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祁連山路127號,在地圖上屬於上海的西北郊。
由於偏安一隅,這塊土地上的事物仿佛不曾受過歲月的衝擊:電梯是古舊的綠色,黑板報是傳遞信息的載體,生產設備是上世紀80年代的產物,而這裡的主人——上海英雄金筆廠也早已被世人淡忘。 直到一則250萬元轉讓廠子49%股份的掛牌信息,才重新引發大眾對「英雄」的追思。
英雄
氣短
49%股份轉讓引喧譁
2012年歲末,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一則普通的股權轉讓信息,在財經圈內外引發了一陣喧譁。
掛牌信息顯示:11月19日,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提出申請,以250萬元的價格,轉讓公司49%的股份。令人們咂舌的是財務指標一欄公布的數字:2011年,英雄金筆廠營業收入為3779萬元,虧損472萬元;而到2012年10月31日,虧損的數額更是攀升到822萬元。
截至2012年7月31日,英雄廠的資產評估總計2497萬元,負債評估卻達2289萬元,淨資產僅208萬元。對比1998年年底財報中高達13.9億元的總資產和6.55億元的淨資產,十幾年間,同樣的英雄金筆廠,淨資產值就只剩下了原來的零頭,真可謂「江河日下,一瀉千裡。」
「怎麼會這樣啊?小時候去參加硬筆書法比賽,學校裡發的獎品都是英雄鋼筆。」「讀小學時的夢想就是一支英雄筆,直到初中才實現願望。想不到昔日的英雄風採不在,民族品牌啊,何日東山再起?」微博裡,曾經用過英雄鋼筆的人們,忍不住扼腕嘆息。昔日的民族品牌、鋼筆巨擘,不知何時已「英雄氣短」。
民族
英雄
一度曾是民族工業頭牌
時光要倒回到20世紀30年代。當時西學東漸,用鋼筆代替毛筆寫字者日益增多,而鋼筆產業幾乎由西方企業壟斷。在這種形勢下,1931年華孚金筆廠誕生,後更名為英雄金筆廠。也正是從那時起,英雄鋼筆幾乎成了民族品牌的代名詞。
1958年「英雄」掀起了趕超美國名牌「派克」金筆的熱潮,從抗漏、圓滑度、間歇書寫、減壓、耐高溫、耐寒等12項指標上追趕派克。到1959年,「英雄100型」有11項指標趕上甚至超過了「派克」,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為此還拍攝了影片《英雄趕派克》。
到了1978年,英雄金筆廠創辦了英雄金筆廠技校,學制三年,專門為廠子培養人才。「有實力的好廠子,才能辦技校的。英雄金筆廠技校一年就招四五十人,分數足夠高才行。」在散見於報紙的一些回憶中,老一輩英雄廠人總是說,能在英雄金筆廠上班是一件特自豪的事兒,廠子裡配備的四五輛專門接送員工上下班的兩節車廂公交車,曾被形容為「巨龍車」,令其他廠子的工人羨慕不已。
1979年,「偶像」美國派克公司更向英雄金筆廠拋來「繡球」。派克公司先後派出三個代表團訪問英雄廠,確定了合作項目的意向,原計劃由英雄金筆廠生產派克自來水筆銷售亞太遠東地區,包括東南亞、日本、韓國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市場,以降低從美國或英國運送遠東地區的運費和製造成本。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功,英雄廠「錯失了歷史賦予的一次好機會」。
英雄
蓋世
1980年代達到全盛
「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藍色滌卡上衣的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幹部的代表性打扮。如果有人胸前左上衣袋裡掛有一支或多支鋼筆,說明此人是有身份或讀書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期的王芳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直到1970年自己上初中時,英雄鋼筆仍屬於普通人家買不起的「奢侈品」,全班只有一兩個家裡特別有錢的同學才用得上。
「那個時候,我父親也是幹部,每月工資在鄰居中也算不錯的,可因為家裡孩子多,負擔大,所以我們用的都是3元左右的普通鋼筆。」小時候,王芳只看見父親用過一支英雄鋼筆,是單位給領導幹部特別配的。擁有一支英雄鋼筆,曾是這代人童年時的夢想之一,不敢奢望是全金尖,銥金的就好。
比王芳略長几歲的崔平,在高中時就用上了英雄鋼筆,「那會我算是班級同學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羨煞了許多人。」儘管小時候的崔平對英雄鋼筆多少錢沒有具體概念,可她也知道,這支筆不便宜,「英雄鋼筆因為筆頭子帶金,寫起字來不像普通鋼筆,筆尖不容易斷裂。」
「一直到80年代,英雄鋼筆都是饋贈親友的時髦禮物,一支筆加一個筆記本,筆記本上再寫上幾句祝賀或者勵志的話。」崔平的一個伯伯就曾在過年時送給她這樣一份禮物,本子上寫著「好好學習」。
