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回民街,南京有夫子廟美食街,洛陽有老城十字街,同為四大古城之一的北京則有簋街,位於東直門內,東起二環路東直門立交橋西段,西到交道口東大街東端。
關於簋街之名的由來,民間流傳著很多版本,基本上都是無中生有。其實,在清朝年間,東直門只是專門作為往城裡運送木材和往城外運送死人的城門,由於當時屬於城鄉結合部,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初的早市,那些以販賣雜貨菜果為主的攤販們後半夜開市,黎明即散,攤主以煤油燈取亮,看上去燈影幢幢,再加上整條街上比肩連袂的棺材鋪和槓房,故名「鬼市」。
別看簋街的名字有些嚇人,卻也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不少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從曉林火鍋開始,越來越多的餐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搖身變成了北京美食的風向標。
隨著市政道路改造完成,簋街於2002年重張,修葺一新的簋街跟想像中不太一樣,兩邊店鋪林立,不到一公裡的街道,卻密密麻麻地排列著一百多家餐館,囊括了川、魯、粵、湘的火鍋、燒烤等各種風味美食,尤以麻辣小龍蝦、饞嘴蛙和烤魚最為出名。
由於這裡毗鄰大使館,經常可以看到很多老外齊聚一堂,無形中成了一個中外交流的窗口。
餘秋雨曾在《山居筆記》中寫道:「任何一座像樣的城市都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心理規範,言語舉止、步履節奏、人情世故,都與此密不可分,說得好聽一點,也可以說是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情。」
「北」和「京」這兩個字明明不相矛盾,但組合在一起,卻如同冰與火之歌,一邊是千年古城,一邊是摩登都市;一邊是希望的原野,一邊是理想的墳墓;一邊是五光十色的天堂,一邊是荒涼落寞的深淵。
你愛或者不愛,她都是北京,獨一無二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