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今天要迎來大結局了,這部劇在豆瓣上有9.1分,堪稱開年第一神劇。而它爆火背後,是臺劇的興起。
臺劇《想見你》今天就要迎來大結局了。
這是一部神奇的奇幻偶像穿越言情懸疑劇。看簡介,就不想看。
很多人看到這部劇時,可能都會經歷以下心態起伏:
第一集:什麼玩意,豆瓣這麼高分是瞎嗎?這屆觀眾品味好低;
第三集:似乎還有點意思,衝男主的臉繼續看吧;
第五集:編劇厲害了,這怎麼想的,太厲害了;
第十集:豆瓣五星先打上,所有人都給我去看!
第二十二集:陳韻如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她死後,黃雨萱還能穿越挽回一切嗎?老李死了要怎麼「復活」和黃雨萱在一起?謝芝齊會是兇手嗎?
如果你已經看了《想見你》,那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如果還沒看,去看看就知道有多刺激了。
這部劇有多火?開播以來,它就在豆瓣維持了9.2的高分,並且播出的整個階段都佔據熱門影視前三名。
而貫穿全劇的「穿越神曲」《Last Dance》也一度衝上微博熱榜,連原唱伍佰本人都出來回應:「我怎麼這麼厲害」。
這兩年,《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臺劇,都獲得了極高的口碑和觀看量,臺劇的巔峰時代,是不是要再次來臨了?
懸疑犯罪劇+臺式小清新
《想見你》融合了兩個看起來完全不相關的經典設置:一邊是驚悚可怕的懸疑劇情,一邊是臺式小清新的戀愛戲碼。
這兩種設置,都是當下影視劇中最熱的題材,能拍好一種就可以吸引無數觀眾,而《想見你》既拍出了懸疑,也拍出了言情。
當做言情劇看,新晉國民男友許光漢,是這部劇最大的吸粉利器。
陽光開朗的形象、默默守護女主角的溫柔人設,在偶像劇裡例來都很吃香。何況許光漢還長了一張少年氣的百看不厭的臉,雖然他已經30歲了。
在2019年,許光漢憑藉在臺劇《罪夢者》的演出,就已經收割過了一大波少(gay)男少(腐)女的心
許光漢在《罪夢者》中「病嬌」人設使「子川CP」這對戲份並不多的「CP」迅速在超話榜佔據了一席之地 /《罪夢者》
《想見你》女主角的飾演者柯佳嬿,拿過金鐘獎的最佳女主角,在臺灣出演的電視劇收視都不錯。
不僅是顏值在線,《想見你》用大量細節鋪陳人物之間的感情,每個人的情感都很細膩,即便是拍感情戲,也不會讓你覺得主角是「戀愛腦」。
比如女主角黃雨萱,因為男友去世無法自拔,就拼命想找他生前出軌的證據:「如果不找到一個你沒有那麼愛我的證據,我就沒有辦法真的放下你。」
而男主角事無巨細的體貼與照料則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男友。
最讓觀眾意難平的是,男二莫俊傑和女二陳韻如都十分內向,曾遭受同學的霸凌,孤獨而沉默寡言。
當黃雨萱穿越到陳韻如的身體中,開朗的性格使她突然和同學打成一片,但莫俊傑喜歡的依然是那個只有自己世界的陳韻如。
這種細膩敏感的心思,恐怕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而從懸疑劇的角度看,《想見你》主打的奇幻、穿越元素耳目一新,每一集都充滿懸念和反轉,讓人捶胸頓足,欲罷不能。
一開始,單純的你以為這不過是2019年的黃雨萱穿越回1998年的懷舊校園偶像劇,但沒想到是雙向穿越,男主角李子維也曾經穿越過?
他穿越之後又回到2003年,所以有兩個李子維的靈魂同時存在?甚至心理醫生謝芝奇也穿越了?而穿越竟然還可以失敗,黃雨萱的靈魂竟然被鎖在陳韻如體內?