「英雄」鋼筆還見證了激動人心的歷史大事件。1984年4月13日,鄧小平就是用「英雄」筆籤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12月19日,又是「英雄」筆籤署了《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直到今天,在英雄金筆廠的官方網站上還有如下介紹:「產品出口歐洲﹑北美﹑東南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產品多次作為國禮款贈國際友好國度首腦和運動健兒,並作為國家重大事務活動的籤字筆,如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
英雄
落魄
1990年代多元化被拖累
進入1990年代後,「英雄」這個業界風頭無二的老大,開始啟動多元化戰略,先後投資煤氣廠、鋼琴廠,甚至進入房地產行業,讓公司達到了輝煌的頂峰。1992年10月,廠子以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的身份,在A股上市,發行股票1680萬股,但與此同時,過度分散投資也讓它漸漸走上了下坡路。
在上海英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的年度報告中,出現了「公司培育和發展的廚房設備已成為公司的第二支柱產業」的字眼,並計劃在1999年加大對鋼琴公司的技術投資。
儘管1998年英雄廠的總資產已為13.9億元,股東權益即淨資產也達到6.55億元,但公司的流動負債也攀升至約6.25億元。
這是很多老牌國企走過的路:做大做全、急速擴張,結果只是給自己背上重重包袱。與此同時,隨著浙江、江西等民營制筆公司的崛起,市面上大大小小的鋼筆品牌層出不窮,英雄鋼筆製造業老大的地位受到衝擊。
從1999年開始,「英雄」的主營業務開始出現虧損。2001年,「英雄」由於業績下滑嚴重,退出資本市場。
要想減少模仿、維持霸主地位,英雄鋼筆無疑要提高自己的技術門檻,這就必須有研發、技術設備方面的投入,而這正是缺錢的「英雄」一籌莫展的地方。就這樣,「英雄」的發展陷入了一個「死胡同」。
加上後來電腦的普及、鍵盤書寫的興起,用筆的機會越來越少,書寫工具市場也被書寫更加便利、流暢的原子筆、中性筆佔據,英雄鋼筆終於走入沒落。
英雄
長嘆
末路「英雄」能否重新崛起?
如今的90後年輕人,很多都沒有用英雄筆寫字的經歷,更沒聽說過英雄墨水。「鋼筆?現在上課很少用,都是中性筆,更別提練書法了。」今年上高中的小帆表示。
有人說,「英雄」一路走下坡是市場變化的必然。中性筆和電子產品的普及改變了文具市場格局,鋼筆的需求量大幅減少,沉重打擊了「英雄」的主業務,「裡面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緣由」。
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掛牌信息中,「英雄」對繼任者的要求是:須具有制筆行業背景,屬中國制筆行業協會會員;註冊資本應不低於人民幣1000萬元;制筆年銷售額應不低於4500萬元;資產負債率須低於50%;並且必須接受「英雄」此次多元化改制中對職工的安置方案,承諾同意繼續履行「英雄」與職工籤訂的勞動合同。
條條框框的「高門檻」,也被認為是「英雄」謀權改制、為企業長久發展做鋪墊。
只是,面對著現如今的淨利潤為負、淨資僅值208萬元的境況,「英雄」想再次實現10多年前的輝煌,恐怕絕非易事。
末路「英雄」,能否再度崛起?我們將拭目以待。
外路
英雄
萬寶龍把鋼筆做成藝術
和「英雄」一樣,萬寶龍筆也經歷過由盛轉衰的尷尬。
曾經,在上衣口袋中插入萬寶龍筆,是華爾街銀行家和日本商界男性地位和權力的象徵,也是「同一類人互相認知的密碼」。
然而,隨著西方世界的高速工業化,手工打造的鋼筆在上世紀70年代變得不再那麼受歡迎。1977年,面臨破產的公司合伙人不得不將大部分股份賣給了奢侈品牌登喜路,但依舊經營慘澹。
直到1987年,瑞士歷峰集團收購萬寶龍,有工程師背景的諾伯特臨危受命,帶領萬寶龍「壯士斷腕」。諾伯特以「把技術變藝術,把量產變限量」作為品牌改造的重要原則,砍掉了所有中低價位產品,以高價位策略重新面市,並要求工廠注入微雕、琺瑯彩繪、寶石鑲嵌等工藝,將原本黑色單調的鋼筆變身為華麗的藝術品。
由此,這家瀕臨破產的鋼筆老店才迎來了它的涅槃重生。此後30多年裡,萬寶龍越賣越貴,一支限量版鋼筆甚至可以賣到15萬歐元;卻也越賣越好,在高檔墨水筆市場中的佔有率達60%。
若從1906年誕生時算起,萬寶龍已經賣了106年的鋼筆。如今,即使是在人們書寫習慣已明顯減退的數字時代,鋼筆也仍然是萬寶龍的核心產品。 2011年,萬寶龍的書寫工具實現了8.5億歐元的銷售額。
「萬寶龍——書寫的藝術」,這是1986年萬寶龍的宣傳口號。奔馳與克萊斯勒合併,馬克被歐元取代,只有萬寶龍依然屹立在德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