探討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及解決方案。特別考慮到張女士距骨壓扁變形後安裝的困難,也考慮過距跟融合以保證距骨假體的準確穩定安裝。

術後左側踝關節X片正側位顯示,脛骨端為第四代假體,距骨端為第三代假體

高難度手術順利完成,為患者保踝關節功能

進入手術室後,宋衛東教授再一次將所有的程序在頭腦中演練了一遍,將C臂機擺放在合適位置。由於第四代踝關節置換手術均是在放射性配合下精準操作的,手術團隊都穿上沉重的鉛衣、戴上鉛帽,在放射線下進行手術。

然而,正如術前預測一樣,在鑽距骨假體固定孔時,發現距骨側的厚度已極度薄弱。為避免鑽破距骨,手術團隊在放射線監視下仔細鑽孔,最後順利安裝上了距骨假體,手術順利完成。

張女士在住院康復過程中,仍有焦慮的情緒,宋衛東教授每天查房都耐心地傾聽疏導,儘量為她排憂解難。雖然手術結束了,但手術後的康復仍十分重要。宋衛東教授團隊為張女士個性化制定了康複方案,看著自己一天天逐漸好轉,張女士越來越有信心,臉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

術後兩個月,張女士生活恢復正常,露出開心的笑容

術後兩周,張女士順利出院,回到了自己甘肅的家。宋衛東教授團隊積極對張女士進行隨訪,利用微信遠程指導她進行康復鍛鍊,她的行走也越來越自如。術後兩個月,張女士的關節疼痛症狀已經明顯改善,現在已經可以到公園散步、上下坡,在家赤腳走路也比較輕鬆,生活終於回歸了正常。

術後兩個月,張女士到公園散步、上下坡行走自如

「我們根據張女士保踝關節功能的需求,制定了最適合她的手術方案,並突破重重困難和挑戰,完成了這個高難度手術。」宋衛東教授表示,看到張女士術後康復良好,實現了保留踝關節功能的心願,如今行走自如,整個團隊都感到非常欣慰。

專家簡介

宋衛東

主任醫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廣東省首位骨科博士後,現任我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擔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足踝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骨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會員,廣東省關節外科分會足踝外科學組組長,廣東省關節外科分會委員,廣東省人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特約編輯,《現代骨科臨床與研究》編委,美國足踝外科協會國際會員(AOFAS),並獲美國AOFAS Traveling Fellowship獎學金。先後在湖南衡陽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中山醫科大學完成本科及研究生培訓並獲碩士、博士學位及博士後學歷;曾分別在香港大學、美國哥倫布足踝外科中心、Steadmann運動醫學中心、哈佛大學BWH(Brighan and Women’s Hospital)骨科學習。熟悉足踝外科常見及多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特別在足踝運動損傷(慢性踝關節不穩、距骨軟骨損傷)微創治療,足踝部畸形(包括拇外翻、平足、馬蹄足、下肢不等長等)矯形及踝關節關節炎保關節治療等方面有較豐富經驗,對少見足踝疾病(足痛、足腫及步態異常等)有較獨特的分析方法和處理手段,熟悉足踝外科的最新技術及治療進展,擅長應用關節鏡及各種微創技術,在美國曾專門培訓過踝關節置換技術。國內首創應用帶血管蒂的骰骨骨瓣移位治療足舟狀骨缺血性壞死,開展華南地區首例平足症微創矯形手術(EOTTS),均獲良好療效。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省級科研課題10餘項,發表論文40餘篇,參與編寫《足踝外科學》,《足踝外科手術學》,《骨科學》(研究生教材)及審校《坎貝爾骨科手術學》足踝章節。