複雜的時空線索和層層推進的反轉劇情,讓很多網友甚至用上了思維導圖,用各種解題思路畫起了「多維時間線」。
遙想上一次出現這種大規模推理,還是在日劇《輪到你了》時 / 豆瓣
事實上,穿越時空一直是偶像劇的一個經典配方:它既能帶來推理劇一般的燒腦感,也能製造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的古典愛情悲劇元素:如何跨越重重障礙與你在一起?
臺灣偶像劇,輝煌到沒落
你有多久沒有正經看過一部臺劇了?
在《想見你》成為爆款之前,我們對臺灣偶像劇的印象還停留在近十年前。
2001年至2011年,可稱為臺劇的「黃金十年」[1]。
開啟臺灣偶像劇霸屏時代的,當屬《流星花園》,杉菜和道明寺開創了「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敘事模式,F4更是風靡全亞洲,開創了花美男的偶像套路。
四年後,「一個不小心落入民間的王子」單均昊(明道飾演)橫空出世,才終於打破了《流星花園》在臺灣地區的收視率[2]。
單均昊不僅是霸道總裁元老,更是失憶梗的古早玩家:他本是冷酷總經理,卻因墜海失去記憶而流落漁村,成為一無所有、性格溫柔的茼蒿 /《王子變青蛙》
另一位霸總專業戶立威廉的代表作是《綠光森林》,這部劇在2007年被湖南衛視引進,是當年收視的第二名[3]。男二號由阮經天飾演,幾年後他成了《命中注定我愛你》中的霸道總裁紀存希,引發亞洲收視熱潮。
在《綠光森林》裡,立威廉飾演的是四國混血的貴公子威廉·史賓賽,女主角的飾演者劉品言有點兒嬰兒肥,這個梗發展成了劇中的一個名場面 /《綠光森林》
在臺灣地區,《命中注定我愛你》以10.91%的平均收視率打破了《王子變青蛙》的記錄[2],成為當年的收視冠軍。這部劇在2010年改名為《愛上琉璃苣女孩》被大陸引進,是當年大陸收視第二[3]。
但隨著大量臺灣地區的導演和藝人北上撈金,臺劇也逐漸遠離了大眾視野。不僅難出爆款,引進數量也越來越少,2011年及之後大陸每年引進臺劇數量僅個位數[4]。
從2011年起,就沒有臺灣偶像劇進入大陸收視前十了。由林依晨、陳柏霖主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是臺偶最後的餘暉。
一方面,這與大陸對境外電視劇的限制政策有關。
2012年2月,廣電總局下發規定,境外影視劇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進境外影視劇的長度原則上控制在50集以內。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包括臺劇在內的境外電視劇的引進數量,它們在整體上也呈下降趨勢。比如2011年,中國大陸從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韓國、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共計引入66部劇,而2017年只引入了19部。
另一方面,大陸電視劇也在不斷崛起。
2005年前後,為了爭奪電視劇的首播或獨播權,電視臺紛紛斥巨資買斷電視劇的版權,比如湖南衛視2005年斥資近千萬買下了韓劇《大長今》在內地的獨播權[5]。
但上千萬乃至上億的買斷費用讓很多電視臺不堪其重,多家電視臺共同購得首播權又會引發電視臺之間的明爭暗鬥[5]。
為了獨享版權和自主播映權,各家電視臺紛紛推出制播合一的自製劇,自己出資製作,並在自家電視臺播放。
比如湖南衛視2008年推出的《醜女無敵》,就是當時最火的自製劇[5]。2009年自製自播的《一起來看流星雨》和2010年的續集《一起又看流星雨》更是當年收視第一[3]。
對於很多95後而言,青少年的回憶不是世紀初的「F4」,而是張翰、魏晨、俞灝明、朱梓驍組成的山寨「H4」。
那個夏天,艾利斯頓H4,被無數女孩pick
陸劇不僅在大陸引發收視熱潮,還會被臺灣地區引進。《後宮甄嬛傳》《如意》以及《武媚娘傳奇》等電視劇,都是當年臺灣地區收視的前20甚至前5名[6]。
對於臺劇而言,它面臨的不僅是海外競爭能力下降,陸劇、韓劇等對臺灣本土市場的擠佔,更面臨著製作費低和人才流失的困境。
