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仁人志士,無不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標。我們常說「修身齊家」,「修身」和「齊家」意義何在?二者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修身」一詞最早見於《墨子·非儒》:「遠施周偏,近以修身」。「修」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修,飾也。從彡,攸聲。」修的本義為「裝飾、修飾」,後來從外在的修飾引申為內在的修養,「修身」的「修」就是取「涵養、修養」之義。「修身」即為修養身心,涵養德性,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修養和道德情操。先秦儒家極為看重修身。《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修德」「修己」,指出「正人」要從「正己」開始,強調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塑造崇高人格;孟子說「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將修身養性作為安身立命之法;荀子著有《修身》篇,其中說「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認為通過修身不斷涵養個人品格,則可以達到堯、禹這樣的聖人境界。
「齊」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均像谷穗上端之形。《說文解字》說:「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齊的本義就是指禾苗和麥子吐穗時,穗子上端處於同一高度,後來泛指「整齊」,引申為「整治、整理」之義。「齊家」意為整肅家風家規,實現家族關係的和諧美滿。家風是一個家庭作風的體現,是一個家族繁衍興旺的基礎,優良家風的培育不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家族世代的傳承。「齊家」之所以如此重要,關鍵在於可整齊家風,進而形成良好風尚,這也是古往今來人們如此注重「齊家」的原因所在。
「修身齊家」是後世經歸納而成的一個詞語,語出《禮記·大學》,其中說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後被理學家朱熹在其所著的《大學章句》中歸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人稱之為《大學》八條目。這八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其中「修身」和「齊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具體方法和途徑,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目的,其中,齊家又處在基礎性地位。
那麼,「修身」和「齊家」之間又是什麼關係?為何將二者連用?實際上,早在先秦時期,孟子就已經對二者關係作過深刻闡釋。《孟子·離婁上》中說:「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直接點明家庭的根本在於每個人自身,齊家之要在於修身,修身是齊家的前提。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顏之推曾說:「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只有每個人先做到修身立德,培養良好的行為規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樹立起道德標杆,通過自身示範來帶動家人效仿,從而形成良好家庭風尚,這是「齊家」的要點所在,也是「修身」之於「齊家」的重要意義。
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作出了榜樣。周恩來以身作則,嚴格治家,定下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條家規」;陳雲嚴格要求家人、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要他們「以普通勞動者身份自居,不搞特殊化」;朱德對親屬講原則,嚴要求,立下「五心」家規,時常告誡子女要樹立自力更生和為人民服務的正確人生觀……這些家規嚴、家風正的佳話,既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風骨,也為今天的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
家事牽國事,家風連政風。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每一位領導幹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都對黨員幹部家風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時也提出,要「注重家風建設,引導黨員、幹部修身律己、廉潔齊家」。廣大領導幹部要從自身做起,潔身自好,以身作則,同時注重家風建設,樹立良好家風,把「修身齊家」作為終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