原標題:《罕見骨關節病患者萬裡求醫,廣東醫生用創新技術治頑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腳踝疼痛難忍,女子患上罕見骨關節病,廣東醫生用創新技術治頑疾
    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骨外科 宋衛東教授平涼、西安、北京、廣州,跨越6千多公裡,這不是一個美好的旅遊路線,這是一個平涼患者曲折的求醫路線。今年40多歲的張女士是甘肅省平涼市的一名醫護人員,她不幸患上了一種罕見的骨關節病——大骨結節病,全身多處關節骨軟骨進行性破壞。張女士不遠萬裡輾轉多個城市求醫,卻沒有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經過多方打聽,張女士慕名找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創傷骨科專科副主任宋衛東教授。
  • 外治皰疹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骨關節疾病的中醫保守療法
    ,用愛心和醫術贏得了眾多患者們的青睞。門診一直採用傳承中藥配方加創新改良的中醫外治法,以保守治療、避開手術、減少患者的病痛為原則,遵從醫德醫術至上,降低患者醫療風險和經濟開支,開創中醫整體外治的新思路。
  • 【學術動態】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病新進展學習班在西安市中醫...
    本次會議旨在以繼承、發展、創新為主線,交流分享中西醫骨科技術前沿,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並對中醫骨傷科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以學術思想為引領,推進中醫藥傳承發展;2、以中西醫並重為核心,推進優勢互補融合發展;3、以傳承創新為己任,增強中醫藥發展使命感。
  • 醫生取舌黏膜重建9cm狹窄尿道,解決「線尿男」6年頑疾
    「看到他排出的小便如譁啦啦的自來水一樣通暢時,我心裡很興奮,通過多學科協作,我們大膽嘗試新技術,終於把困擾他6年之久的尿道狹窄頑疾治好了。」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大坪醫院)泌尿外科羅勇副主任醫師翻看著患者程傑(化名)從微信發送來的視頻,難抑激動的心情。
  • 內鏡治療技術,這位上海醫生提供了中國創新
    這位成骨不全症合併賁門失弛緩症患者,坐高不到50釐米,體重不到25公斤,雙腿因數不清的骨折而蜷曲萎縮,被稱為身形脆弱的「玻璃人」。為了治療這一疑難雜症,全家四處求醫,耗盡財力。 手術當天,周平紅僅用25分鐘,就在患者的食管「隧道」盡頭找到了痙攣的環狀肌。將環狀肌切開的一瞬間,賁門鬆弛了下來。3天後,患者順利出院。
  • 專家解答骨關節病用藥四大疑問:骨關節炎 吃「氨糖」不升糖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 王豔春 門診藥房組長、副主任藥師 陳 群  張先生65歲,前兩天因腿腳疼得走不了路,來我院骨科找醫生看病,被診斷為骨關節炎。醫生給他開了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氨糖」。
  • 平度:小溼疹大隱患,用純中草藥百年傳方治皮膚,安心、高效!
    北京作為首都,醫療條件、醫生資源都是全國一流的,守著好資源,卻跨越千山萬水,帶著孩子到青島看皮膚病。確定不是在開玩笑嗎?嗯……好吧,在了解過明膚堂的前世今生後,確定朋友沒在開玩笑,只想說,大寫的服!有各種皮膚問題直接微信諮詢就行明膚堂是一個用中草藥治療皮膚病的地方。
  • 「援藏情」「一刀」行自如,廣東醫生高原完成關節置換百例手術
    2019年6月至今,南方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張榮凱醫生,作為廣東省第五批援藏醫療隊領隊副隊長來到西藏林芝市人民醫院開展援藏工作一年了。在這一年的援藏時間裡,張榮凱醫生用自己的專業和熱忱,讓「關節置換項目」的輻射力不斷延伸,讓藏區因膝關節行動不便的人民「行萬裡路」。
  • 都說氨糖能治骨關節炎,可應該怎麼選?伊索佳告訴你這些注意事項
    「醫生,我這骨關節炎能治嗎?用不用開刀啊?」「能治能治,不用開刀,吃藥就行。」「吃啥啊?氨糖?氨糖不是糖嗎?」在現實中,有眾多骨關節炎患者即使長期確診,仍然缺乏對骨關節炎的正確認知。以這段對話為例,醫生為患者開具了用於治療的OTC氨糖藥物,但氨糖是什麼?為什麼要用氨糖治療骨關節炎?哪種氨糖比較好?如果沒有得到正確解答,患者很有可能一知半解地亂服藥,最後延誤病情,導致殘疾。今天,小編就來分析一下氨糖對關節的作用,並教會大家如何正確地選擇氨糖。
  • 「瓷娃娃」孫月 讓罕見骨病孩子抬起頭
    孫月又是幸運的,她靠自己的堅持,接受了完整的教育;遇到了同樣患成骨不全症的老公包子;還在深圳設立了「零壹基金會」,十年來,通過公益幫助了許多患者。「我不太記得自己幫助過誰、做過什麼事情。我是罕見骨病家族裡邊的一員,是這個家庭裡面長大的孩子,我很幸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有了接觸社會的機會,也組建了家庭,我也應該承擔這個家族裡面的一些責任,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更科學、更合理地幫助每一個患者。」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孫月說道。
  •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李曉:精湛醫術挺起患者堅強的脊梁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6月23日訊(記者 江學俊 見習記者 張衛鳳)他出身醫學世家,自幼受家庭的薰陶,勵志當一名醫生;他勤奮好學,專研創新攻克難題;他涉途求醫技,用手中的「毫刃針」為許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他就是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神經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主治醫師李曉。
