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載火箭發射又傳消息,巨型無人機強勢介入,有望改變未來趨勢

2020-12-13 百戰刀防務觀察

近年來「太空發射飛機」(Space Launch Plane)概念在全球非常流行,使用飛機作為載機在高空發射運載火箭將小型載荷送入近地軌道,不僅能降低發射成本,還能靈活選擇發射地點和時機,避開惡劣天氣的影響。

最著名的太空發射飛機無疑就是同溫層發射公司的ROC「大鵬」,這種最大起飛重量590噸、有效載荷250噸的六發雙體噴氣式飛機曾一度被認為將開創太空發射新紀元,其近地軌道發射能力高達6.1噸。但可惜的是在公司創始人保羅·艾倫去世後,「大鵬」被轉賣後將專注於高超音速飛行器測試領域。另一種著名飛機維京軌道公司的「宇宙少女」號波音747,可空射一枚21.6噸重運載火箭,近地軌道發射能力為500千克。

近日又一種太空發射飛機加入競爭,美國名不見經傳的Aevum初創公司發布了其Ravn X全尺寸模型。與龐大的「大鵬」和「宇宙少女」號不同,Ravn X在設計上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個是小尺寸,該機全重僅25噸,長24.38米,翼展18.29米,僅相當於一架A-5艦載攻擊機。另一個就是無人駕駛,通過省去座艙來進一步降低操作成本。

Aevum將Ravn X無人機視為其三級運載火箭系統的第一級,該機從跑道起飛後爬升至10000-20000米的高空,釋放以半埋方式掛載於機腹的兩級運載火箭。雖然Aevum沒有透露火箭的重量,但聲稱該火箭能將100-500千克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在發射能力上完全能與「宇宙少女」號競爭。

Aevum表示Ravn X空射火箭時,火箭脫離機身0.5-1秒後就能點火,大幅降低了能量損失,這種點火方式對於有人駕駛太空發射飛機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太過於危險。通過採用這種創新設計,外加運載火箭95%的部分都可回收重複使用,以及無人機和火箭都使用隨處可見的Jet-A航空煤油作為燃料,Ravn X的發射成本將降低到每千克幾千美元的水平,與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持平,遠低於現有小型運載火箭每千克超過20000美元的發射成本。

除低成本外,Ravn X無人機的另一項優勢就是快速響應,在接到任務之後能在3小時內將載荷發射入軌,這項功能引起了美國太空軍的注意,已經與該公司籤約執行ASLON-45系列小型衛星的發射任務,爭取在2021年開始發射。

但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非常困難,因為Ravn X無人機目前仍處於ppt狀態,原型機尚未開始製造,Aevum公司對其發射能力的宣傳也涉嫌誇大,能否最終實現還有待觀察。

