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皮膚受到日曬後先變紅,之後慢慢變成紅銅色。黃種人的皮膚日曬後,通常都不會先紅,而是比原本的皮膚直接深一個色號,加上原有的黃底,最終呈現出的膚色是偏黃的銅色,或者偏青的銅色。
「那些有錢人,在寒冷的冬天去佛羅裡達州取暖度假,他們帶著小麥色的皮膚回來,而那些沒錢人,在整個冬天都享受不到一個暖暖的日子。」在一個英文論壇上,我看到這麼一段回復。主帖是一個提問:為什麼歐美人喜黑,亞洲人喜白?
白人喜歡小麥色皮膚,不只是因為審美的關係,往俗裡說,擁有這種皮膚證明你是一個有錢人,有錢有閒曬太陽。世界盃賽後,大批球員明星都被人拍到在海灘嬉戲,或泳或浴。儘管現在的情況跟以前有了差別,海灘和度假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但那些快餐店端盤子的、福利院照顧老人的、給人做家政的,甚至一些枯坐辦公室一年到頭無休的白人,仍然沒有機會擁有那樣一身皮膚。
看起來,想要一身漂亮的棕色皮膚並不難,去海邊,去開闊的草地,脫下外衣,躺下來就可以了。不過穿著比基尼曬日光浴,終有一個不理想之處,就是皮膚上會留下痕跡,被蓋住的皮膚曬不到。於是就出現了新的東西供有錢人用:室內日光床。
日光床和可口可樂一樣,最初被用在醫療領域。1906年,德國一家叫Heraeus的醫療公司,發明了一種只含有UV的日照燈,主要是為了讓那些患有骨骼疾病的病人產生更多的維生素D來促進鈣的合成。然後,一些世界級女名流,如可可·香奈兒和約瑟芬·貝克出現,她們在大眾面前展示了自己富有運動感的金棕色皮膚,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帶人造日光的日光床逐漸出現在美容沙龍裡,人造日光浴成為一種顯耀的休閒活動。
曬人造日光浴的人得塗抹一種幫助曬黑的油,它和防曬霜有著本質的區別,防曬霜是阻擋UV光線,避免皮膚被曬黑或被曬傷,而助曬油能幫助皮膚吸收UV光線,讓皮膚快速變色。在日光床上和在天然海灘上,這種種類豐富的油用得非常多,只為滿足人們各種想要被曬黑的欲望。
歐美白人喜歡曬太陽,但亞洲人卻在時刻躲避太陽。走在歐美國家的街道上,沒有人在晴天撐著一把傘,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不論晴雨天,街上到處可見撐傘的女子。美白這個詞在歐美女孩的字典裡是找不到的,但針對亞洲人群的護膚品廣告裡,「美白」是一個大賣點,如果在歐美國家也這麼宣傳的話,恐怕一支都賣不出去。
青島大媽的「臉基尼」成了亞洲女性防曬的經典形象。
美黑還是美白?對於亞洲國家的女子來說,富人家的大小姐足不出戶,都是膚白唇紅,沒什麼機會曬到太陽。普通家庭的女子就不一樣,少不了屋裡屋外地忙活,一看皮膚自然就知道孰貴孰賤。這種文化心理延續到現在,絕大多數人仍舊希望自己被看作上層,即使在亞熱帶、熱帶地區,人們生來就皮膚黝黑,但亞洲大多數女性終生都保持著注意美白的生活習慣。
亞洲女性裡也有一小部分人以黑為美,顯示自己不可侵犯的叛逆個性,顯得很先鋒。她們會恥笑出門撐傘的人,覺得一味的防護毫無意義,徒給自己添累贅。不過,黃種人與白種人的皮膚,被日曬後會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膚色,並不是一樣的黑。白人皮膚受到日曬後先變紅,之後慢慢變成紅銅色。黃種人的皮膚日曬後,通常都不會先紅,而是比原本的皮膚直接深一個色號,加上原有的黃底,最終呈現出的膚色是偏黃的銅色,或者偏青的銅色。所以亞洲人的膚色,無論再怎麼曬,也很難達到白人的那種紅銅色和金棕色。
亞洲人不適合曬黑,還有一個原因是亞洲人都是黑色直發,這種發色配上青銅色的皮膚,在顏色搭配上會顯髒,看上去甚至會有難民味道。
網上發布了一組青島大媽的泳裝照片,身材打扮不說,她們頭上罩的面具,也就是所謂「臉基尼」,說明了黃種人多麼在乎保持白淨。事實上,近年來皮膚癌的發病率在增加,導致白人曬太陽的比例也在減少,而更容易被曬黑的皮膚,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較低,因為皮膚中的黑色素可阻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適當的太陽照射,可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促進鈣合成,有利於健康。
至於到底是美黑還是美白,那要看個人喜好了。不過,人總是想得到自己不可能長期擁有的東西,否則,當年麥可·傑克遜也不會斥重金植入白人皮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