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2020-09-21 川A981

從中國時尚教母宋懷桂女士把中國模特帶到巴黎,到如今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秀場,時間過去了35年。培養一位頂尖設計師所需的時間也不過如此。


然而——


可以說是很刺激了。圖源:藝滴


服飾作為一種語言和記憶,它所呈現的元素,元素中蘊含的文化細節與氣質,更像是生長在本族人民骨肉裡的本質,它與人的生命長短無關,而由民族的歷史編織而成。

當我們在百年前西學東漸時,對服裝的審美,變也隨之而改變了。本世紀曆經英美的前衛性感、波西米亞的明豔風情、日系的清新自然,終於,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國風。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777070;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A0A0A0;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A0A0A0;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7E995C; --tt-darkmode-color: 禮 服


春日宴 · 綠酒一杯歌一遍


提到禮服,也許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燕尾服、午後禮服與晚禮服。

如果要說中國人的禮服,最被認可的大概是旗袍和中山裝。

< · 袍 · >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旗袍不能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因為它起源於滿族女子的袍服

但也有學者認為,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深衣」。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提出:滿族服飾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一些學界人士也一直在呼籲改「旗袍」為「祺袍」。

這種誕生並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的服飾,被張愛玲評價為:「就是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張愛玲(左)與李香蘭

它的修身剪裁在50年代後被冷落,直至80年代重新進入大眾視野,90年代開始復興。

這種能夠凸顯中華女性獨特氣質的服飾,不僅在國內受到新時代女性的追捧,甚至成為了國際知名設計師的靈感來源。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曾說:「在我的晚裝設計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來自中國的旗袍。」

旗袍,它在民國時期用獨立自信徵服了文化女性;改革開放後成為國家級活動的正式著裝,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它的身影無處不在;而如今,它用來自東方的溫婉俘獲了世界的目光。


妮可·基德曼曾在多種場合身著旗袍。 圖源:醉上海旗袍

< · 中 山 裝 · >

相比旗袍,中山裝的爭議似乎少了很多。

它由國父孫中山先生設計,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綜合了日式學生服裝(詰襟服)與中式服裝的特點,大約在20世紀二十年代初基本成型。

其基本形制是:立翻領、四個有筆架形袋蓋的貼袋、袋蓋上有紐扣, 前門襟有七粒紐扣、袖口有三粒扣、背部有腰帶和開衩。

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中山裝雖然在款式上有個別的變動,但總體變動不大,主要的改動就是把七粒扣改為五粒扣:後背取消腰帶、開衩;上口袋有褶襉式的貼袋改為平貼袋。

這些改變在20世紀三十年代完成後,中山裝的形制基本穩定下來。



中山裝形制及設計原因。


也有學者提出,中山裝所包含的政治意義其實並非如此濃厚,其中有想像成分。

如今,在一些國家級的重要場合,領導人都會身著中山裝,表現對活動的重視。一些知名品牌也推出了改良版中山裝,用更具設計感的版型,讓男士在正裝選擇時更為青睞。


花花公子改良中山裝 。圖源網絡

70B500;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4B563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 --tt-darkmode-color: #86998B;">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雖然不再無衣,但總有人懷著與你相同的情感,把「國」穿在身上。