對比每年生產大量偶像劇的韓國,2016年大火的韓劇《太陽的後裔》到希臘取外景,製作費平均每集480萬人民幣[7],而臺灣地區2016年電視劇平均每集只有51萬人民幣[8]。
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地區很多電視劇製作人以及演員紛紛到大陸撈金。包括服裝、化妝、道具、攝影在內的創作人員也紛紛北上,人才流失嚴重[9]。
臺偶的劇本也越發陳舊與套路化。雖然臺劇的題材仍以愛情劇為主,但從2013年到2017年,臺灣電視臺收視率最高的幾部劇都是鄉土劇。
陸劇崛起,缺乏資金,人才流失,劇本陳舊,在種種因素之下,無論是海外影響力還是在本土,臺劇似乎都走向了沒落。
有錢有劇本,臺劇要復興了
不過,臺劇的轉機終於出現了。2019年以來,越來越多臺劇走入大陸觀眾視野。
除了《想見你》,還有《我們不能是朋友》《罪夢者》《俗女養成記》,以及現象級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些熱門臺劇之所以能殺出重圍,也與國外影音平臺入場有關。
HBO、Netflix等國外影音平臺有意開拓亞洲市場。比如《想見你》是中視和FOX合作;《罪夢者》則是Netflix推出的首部自製華語劇;HBO和公視製作的HBO首部華語劇《通靈少女》更是破了公視的收視記錄。
《通靈少女》無論是題材還是演員表現都非常「臺灣」,但在豆瓣上仍然獲得了7.6分的成績
2017年,在電視臺首播的臺劇約61部[4],而HBO、Netflix、FOX這兩年在臺灣地區投資的電視劇就有十幾部。
國外影音巨頭不僅給臺劇帶來了資金和平臺,也帶來了成熟的製作經驗。
同時,臺劇自身也在尋求內容的變革與突破。當偶像劇的黃金時代過去,臺劇這幾年開始在更為嚴肅的現實主義和類型劇上發力。
比如口碑極高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成本仍然比較低,但卻是嚴肅的社會題材,以隨機殺人案為主題,在製作前期進行了大量田野調查,訪問了法官、律師、立法委員、精神科醫師、記者、社工、精神分裂症病友及其家屬等人,劇本紮實也有深度思考。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了隨機殺人背後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
甚至是《想見你》,這樣一個看起來看起來跟現實無關的題材,也能讓人感受人性的複雜。
比如在最新的劇情中,陳韻如面對李子維想要偽裝自己,好讓自己被喜歡。
很多觀眾看到之後並不是條件反射地覺得「女主黑化」,而是理解和同情,理解一個內向自卑的人,會對自己有多少懷疑。
相比之下,無論是什麼劇都能拍成低幼戀愛劇的大陸電視劇,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王雅妮. 臺灣影視在華語文化圈的傳播嬗變[J]. 東南傳播, 2018 (2018年06): 13-15.
[2] 張帆. 新世紀以來中國臺灣偶像劇發展初探[J]. 當代電視, 2018 (12): 11.
[3] 中國省級衛視電視劇收視率排名表.維基百科
[4] 臺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7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產業》
[5] 孫曉鶴. 湖南衛視自製劇的現狀及前景研究[D]. 復旦大學, 2014.
[6]臺灣電視劇收視列表.維基百科
[7]從《太陽的後裔》我看到韓劇經濟學的秘密.端傳媒
[8] 臺灣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6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產業》
[9] 吳立湘.臺灣電視人集體轉投內地 薪酬水漲船高易掙錢.新京報.20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