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商丘古城,在歷朝歷代均為名都大邑。甲骨文中有"商"、"丘商"、"大邑商"、"天邑商"等地名,都是指的商丘這個地方。
商丘古城歷經遠古時期、夏朝時期、商朝時期、周朝時期、秦漢時期、隋唐兩宋時期、明清時期。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詩般的文明進程中,一座小小的城,不僅沒有缺位過,而且自始至終立體地呈現為一條清晰、堅韌而又無比活躍的歷史生長線,而且成就過那麼多個不勝枚舉的偉大靈魂。產生過那麼多次難以羅列的歷史嬗變,創造過那麼多項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遺留下諸多追思先賢的古蹟名勝。
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古城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但範圍都在南北十裡之內。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古城東門叫賓陽門,因出東門迎著太陽,第一個看到太陽升起的古城門,所以叫賓陽門,也有朝迎賓客之說;南門因拱著太陽,所以叫拱陽門;北門因拱著北鬥星,所以叫拱辰門,這裡的辰,是指北鬥星;西門叫垤澤門,「垤」作「丘」,因為古時說的商丘,不是指這座城池,而是指城西南的閼伯臺,那個高丘,就是「商丘」。水為澤,因為睢水自西東上,路經城南,西方有丘有水,所以西門叫垤澤門。四門外原有四個甕城,甕城又各有一個扭頭城門。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為防金木相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東門偏南,西門偏北,出現了與南北軸線分別相交的兩個隅首,成為中國古城中的唯一。
現存歸德府城之下同時疊壓著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時期修建的歸德府城、北宋時期的陪都應天府南京城、隋唐時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漢時期的梁國國都睢陽城、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