相關焦點

  • 陌上長歌,與子同衿;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華夏有衣,名曰漢服,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叫漢衣冠、華服,我國自古就有「衣冠上國」之美譽,可見漢服在古代世界服飾體系中的地位之高,漢服的主要特徵是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系帶隱扣,上衣下裳;根據不同的朝代也分:周制,唐制,宋制和明制;根據形制又分: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我們常說自己是華夏民族,那何為華夏呢?
  • 《詩經》兩首《無衣》詩:最美的請示和反戰的戰歌
    這兩首便是《無衣》。先看第一首,《詩經·國風·唐風》中的《無衣》: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翻譯成白話文是:怎麼能說我沒有衣裳?我有七套!再看第二首,《詩經·國風·秦風》中的《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大秦賦》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何意?專家:多數人理解錯
    當然,作為一位詩詞迷,讓筆者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多次出現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詩秦軍普通士兵在唱,將軍們也在唱,就連秦昭襄王臨終時,也和兒孫們一起唱著,可見它在秦人心裡的地位。而且每當這詩被唱起時,不少觀眾也都覺得頗為感動,可見其魅力。其實這首詩入選中學課本已經多年了,大家也都是比較熟悉的。
  •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什麼意思?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出處及全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前幾天,在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則印著中國《詩經·秦風·無衣》的兩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 圖源:網絡)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
  • 推劇|S kam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法版:左小天使 右E神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3000年戰歌再唱響,8首軍歌唱出民族自豪!
    但是,我們更看到了大批的醫護人員衝到救援一線,看到交警同志日夜巡邏,看到社區工作人員嚴防嚴控,看到各級政府部門加班加點的一級響應,看到百姓自發響應號召封閉在家……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每一個身在救援前線的人,你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來了!
    來源:吉林市廣播電視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兄弟,別怕,我們來了!」
  • 少年遊35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根藍絲帶挽住前世今生
    魏子墨握拳掩嘴,輕咳兩聲,旋即理直氣壯說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跟羽塵是知己好友,共穿外套算啥?」「哦哦哦,好吧好吧,你倆關係真是夠鐵!我呀,羨慕嫉妒不恨。」張文杰笑著將傘遞過來。當時藍羽塵依舊一手執傘,一手搭著魏子墨的肩,魏子墨便自然而然將張文杰手中的傘接了過來。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者榮耀》、《國家寶藏》、《鶴唳華亭...
    記者隨機對80位漢服愛好者進行街訪有愛好者願花上萬元收藏絕版漢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於《詩經》的這一句,讓漢服界對共同喜歡漢服的小夥伴有了一個親切的稱呼——「同袍」。90後的杭州姑娘芸子就是活躍在西湖邊的「同袍」之一。在漢服界她有個大家都熟悉的名字——「肉芸子」。
  • 《陳情令》之藍湛:三聲無聊是我的盔甲,你卻為我系上「同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只怕,襄王有夢,神女無心。我獨自下山尋找陰鐵,徐步走向湖邊。眼前群山翠綠,水聲潺潺,風光旖旎,我卻無意欣賞,清風拂面,心情卻頗為沉重。一為未知的尋陰鐵之路,二為即將要離開姑蘇的你。現在你該是也啟程了吧?
  • 日本捐贈武漢物資上寫「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什麼意思?
    一些捐贈給武漢的物資包裝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針對個別國家出現的極端歧視性言論,日本厚生勞動省官員在記者會上表示,「壞的是病毒,而絕非是人」。我還聽說,有日本學校給學生家長寫信,教育孩子們不要帶著惡意去談論中國武漢。
  • 與子同袍 志願者、小學生送醫療隊手繪T恤
    近日來,隨著武漢天氣轉熱,武漢市民徐敬陽擔心援武漢醫療隊的醫護人員沒有帶單薄的衣衫,他緊急訂購了一批短袖T恤並發起了「與子同袍」計劃…… 視頻來源:龍虎網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經過49天的奮戰,3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1-5病區「清空」,在這裡戰「疫」的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南京二隊的醫護人員即將離開武漢。
  • 《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看過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其中 一個場景一定很熟悉,就是每次有重大儀式的時候,所有秦人都會唱「豈曰無衣」,秦國君臣在昭襄王大喪時、嬴政和軍民在嫪毐造反時……他們都唱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這樣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那他們唱的這首歌出自哪裡呢?
  • 「宅」在家裡,與子同袍——武漢,我們和你一起加油!
    血脈相連,與子同袍,武漢,我們一起加油!在這場處處皆戰場的「疫戰」中,無論是我們捐贈的愛心物資,還是前往湖北馳援的醫護人員,亦或是宅在家裡心系武漢的普通民眾,都想讓武漢感受到一句千年前《詩經》裡就說過的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無論如何,我們的心始終都在一起,一切艱難困苦,也總會過去。歡迎你也來點擊這裡,上傳你的「宅」家生活為武漢加油,我們一起等待著在不久的將來「山河無恙,春暖花開」!
  • 露染霜幹 與子 「同袍」
    露染霜幹 與子 「同袍」 2020-10-20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那些刷屏詩詞用英文怎麼說?
    而王毅外長的演講中同樣引用了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金句」, 值得我們學習 那麼,這些刷屏「金句」用英文怎麼表達呢, 接下來,東方君就給大家一一總結一下, No.1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