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按照人類的評論壽命來看,40-50歲這個年齡段正好是知天命的,通過前半生的經歷來重新思考後半生的生活應該怎樣過才最舒服,最瀟灑。
這個年齡段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就像是平分八卦陣的那道分界線,黑白只在人的一念之間。
於是,有的人將一切都看得很開,有的人由於知曉眾生皆苦,所以更加攥緊手中所擁有的一切,例如金錢,例如婚姻。
有的人的前半輩子無憂無慮,後半輩子也無波無瀾,所以他們從來不計較得到,也從來不在乎失去。
有的人的前半輩子歷經坎坷,所以她們比誰都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或許曾經歷過失去,所以也就更用力的握緊。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婚姻都已經堅持了大半輩子,最後還是分開。
中年女人歷經滄桑,知道婚姻的來之不易,所以想要守護,但是由於方式太過激進,結果反而朝著反方向發展。
其實,就像很多情感專家所說的那樣,四十而不惑,女人在過了四十歲以後,要更加明白愛情的張弛有度,有時候,適當的學著這樣「冷一冷」男人,他才會越來越愛你。
學著適當的放手,讓他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
無論是在感情中還是在生活中,付出多的那一方,往往都是最先被辜負的一方。
動畫片《加菲貓》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
學得越多,忘記得也就越多;得到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感情也是一樣,電視劇《娘妻》中,女主小時候因為家裡貧窮,於是被她爹賣給地主家做童養媳,在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需要照顧另一個比她小的孩子的生活起居。
人的習慣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女主一直都照顧著丈夫,哪怕是到了中年也是如此,長時間的安逸總是容易滋生一些不該有的情愫——丈夫喜歡上了另一個人年輕的姑娘。
女主知道後不哭不鬧,只是不再像之前那般照顧對方,這時男主才明白沒有妻子的生活是怎樣的一團糟。
他害怕女主離開他,於是也學著笨手笨腳的做家務。
一個人如果一直滋潤在愛的環境裡,便會萌生離開的想法,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他們未曾嘗過失去的苦楚。
學會勇敢的說「不」,不再一味的順從
韓國電影《八二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為了做一個好妻子,好兒媳,不管婆婆在怎麼刁難自己,都是一味的順從,因為她覺得自己的賢惠可以打動婆婆。
結果表示,並沒有,女兒來到家裡可以隨便休息,卻忘了金智英也是別人的女兒,一家人其樂融融,唯獨金智英落寞的在廚房裡忙碌著。
於是,她爆發了,她把圍裙扔在一邊,獨自走了出去。
這次的反抗讓丈夫知道了金智英一直忍受的委屈,明白了她的不容易,於是,從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他也開始進入廚房幫忙。
婚姻中應該學會說不,學會拒絕,一味地委曲求全,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委屈。
就像有人說過的一句話——
一味地拒絕,會失去朋友;一味地順從,會失去自我。
在感情世界裡,適當的疏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潘多拉效應」,也就是說當你對一個人越好,對方反而對你越冷漠。
人亦是如此,當你一味的主動地湊上去,對方會因為你的主動而不珍惜你。
這樣的行為很正常,就如同陳奕迅的歌詞所寫的一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都有恃無恐。」
因為得到的太容易,也就不會花費心思去珍惜,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潘多拉效應的逆向思維,試著去在感情方面冷落對方,讓他感覺到你的疏離。
在婚姻裡,總是給感情加溫可能會適得其反,讓雙方對距離的把控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叢林中的樹一棵挨著一棵。
但是細心的人會發現,不管距離多近,它們的樹冠之間都有距離,就像是提前商量好的一樣。
即使在深愛的兩個人,都應該保持適當的疏離,因為距離產生美。
總之,感情向來都是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味地討好,一味地主動,一味地順從就能得到幸福,婚姻最基礎的就是兩個人要勢均力敵,哪一方失衡都不行。
婚姻就像手中的沙,握的越緊,流失的越多,反而那些平攤開雙手的,往往都是擁有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