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程 馳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郡土嘉美
程 馳
追逐流光的日子,截一段滄桑煙雲,彈奏青春韶華。嘉土嘉美,竹管摹寫華麗,三江、大佛、沙灣、鳳洲島、月亮灣……於夢裡交匯激蕩,在古今詩詞裡閃爍著迷人的光輝。
——題記
微涼的秋風散落,融入蒼茫的月色。忙完一天的工作,在大學微信群與樂山同學交流,打開往事的閘門,思念的洪流奔湧而出,內心久久難以平靜。
擁被憩坐床頭,放下《容齋隨筆》,想一探樂山的淵源。《太平寰宇記》卷74寫道:「末年分青州平羌等縣為嘉州,以其郡土嘉美為稱」,這是嘉州的來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裡解釋:「嘉,美也」,正如宋朝邵博所言:「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由此看來,嘉州自古是一個美麗神聖的地方。
樂山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是夜,月色攪動千裡,看到「郡土嘉美」四字,想到樂山的人和事,思念振翮飛向遠方。
大學時教授介紹樂山,舊稱「漢嘉古治、海棠香國」,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人文史可上溯到黃帝之時,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祥瑞之地,素有「魚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的美譽,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青州改名嘉州,隋大業初改眉州,唐既有眉州,也有嘉州,南宋慶元時升嘉定府,清嘉慶版《樂山縣誌》載:「周嘉州故城,歷代治此」,從此奠定了位於三江口的千年嘉州城的位置基礎。嘉州作為地名,在樂山歷史上共存在591年。
嘉州海棠(圖片來自網絡)
求學樂山,那裡是我的第二故鄉。於我而言,郡土嘉美還有其他含義,有悠悠思念,還有青春磨礪,遙遙的祈願之意吧。往事如流水間起伏的楓葉,偶然間秋風拂過,又蕩起落葉耀眼的金黃。回首往事,情不自禁寫下《樂山之秋》:
回首樂山一杯酒,再聚已是山河秋。
不知同窗今何在,微信清歡古渡頭。
樂山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郡土嘉美,歷經風雲嬗變,人間煙火逐漸興旺。穿越歷史煙雲,戰國秦武王二年揮師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在樂山建立南安縣,並從陝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周赧王五十九年,李冰鑿烏尤離堆,開創麻浩河,水運漸次發展。東晉末年,居住在廣西、貴州、雲南一帶的僚人進入四川,樂山日益繁榮起來。尤其是新中國建國至今,樂山人口日漸稠密,發展更是一日千裡。
翹首過往的日子,我是一條離開故鄉的魚兒,溯星河季風流浪,再次踏上這方熱土時,已闊別樂山多年,擺尾轉身之間,淚水化作三江匯流,淹沒了我的思念。
思緒把我帶回兩年前,大學同窗聚會,晨曦還在群山懷抱裡逗留,我激動的心情已飛馳在歸鄉之途。到達樂山時,離約定時間還有兩個小時,我一個人緩緩而行。秋日煙霞裡,繁華的街道,層層疊疊的高樓,我已分不清方向,別說牛咡橋的位置,也找不到「鱷魚天使」(路人俗稱「美女與野獸」)雕塑在何處。
樂山市鱷魚天使雕塑(圖片來自網絡)
