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媽今天又催你找女朋友了嗎?」
這已經成為城市獨居單身男青年的日常。
當戀愛問題、父母關係、工作狀態、減肥話題成為大家共同的難題,一部以「操不完心的老媽+長不大的獨居藝人兒子」視角切入的觀察類綜藝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縱觀國內觀察類節目,從2017年的慢綜藝開始,《親愛的客棧》、《嚮往的生活》、《三個院子》開啟了觀察類節目的1.0時代,而2018年《心動的信號》、《我家那小子》帶動著觀察類節目走向2.0時代。
1.0時代的觀察者僅僅是觀眾,而2.0時代的觀察者增添了第二現場,甚至把「操不完心的老媽」納入觀察者陣營,為節目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觀察的內容也從特定場景轉向日常生活、社交推理,不再局限於一個田野、一個客棧,而是將鏡頭真正轉向了藝人的小家。
正如《我家那小子》總導演陳歆宇所說:「《我家那小子》是觀察類真人秀的2.0版,以前我們做的《花兒與少年》《親愛的客棧》等,其實都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種觀察類真人秀。而《我家那小子》從拍攝題材上來說,是真正進入了藝人生活的日常;從技術手段來說,增加了主持人、觀察員的棚內觀察部分。而這種母子之間的關係,也讓觀眾的觀感更真實。」
通過鏡頭記錄光鮮背後的故事、藝人私下的生活,觀眾對於男星獨居生活的幻想和窺探在《我家那小子2》得到滿足。作為一檔全平臺花式熱搜高達21個的高能綜藝,《我家那小子》新一季自播出以來好評不斷、熱度不減。
據骨朵數據顯示,《我家那小子2》綜合熱度位居第5,全網熱度超過61,力壓《非誠勿擾》、《快樂大本營》等口碑綜藝。不依靠一線和大牌明星,《我家那小子2》走出了一條獨闢蹊徑的突出重圍之路。
傳統排播思維中,周末檔往往是頭部綜藝的黃金時間,但這也是一個廝殺激烈的「紅海市場」,大牌節目扎堆兒,前有《奔跑吧》、《極限挑戰》老牌節目,後有《創造營》等爆款綜藝,意味著留給大小螢屏的情感觀察類綜藝的時間並不多。
因此,《我家那小子》第二季一改排播時間,從周末檔調至周間檔,並且選擇了周四晚的「前周末」時間段。5月2日首播就取得了可喜成績,實時收視率四網第一,在同時段節目中極具競爭力。
縱觀各大衛視的周間檔節目排期,多集中於周一到周三,周四往往成為空檔期,這一短板也給了《我家那小子2》的發力空間,用內容優勢和頭部效應反哺節目時段,不僅擴寬了綜藝節目的覆蓋時間,而且提升了全行業整個時段的商業價值。
此舉也體現了湖南廣電的新營銷戰略,其頻道總監丁誠說道:「我們把周末最成功的節目換到周四,是為了拓展周四,讓觀眾直接過周末。」也相信陳歆宇工作室這個強有力的團隊,能夠把周四扛起來。」
從周末到周四,用「前周末」呼喚綜藝節目的新時段,相信周四綜藝板塊伴隨著《我家那小子2》的持續發力,能得到長效發展。
除了更改排播時間,《我家那小子2》的成功還與頻繁的節目爆點息息相關。觀察類綜藝一定蘊含著某種價值的輸出,無論觀察的是戀愛、工作、交友還是飲食,都離不開一定的處世原則和態度。
只要有不同的原則和態度,就意味著一定的對立和衝突,價值觀的對峙和衝突都暴露在觀眾面前,節目也就更具可看性。
比如生兒還是生女往往是母親們爭議不斷的話題,在新一期《我家那小子2》中,作為飛行觀察員的辣媽——黃聖依也來到錄影棚內和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
當李維嘉問到生兒還是生女的問題時,黃聖依表示是兒子還是女兒都無所謂,而其他媽媽紛紛表示:如果有二胎,一定要是女兒,這樣才能兒女雙全。 黃聖依就堅持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不用堅持生女兒或者生兒子,兒子娶媳婦會當女兒養。」
這番話不僅讓在不少媽媽聽得在理,也讓不少網友表示說到了心坎兒裡:「作為新時代女性,生育不應該在囿於性別問題」、「無論哪方父母,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的思維早就該淘汰了」、「只要過得幸福,是兒子是女兒都不重要」……
很多時候,爭議和衝突的目的不是非要達成一致,交流本身已經是一種釋放和分享,只要觀眾和節目都在對生活進行思考,是與否也就不那麼重要。生活本來就是未知數,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只要能夠找到共鳴的故事和感受,就已經相當幸福。
「操不完心的老媽+長不大的獨居兒子」本就是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天然關係,能夠讓觀眾很容易產生代入感:
「果然,天下母親一般黑,老媽最愛說我懶」、「吃、吃、吃,我媽最擔心的就是我不按時吃飯」、「反正她眼裡,我就是個長不大的小孩兒」……
節目中把普通人的問題展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看而感嘆,原來明星和我都有著共同的煩惱。
錢楓總是為肥胖所困,將「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變身「如果我多一碗紅燒肉,你願不願意跟我走」的大起大落演繹得淋漓盡致;陳學冬總是為身體虛弱困擾,天天鑽研食補方子、中醫藥材,活脫脫成了一個藥罐子;于小彤總是為情所困,一邊兒惹陳小紜生氣,一邊兒愁思怎麼把女票哄好。
根據《我家這小子》這一季的用戶畫像顯示,節目平臺型、高知型觀眾比例高達40%,24-33歲觀眾佔比11.2%,年輕人成為收視主流。因此從明星生活照見年輕人的日常成為節目增強觀眾共鳴的硬核。
換句話說,在平凡的日子中好好生活,是節目和觀眾共同的追索。正如總導演陳歆宇的初衷:
「以往我們做旅行類真人秀,對節目的定義是,讓每個日子閃閃發亮。那是一種非日常的狀態,但我覺得需要更進一步,是除了旅行以外,讓最普通、最平淡的每個日子,都要活得閃閃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