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魚肉
那可是不少吃貨的最愛
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
不用擔心吃胖
魚肉所含的魚油
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味又健康
但吃魚、挑魚可是一門大學問
一不小心就會出錯
可能因為受歡迎,關於魚的謠言很多:
首先,魚所受的汙染程度與其生長周期、體型、生長環境等有關,換句話說生長周期短、體型較小的魚,汙染更小。
另外,一般來說,魚腦、魚皮、魚子這些富含脂肪組織的部位,汙染物聚集更多,但是,一條魚中,這些所佔比例小,根本達不到中毒效果。
事實上,對於同一品種的魚來說,如果個頭太大,魚的年齡一般也更老,肉質可能會比較粗糙,而太小的魚,未成熟,肉質不夠鮮美。
建議買魚個頭挑「八分大」的較好。
野生魚生長周期長,營養物質來自於自然水域的浮遊生物和食物鏈,肉質緊實鮮美。
但吃野生魚首要考慮環境因素,如果環境不達標,野生魚很容易聚集一些汙染物質;若吃了有毒的海藻、小蝦等,毒素也會堆積,人食用後,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現在人工養殖的魚,在科學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較高,口感其實也不差。因此,建議大家,買魚還是去正規市場、商場,畢竟都是經過檢驗的,吃得放心。
聞味道:儘量不要買那種聞起來有酸臭味、氨水味兒的魚。
看魚眼:儘量買魚眼是清晰明亮、有一點鼓起的魚。
看魚鰓:儘量買魚鰓是鮮紅色的魚。
看背部肌肉:儘量挑選魚背有彈性(彎了能收回的)的魚。
注意:現殺的活魚,可以先放冰箱冷藏2小時,經歷了排酸過程再烹飪。
魚膽中毒,由於沒有特效藥,死亡率曾經高達20%左右。
魚膽中含有膽酸、氫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對於成年人來說,一般只要幾克膽汁就能導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還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會被輕易破壞。
不過,並不是所有魚膽都有毒,像烏魚、鯰魚的膽,是無毒的。生活中要特別小心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還有鯽魚、翹嘴鮊、團頭魴(武昌魚)等。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乾淨,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進眼睛。
魚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以下幾種情況最好注意:
1、痛風患者
2、出血性患者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於血管壁的作用,對於動脈粥樣硬化者十分有益。
但是,攝入過多EPA會抑制血小板凝集,對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來說,不利於病情的恢復,要少吃甚至不吃魚。
3、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本身難以產生凝血因子,也不建議食用魚類。
4、服用某些藥物期間
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正常情況下,人體會分泌抑制組胺活性的物質——單胺氧化酶,但當服用痢特靈等抗菌藥、優降寧等降壓藥時,就會抑制單胺氧化酶,導致組胺的堆積,易誘發頭暈、頭痛、心慌、蕁麻疹等不適症狀。
來源: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BTV我是大醫生(ID:woshidayisheng)
本文編輯:劉麗珂
覺得好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