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買手錶的人都希望有逼格。逼格卻沒有統一的標準。今天聊聊逼格是什麼,對逼格的過分追求是雙刃劍以及如何走出逼格誤區。
專業編輯常常是客觀估值主義的捍衛者。但是市場的表現證明,多數人根本不把客觀價值當回事。
比如,絕大多數消費者(專業評論人只有極少數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是手錶的以下方面(按優先級):
逼格,性能,性價比。也就是說,人們最先關心的是逼格,然後是性能,其次是性價比。
價格越高的產品,消費者越關心逼格,價格越低的產品,消費者越關注性價比。
逼格的確存在,但常常有認知偏差
逼格沒有統一標準,最通俗的標準是價位,其次是品牌的口碑,腕錶學家把這些不統一的標準儘量地統一起來,反映在最新的媒體產品上。直接表示逼格高低。
逼格是什麼?
逼格,文明一點的詞彙好像叫品位,Class,逼格包括:品牌、價值(功能+做工)和修養。健全的逼格認知應該包括前面所有內容而且比較均衡。如果只認其中一項,比如,只認識品牌,就屬於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比較普遍。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判斷的時候,頭腦中有三個部分在起作用:理性、貪婪和恐懼。當這三項中任何一項被過分誇大的時候,其它兩項就會被排擠。比如,如果貪婪或恐懼佔主導時,人的判斷就不夠理性。
利用這個原理,人們找到了戰勝敵人的辦法,也找到了對付恐懼和貪婪的辦法。
比如,你可以讓對手的貪婪和恐懼想法佔上風,這樣他就會做出不理性的決定從而戰勝他;在駕駛機動車時遇到緊急情況時,注意克服貪婪和恐懼,就會做出理性的判斷從而化險為夷。
同樣道理,如果對手錶逼格的認知裡,品牌的成分被誇大,那麼對功能+做工的價值和修養方面的考慮就缺失。
不要以為認知偏差只發生在小白身上。資深表迷也存在認知偏差,表現為,對某些品牌好評過度而對別的品牌差評過度。容易出現「寧做鳳尾不做雞頭」——過分倚重品牌符號而忽視了價值的其它方面。
認知偏差是雙刃劍。
對品牌符號的過分追逐,既是好事也是壞事。以勞力士手錶和哈雷摩託車為例。
2008年我在哈雷北京經銷商做GM時發現,當時的市場上,人們對哈雷品牌還是比較狂熱的,有些人為了裝逼而買哈雷。
不差錢的買頂配大滑翔,手頭拮据的買入門款883. 有些客人提車後在經銷商門口就摔車。銷售說,這些人就是聽說哈雷有逼格,自己甚至沒有駕駛重型摩託車的經驗,還可能買回來放在客廳裡或者大堂···
就銷售而言,有人買總是好事。但哈雷品牌的人對此有所警覺。他們覺得,不了解哈雷而僅僅因為裝逼而買哈雷,有可能毀了哈雷這個品牌。所以品牌要求經銷商加強哈雷價值的傳播。
後來,哈雷的用戶分化,有人發現他們喜歡的不是哈雷而去嘗試別的品牌,有人因為不經常騎車而無法體驗哈雷的價值。最終,我們在二手市場上可以買到很便宜的哈雷。雖然有些人可能因此撿漏,但是品牌卻受到不太好的影響,比如,摩託車鄙視鏈裡有人認為哈雷就只配炸街,哈雷的某些特徵被負面化。這影響到真哈雷車手的聲譽。
手錶中的勞力士也有類似情況。土豪、爆發戶,常常被關聯到勞力士。然而調查發現,之所以出現某些負面關聯,一方面是因為勞力士的巨大銷量,甩第二名幾條街,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某些客人忽視了勞力士的價值和個人修養。比如,勞力士的蠔式表鏈以結實耐久著稱,但是如果不把表鏈調節到合適的尺度,一是會很不雅,二是會加劇表鏈的磨損。
在腕錶學家眼中,不論是哈雷還是勞力士,他們被吐槽並非是品牌或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心理學上的貝葉斯定律在起作用——無論哈雷還是勞力士,都是同級市場的佼佼者,如此巨大的佔有率,出現任何現象都容易被認知的「代表性偏差」而被誇大。
所以,為了保持逼格,你得學會騎車,學會戴表。
哪妮!騎摩託車和戴手錶有什麼好學的?