  • 爹爹追劇追成「怪相臉」 微創手術清除10年頑疾
    熊南翔教授團隊為患者實施了腦深部電刺激術 通訊員 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 黃濤 通訊員 丁燕飛)眼皮跳動不止,睜眼困難,頻做「鬼臉」,男子患「怪病」治療多年未果,社交生活受到巨大衝擊。經多方求醫,近日,醫生在他腦內植入一枚小小的「神器」,幫他擺脫了頑疾。62歲的成爹爹(化名)家住鄂州,是位影迷。他怎麼也沒想到,一部電視劇竟讓自己遭了10年的罪。2010年秋天,成爹爹熬夜追一部網紅劇,一口氣看了14集。正意猶未盡,他忽感不妙——眼睛突如灌了鉛般沉重,像要「掉下來」,洗了幾次眼都不見效,遂就近就醫,被告知得了乾眼症。
  • 蓖麻子治風溼,貴陽治療風溼的風溼醫院哪個好
    蓖麻子治風溼,貴陽治療風溼的風溼醫院哪個好 時間:2020-09-12 09:41 貴陽中醫風溼病醫院 蓖麻子是我們日常生活較為普遍的一種中藥材,這類中藥材一般在我們的鄉村生長發育的非常廣泛,它可以醫治非常多的病症,因此在臨床醫學上它的運用非常的普遍,並且在挑選蓖麻子的情況下
  • 遼寧衛視黃金強檔《天下好醫生》 專訪遼寧善古堂中醫骨科醫院楊院長
    善古堂非手術治療骨關節病的突出效果,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大連的《半島晨報》、瀋陽的《遼瀋晚報》等媒體多次進行了深入採訪報導。 善古堂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得到患者的肯定,經過紙質媒體的廣泛報導,「為天下人尋找天下好醫生」的遼寧衛視《天下好醫生》節目,最新一期報導的「好醫生」選定了遼寧善古堂中醫骨科醫院楊院長。
  • 精分患者舉止異常治療一籌莫展 手術治療終結頑疾回歸正常生活
    手術當天,在全身麻醉下,醫生給患者頭部安裝立體定向儀行CT軸位薄層掃描 圖為腦立體定向微創手術術中場景 術後第3天查房,患者情緒穩定、性情溫和,問答反應變快,可以與醫生正常溝通交流,術前幻聽的症狀得到有效改善,僅需少量服藥對症治療殘留症狀
  • 你正在吃氨糖治療骨關節病吧?知道它有副作用嗎?今天全面解析它
    這是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碰到的患者,也是經常被詢問的問題,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全面解析一下氨糖,把一些你想要了解的問題,告訴你。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代謝變慢,體內氨糖合成分泌含量下降,導致軟骨合成能力下降,不能有效保護關節面,進而引發關節腔衰老病變,形成骨關節疾病。氨糖使骨關節再生和修復的獨特作用被發現和證明後,引起全球科技界和醫學界的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後,歐美、日本等國就興起「氨糖療法」,將氨糖廣泛用於骨關節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取得了顯著效果。
  • 「十大頑疾之一」的銀屑病有前兆嗎?4大症狀幫您解惑,3方面呵護
    銀屑病號稱「十大頑疾之一」,一旦患上,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影響。還有很多患者被銀屑病折磨了幾年,甚至幾十年,每次發作起來,癢到令人崩潰。那種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還讓有些患者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所以,一旦有了銀屑病後,一定要儘早地進行正規治療。
  • 無恥醫生自稱會「九陽真經」,哄騙女患者果體按摩「輸陽氣」?
    在鄭某的宿舍裡,鄭某給鄔女士把脈、看舌頭,說她的宮寒已經非常嚴重,發展下去會變成子宮肌瘤,他的針灸技術不但能減肥,還能把鄔女士的病治好。對方稱脫衣才能找準穴位按摩投訴信披露的細節顯示,鄭某讓鄔女士把衣服脫掉開始針灸,「我覺得孤男寡女有諸多不便,他說那就把燈關掉,這樣兩個人就沒那麼尷尬了,我求醫心切就同意了。」
  • 哈醫大四院承辦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關節病分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
    哈醫大四院承辦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關節病分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哈醫大四院2020-12-212020年12月20日,由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哈醫大四院承辦的黑龍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關節病分會換屆暨哈爾濱股骨頭壞死專題研討會隆重召開
  • 骨科醫療器械領域,技術創新的那些事兒
    那麼未來骨科領域的顛覆性創新又會出現在哪些技術或產品上呢? ● Ilizarov 外固定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骨科醫生Gavriil Abramovich Ilizarov博士利用當時僅有的材料,甚至用上自行車零件,製造了第一個外固定架,然後偶然發現了「牽拉」骨技術,進而發明了牽引成骨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