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手錶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萬元,買表的人付出的成本得到的價值是什麼呢?
業內從高往低給國際知名腕錶品牌分類,頭部品牌類別依次為高奢品牌、奢華品牌,從這些品牌的修飾詞——高奢、奢華就能看出來,這些表生來就是想和普通人劃一點界限,樹立起高端的形象的。
我們買一隻手錶,越高端越奢華的品牌,和服裝、和包包一樣,品牌溢價所佔我們付出成本的比重就會越大。
說到奢侈品牌,先富起來的西方人佔盡了優勢,玩起套路來讓我們普通人嘆為觀止,代言,限量只能算入門級方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品牌推廣和運營能力。反觀我們,我首先只想到白酒茅臺,就這,西方人也不太認可。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隨著中國文化不斷擴大的影響力,我們會很快能迎頭趕上。
品牌附加值,坊間有調侃「智商稅」一說,大家覺得品牌商要燒大把大把的錢用於推高品牌形象,而這些費用對於商品的功能來說並沒有增益。個人覺得,這只是每個人的消費觀念不一樣而已,我們認為的「智商稅」,對於那些買大LOGO的人來說,正是商品的價值所在。
以前一個品牌,在認知度的推廣上就要耗費大把的銀子,比如動輒千萬的電視廣告。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給了很多小品牌機會,各種風格化、個性化的產品和品牌開始興起,手錶也一樣,國際國內的小眾品牌和定製表一波一波的湧現,他們的運營成本會更低,花在產品上的成本遠高於花在品牌上的成本,對於持理性的消費觀念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這種現代信息交互的方式,既節省了我們的時間,也節省了我們的成本。
手錶和服裝包包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除了設計、除了營銷,還有較高的技術門檻,普通計時和日曆還好說,但萬年曆、陀飛輪、三問就不是哪個公司說做就能做好的,瑞士的技術保護和品牌保護做得真是好,天文臺、日內瓦、瑞士製造,各種認證各種標(這個不知道有沒有專業人士專門分析一下,我一直很好奇)。即使富如LVMH要進入手錶行業,也只能買買買,時尚尖尖上的卡地亞,也大都用別家機芯動動手腳,加點鑽之類,鑽石畢竟是它的本業和優勢嘛。
這便是手錶的第二層價值了,機芯!打出這兩個字,心裡就一陣酸楚,國表之心也是國表之痛呀。
第三是材質和做工,這是手錶最基礎的成本,類似於做麵包的麵粉和白糖,一些奢華手錶品牌,會用鑽石、白金,寶石,一些前衛的品牌會創新材質,比如碳纖維。當然市面最常見的材料還是不鏽鋼,其它還有鈦、青銅。
說到做工,國內手錶加工技術在全球都已經很有競爭力了,國際的很多大牌殼體(所佔成表成本的比例很低,不會影響成表打上"Made in Swiss"標的)都是大陸工廠加工,特別一些小眾品牌直接就是大陸OEM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