習慣性地走過古城牆,邂逅大渡河畔岑參的雕塑,以前經常流連此地。岑參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一生壯志未酬,卻清廉自勉。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岑詩呈現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高揚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詩風極富浪漫主義,歷代對其評價甚高。陸遊讚譽他的詩「筆力追李杜,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已。」杜甫對岑參讚譽有加,更是結下了手足情誼,偶日,老杜思念岑參了,深情寫下《九日寄岑參》,其中有「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岑參想起老朋友了,便賦詩《寄左省杜拾遺》,截取其中四句,以饗讀者:「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從兩人詩歌中,可見證他們的友誼,也讀出了岑嘉州心繫家國,憂國憂民的情思。
三江匯流處是樂山大佛、睡佛聖地,沙鷗在水波間戲水,凌雲山鶴鳴聲聲,江濤聲透過婆娑的樹影,撫吻柔軟的心房,又迴蕩在瀲灩的江波間。久違了,我眷戀的故土,或許,那一川起伏的秋水,是我流淌的淚海。
樂山市三江麗景(程馳 供圖)
穿越千年時空,重回唐玄宗開元初年。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畢生心血投入開鑿樂山大佛,直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以血肉之軀,卻激發出堪比巨像還鐵實的身板,從不計個人得失,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化緣。他那堅毅的眼神,綻放火炬般的信念,不斷激勵萬千黎民。後人秉承他的遺志,歷時90年,終於完成歷史空前的樂山大佛工程。古人默默守衛那份精神信仰,在三江之濱神芒閃耀,照亮無數守望者、歸鄉客和羈旅人。
樂山大佛(圖片來自網絡)
我恍如隔世,在岸邊佇立靜默,凝視守望江畔千年的大佛,似久別神交的故人,置身夢幻世界。大佛寺鐘聲迴蕩,神思悠悠,心中默念《大佛鐘聲》:
鴻雁逐月黃鐘悠,大佛結廬萬事休。
蘆笛何怨嘉定路,此去復歸山河秋。
夕陽鋪水,三江從不同的方向奔流而來,在大佛腳下匯聚。穿過古樸的步行街,美食廣場已是人聲鼎沸,這裡匯聚了樂山獨具特色的美食,勾起舌尖的回憶;演出散發著濃鬱的樂山韻味兒,入目皆優雅之態,縈耳多絲竹之聲。樂山口音「八個」入耳,感覺是「百個」,五音色彩濃鬱,入聲字音軟香甜糯,拗口而又親切,格外親切,令人流連忘返。
樂山大佛鎮三江 (圖片來源:四川文旅廳)
夜色逐漸瀰漫,久別重逢的淚花兒,在霓虹裡閃爍,迷醉漂泊的靈魂,終於回到故裡。時光何曾饒過誰,多年不見,男同學比原來長得敦實,臉上胡茬密實,兩鬢漸露花白,聲音更加渾厚,多了幾分中年的沉穩,眉宇間沉澱著時光的故事;女同學服裝色彩少了明豔,髮型整潔時尚,面頰比從前圓潤贅腴,微紅黃白之間,多了從容和自信,平添了幾分優雅氣韻。眾人圍爐而坐,話匣子在酒香裡逐漸打開,昔日的趣聞樂事,闊別後的滄桑歲月,盡情傾訴。
樂山師範學院行知樓(程馳 供圖)
小軍深情回憶:「騎車去峨眉山看日出,沙灣看郭沫若故居,到樂山大佛攀援古棧道。晨起晚歸,耕耘功課,穿梭於階梯教室和寢室之間。」兵哥接過話題:「是啊,課餘揮灑激情,田徑場、籃球場留下了矯健的身影,和羅老表、侯哥、程老表幾個籃球迷去軍營參加籃球友誼賽,和一群老兵結下了深情厚誼。」插科打諢裡,逗趣嬉笑間,交織著熟悉的異鄉口音,融化在樂山鄉音裡,空氣中醞釀著醇香。多情的秋風,今夜為我深情吹奏《嘉州聞鄉音》:
千縷清涼碧海心,一川澄澈照古今。
借問鴻雁詩畫處,如織晚堤聽鄉音。
大家七嘴八舌的談論,當年那黃黃綠綠誘人的飯票,上面標著不同的價碼,令人心動,還有食堂和藹可親的師傅,窗口擺放一溜旺實可口的飯菜。和朋友們一起去鳳洲島踏青,看日落月升,聽大渡河滾滾濤聲……
遠眺鳳洲島(彭國平 攝,圖片來源:樂山日報)
那段青春年華,沒齒難忘。我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夜深人靜時,把當作枕頭的書袋打開,堅持閱讀積累,文學創作,第一次發表「小方塊」(在報刊發表文章,篇幅形似方塊)欣喜若狂,用稿費請幾個朋友在太陽島撮一頓(吃一餐飯的意思),在那兒品嘗人間美味——豆花飯,記得那時豆花飯3元錢管夠管飽。
