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最厲害的武器並非槍枝彈藥,而是紙筆。世人都惜才子,即使是戰爭之中,才子也會受到一定的尊重,一味的戰爭帶來的只有反抗,真正需要降服的並非軀體而是靈魂。
陳寅恪就是這樣一位以筆為劍的英雄,陳寅恪從小就在父親的薰陶下對文學十分的熱愛,在1902年時,陳寅恪與哥哥一起前往日本留學,那時的中國與日本還未開始戰爭,與哥哥在日本的這段留學時光也是十分的愉快。陳寅恪在日本留學了三年,但因為自身身體的原因回到中國來到復旦大學繼續學習,對陳寅恪而言,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陳寅恪為了豐富自己的眼界與學識,於是在各個國家的知名大學內進行進修學習,直到1914年時才回到中國。
回到祖國的陳寅恪努力發揮著自己的作用,1918年陳寅恪得到了工作處的資助,讓陳寅恪美國的哈佛大學進行進修學習,陳寅恪十分感激,陳寅恪隨後又去了德國,當時的陳寅恪早已精通了八國語言,而陳寅恪也在對史學方面的研究達到了一定的成就。
在1925年陳寅恪回國後,陳寅恪被推薦邀請去清華大學成為導師,在清華大學裡教導著學生們知識。隨後抗日戰爭爆發,在抗日戰爭期間,陳寅恪收到了來自英國的牛津大學所發出的邀請函,於是陳寅恪決定前往英國,在陳寅恪與家人來到香港準備輪船前往英國的時候,香港被日本攻佔,陳寅恪只好帶著家人暫住香港。
日軍在香港燒殺擄虐,強搶人家,一次,日軍闖入了陳寅恪的家,陳寅恪見到日軍並不害怕,立馬用日語對這些日軍罵了起來,日軍懵了,只好通知上級,當上級來到後與陳寅恪進行一番交談之後,日軍上級帶著士兵對陳寅恪鞠了一躬,原來陳寅恪與這個上級師出同門,陳寅恪還是他的師兄,並且日軍再也沒來騷擾過陳寅恪一家。
抗日結束後,陳寅恪留在了中山大學,最終於1969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