相關焦點

  • 前瞻無人機產業全球周報第52期:FAA計劃三年內強制給無人機「上...
    長徵五號火箭順利升空 360掃除無人機幹擾保障低空安全12月27日20點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將實踐二十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首次亮相,本月底將擇機發射
    據我國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16日,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2月底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12月16日,國家航天局消息稱,當日上午8時20分,承載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發射場垂直測試廠房,經兩個多小時平穩行駛,安全轉運至發射區。
  • 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飛天:未來瞄準重複利用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飛天:未來瞄準重複利用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一箭五星」,首飛告捷。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採用借鑑成熟模塊的組合化研製,用於填補我國未來在太陽同步領域4.5噸以上的運載能力。」「未來5年至10年太陽同步軌道的較大噸位航天發射任務需求旺盛,長徵八號應運而生,它是首款國家立項的面向商業市場的運載火箭,肩負著控制成本的使命,在電氣、結構等方面開展低成本設計的同時,通過開展垂直起降研究,實現可重複使用,進一步降低成本。」
  • 新運載火箭試射,五個巨型助推器彰顯暴力美學,白宮感嘆優勢不在
    近日俄羅斯多家媒體報導出消息,表示莫斯科當地時間11月14日8時50分,俄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發射場,成功將一枚「安加拉-A5」重型運載火箭發生升空。據悉俄羅斯新運載火箭試射成功,在火箭升空約12分鐘後,所攜帶的「微風-M」上面級成功實現分離。俄羅斯新型運載火箭引來外界廣泛關注,五個巨型助推器彰顯暴力美學,俄羅斯航天事業再次取得進展,白宮感嘆優勢不在。
  • 史無前例,最大無人機曝光,可發射洲際飛彈,美:將顛覆戰略格局
    (圖源網絡,侵刪) 最近,美國媒體在報導中稱,美國航空航天初創公司Aevum發布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款無人機,RAVN-X衛星發射無人機。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完善了我國運載火箭型譜 填補了發射能力空白
    央視網消息: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3噸到4.5噸之間的空白,為我國未來中低軌衛星發射的迫切需求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 A股明日風口: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計劃24日凌晨發射
    來源:新浪財經11月23日消息,行業利好密集出臺,有8大板塊有望成為A股明日風口。未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與人工智慧、5G通信等新興技術緊密融合,同時進一步創新,發展脈衝星及量子導航技術。利好板塊:碳交易相關概念股:巨化股份、凱美特氣、華銀電力、昊華科技、國網英大4、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注低溫推進劑,計劃24日凌晨發射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1月23日18時30分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注液氧液氫低溫推進劑
  •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烏克蘭「Antares」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0年2月15日,烏克蘭在瓦洛普斯島發射基地(美國維吉尼亞州)成功發射今年第一枚中程運載火箭「Antares」。本次發射任務是將天鵝號貨船送入軌道,預計將為國際空間站運送大約3750千克的有效載荷。  烏克蘭南方設計局為本次發射任務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火箭發射、信號接收和處理遙測信息等。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
  • 長徵八號開啟我國商業發射新徵程 可回收發射未來可期
    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12月22日官微消息,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在海陽市東方航天港成功實施海上發射...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鄭恩紅 攝)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林世毅 通訊員 王寧 煙臺報導15日9時23分,自海陽港運輸至黃海海域的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實施發射任務。「自去年4月在接到全國首次運載火箭海上發射衛星保障任務後,我們就意識到海上發射是未來航天發射的重要方向,海陽作為海上發射『出海口』,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優勢獨具,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空間廣闊。」海陽市航天產業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
  • 預計未來十年我國軍用無人機產值超100億元
    預測到 2024 年左右我國軍用無人機產銷量有望達到全球無人機市場 25%左右的 份額,我國無人機規模預計將達到 170 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預計我國軍用無人機產值合計或超 100 億元人民幣。
  • 謠傳宜賓筠連發現一米長巨型蜈蚣 警方介入調查(圖)
    近日,宜賓筠連的微信朋友圈中瘋傳一則消息,筠連騰達鎮官井六組一農戶修房時,挖到的一條長度約一米的巨型蜈蚣,引發網友圍觀。但成都商報記者注意到,類似消息已在全國各地多次出現,當地村民否認有所謂巨型蜈蚣一說。
  • 水下發射大型運載火箭研製團隊獲獎,新一代潛地洲際飛彈值得期待
    《軍武次位面》作者:機甲888▲去年閱兵中公開展示的"巨浪"2潛地戰略核飛彈(圖片來源於:網絡)日前,從中國科協公開發布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擬表彰名單"中,赫然出現了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團隊的身影
  • NASA開放新發射臺,支持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客戶
    12月23日,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完成了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開放新發射臺的工作,以供更多小型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使用。與分別用於支持SpaceX、SLS和ULA的LC-39A、LC-39AB或SLC-41發射臺相比,這個代號LC-48的新發射臺支持發射更小的運載火箭。LC-48被設計成能夠被多個發射服務提供商使用,沒有永久固定結構,允許其根據客戶需求進行靈活配置。
  • 中星6C升空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成功發射
    3月10日0時28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中星6C衛星送入太空,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300」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燕生表示,「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由量變向質變發展的新起點,也是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裡程碑。」
  • 星座組網刺激中型運載火箭發射,復用技術已在路上
    不過,目前進入大規模星座組網階段的只有 SpaceX和OneWeb,前者發射任務由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完成,後者則分別選用了歐洲阿里安空間公司和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的運載火箭。從SpaceX和OneWeb的選擇來看,相比於需要發射次數多、組網效率較低的小型運載火箭以及生產和發射周期較長的大型運載火箭,組網效率和研發周期適中的中型運載火箭成為了完成組網的理想方案。
  • 外媒:俄羅斯成功試射重型運載火箭
    報導稱,「安加拉」A5火箭搭載能力超過20噸,其開發目的是取代俄羅斯現有的質子-M重型運載火箭。配合新火箭的發射平臺將在2021年啟用。新火箭或將是可重複使用的,且第一級有望能至少重複使用100次。我們當然有在關注美國同業的進展,但我們的工程師正試圖抄近路,不要重複我們的同業SpaceX在做的事,而是超越他們。」該公司表示,研究金星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如何應對地球的氣候變遷。
  •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明年春天發射 計劃未來兩年完全建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空間站核心艙將於明年春天發射。未來兩年計劃通過11次密集飛行任務,建成中國獨立建造、自主運營的天宮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想像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空間站的核心艙和發射它的長徵五號B遙二火箭的研製工作現在已經基本完成,測試工作正處於最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