以我的經驗,騎車十幾年的車主裡,有不良駕駛習慣者大有人在;同理,即使是發燒友,不會戴表者也是眾多。最典型的表現:手錶與場合不搭,手錶尺寸、位置不合適。
你能舉出多少開車或者騎車不良習慣的例子,我就能舉出多少戴表不當的例子。不管你的車有多貴,表有多高級,都有可能損失逼格。
走出逼格誤區
有時候,你需要問自己的是,我要的是五星級產品還是五星級品牌的三星級產品?我要的是舒適體驗還是五星級酒店?
品牌包括:品牌層級,產品層級。不能只看品牌層級。
舉例,酒店集團,不同名稱對應不同的層級。可能這個集團是頂級的酒店集團,但是旗下的酒店不都是頂級的。
相比之下,酒店集團讓酒店的級別容易識別,而手錶品牌則希望你識別不到這種差別。
如果我們把萬豪集團比做一個品牌的話,它旗下至少有七八個子品牌,如,1、The Ritz-Carlton Hotels & Resorts(麗思卡爾頓酒店)
2、JW.Marriott Hotels & Resorts(JW 萬豪)
3、EDITION(艾迪遜)——精品奢華酒店。
4、Renaissance Hotels & Resorts (萬麗酒店)
5、Marriott Hotels & Resorts (萬豪酒店)
6、···等等
你看,同一集團下,不同層級的每個子品牌有自己的名字。手錶其實也同樣的,一個品牌下面的產品有好多層級。不同層級對應不同價位。
稍不留神,你可能會消費了五星級品牌的三星級產品,而其實你的真正訴求可能是五星級產品。
這樣選擇,在裝逼的時候的確是安全的
關於逼格,確實存在一個比較省心的選擇,那就是五星級酒店現象。這是因為好酒店其實是可以被觀察到的。這是由眾多的個人主觀估值決定的。個人主觀估值,是基於行動的,不是單純的願望。因為它基於行動,所以我們外人也可以觀察,也可以記錄下來,也可以刻畫,也可以從中找到它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酒店的評級。五星級酒店確實代表了逼格水準。
爆款手錶,如同五星級酒店,也是比較省心的選擇。
在手錶市場,某些品牌的爆款,就是這種規律的體現。選擇這些爆款,可以節約你的判斷預算,比較省心。
手錶店員反映,很多客人進店後總問「這表在『十大名表』裡排第幾?」
關於『十大名表』我專欄文章已經講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名表只有『十大』嗎?
前面問,你是在尋找舒適的體驗還是就為了五星級酒店?如果只是為了住五星級酒店,那麼新進入市場的五星級要不要嘗試?比如,進入我國比較晚的W酒店,也是五星級但突出了Life-style特徵。W酒店很受九零後客人的青睞。論逼格,一點都不比老五星級酒店低。
手錶一樣,『十大名表』編纂時,有幾個品牌沒有來,他們包括理察米勒和羅傑杜彼等品牌。就目前情況看,有逼格的品牌怎麼能少的了它們?
逼格可以變通。
如果是為了舒適的話,你就有更寬泛的選擇。考慮到特殊預算和位置因素,或許另外一個集團的四星級更合適也說不定呢。
我們一再強調,逼格有多個因素組成。品牌只是一部分,而價值和修養等也同等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
權威的媒體(包括自媒體),不僅傳播品牌,也傳播價值和修養。多接觸好媒體,對於糾正逼格的認知偏差有幫助,最終做出最優的逼格判斷。
總之,買手錶是為了彰顯逼格。逼格包括品牌、價值和修養。所以為了更好地裝逼,除了品牌,還要關心手錶的價值甚至是性價比,提供這些信息的媒體雖不多,但你如果經常看我的專欄還是可以找到的。
至於說修養,歐美上遊社會這方面資訊比較發達。
前面說的逼格的快速查詢呢?
腕錶學家確實已經找到了逼格的表示方法。這個方法集合了民間和業界主流的評價體系。因為擔心審核以廣告推廣嫌疑為由不通過,我在這裡簡單說一下。
如果把撲克牌按照花色高低排序,按照橋牌規則,就是:黑桃,紅心,方塊,梅花。按照我國某地規則略有差別。
這裡,從黑桃到梅花,已經形成了級別差。這個級別差,剛好可以用來表述不同手錶品牌的級別差(逼格的一部分)。
單純用撲克牌花色還不夠,我們再加上手錶的價值差別。我們用撲克牌的牌點,從2到J,Q,K,A,表示一款手錶的價值高低。
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查詢不同表款之間哪怕是很細微的逼格差異。舉例,黑桃Q與紅心K的逼格一樣嗎?
我們假設,黑桃比紅心高一個點,而Q比K又低一個點,那麼,黑桃Q與紅心K逼格相當!
如果是黑桃Q與紅心Q對比呢?那顯然黑桃Q完虐紅心Q。逼格高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