一群飽經滄桑的中年男人臉色酡紅,沉浸在重逢的喜悅,昔年的遊子,年少的銳氣仍在。端起酒杯,我們一飲而盡,渾厚的談笑聲,在清新的河風裡迴蕩。夜已深,涼風在酒杯裡撒歡,不知不覺中,我們叩桌而歌之《郡土嘉美》:
凌雲秋霧思欲狂,樂在郡土是故鄉。
大渡嘉美縱往事,風雲再聚醉一場。
第二天起床,已是晌午時分,相約去母校。梅莊一如當初古樸莊嚴,武伽山的宿舍還是那樣溫馨,校園變化很大,百零八階梯已不見原樣,高大的樓房一眼望不到盡頭,寬闊的田徑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設施一應齊備。昔日的恩師,有的放假外出,有的退休不在學校,甚是遺憾。吉仕梅老師聲音還是那樣甜美,白髮和皺紋裡,陳釀著往日的溫和美麗,和我們一起親切交談,介紹學校情況,回憶讀書時的場景。大家一路擺造型拍照,一路灑下歡聲笑語。
樂山師範學院全景(圖片來自網絡)
氣派的沫若圖書館換了新顏,其名源自樂山的郭沫若。一代文豪郭沫若出生於樂山沙灣,作為中國現代詩人、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根植於這方奇異的土地。當年教我們現當代文學的稅海模教授,經常介紹郭老的作品,其中他的幾篇論文就是寫郭老的。德高望重的稅老師已不在人世,他的慈顏洪音,永遠鐫刻在腦海裡!那時他對學生關懷備至,傾囊相授,我們時有調皮,把叮囑當耳邊風,現在想來,多了幾分自責和愧憾,心中壓著秤砣般的幽思和傷感。
樂山師範學院沫若圖書館(程馳 供圖)
午後的陽光,格外溫暖香甜,往事如煙似夢,浸透於校園每一個角落。大家交流當年的苦樂年華,我還清楚地記得,在階梯教室參加青春勵志演講比賽,露天參加書法比賽,還有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募捐活動。我們親歷了樂山師專升格為樂山師範學院,這凝聚了歷代樂山師專人的夢想和奉獻,我們有幸見證了奇蹟和輝煌,青春記憶,彌足珍貴。
樂山師範學院(程馳 供圖)
漫步校園,回首那段磨刀石般時光,因家境貧寒,專業學習和頑強生活,成了我奮力前行的動力。學校每月的補貼不能自給自足,很多時候奔波在生計的路上:做家教,刷標語,教書法,寫稿子,兜售日常用品,幫公司發傳單,組織人力,替醫藥公司宣傳……也因此結識了一群情投意合的遊泳愛好者、文學密友、書法好友……
傍晚時分,走過樂山師院後門,「馳哥,你看,那不是你當初寫的字嗎?」玉蘭縫紉店幾個字赫然入目,斑駁的黑體字廣告牌,稚嫩的筆跡,燈光下,依稀泛著淡淡的藍色,遺憾的是,店主人今天不在。
樂山師範學院附近海棠路(程馳 供圖)
「任何衣褲她都耐心修改,手藝非常好。」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當年男生流行中分頭,女生迷戀小腳褲,男生痴情燈籠褲……」大家笑成了一團棉花糖。「她淳樸善良,或許這是樂山人的天性,難忘啊……」大家感嘆道。「下次我們一定回來看他們!」心裡反覆念叨,曾經,這裡是我們心靈的驛站。
與旁邊住戶交談了解到,這麼多年了,人們都改行經營其他掙錢的生意,而她為了家庭,為了照顧孩子讀書,卻一直默默堅守老本行。在她身上,浸潤著本色的韌性,有自己的樸素的人生信念,一針一線做好自己的縫紉,紮根這方神奇的山水。或許,這正是樂山人純美的真實寫照吧!
樂山市月耳塘殘荷(程馳 供圖)
海棠路的紅花謝了,黃花又開了,日子在落葉裡飄飛,鐫刻在心靈的竹簡上,從前的苦樂年華,磨鍊了無數青年學子的心。郡土嘉美,流光霜染了青絲,吹黃了漫山秋葉,很感念那段時光,感恩從前的那些人和事。
那夜,想到離開在即,久久無法入眠,披衣起床,望著滿江秋月,臨窗沉吟《秋月過三江》:
冷月清歡鳳洲寒,三江一別雲鬢染。
流光浸滿離人淚,琴韻浮動漁火船。
惺忪的秋陽緩緩爬上烏尤寺,漫過大佛慈眉金身,傾灑在粼粼清波間,也喚醒了晨夢中的人兒。分別在即,大家行色匆匆,一排排金色的銀杏葉,隨車輪飛舞,落下了一串串金色的惆悵,那是遠行的音符。離別的笙簫在叮咚街迴響,一直飄向三江交匯處,心也留在了這兒,郡土嘉美,瑰麗滄桑的歲月,永遠沉澱在眷戀的三江水裡。
樂山「古城再現」夜景(樂山大佛景區 供圖,圖片來源:四川日報)
何時沉入夢鄉,子夜的涼風又喚醒了我,被子掉在地上。眼角的淚痕,不知是亙古的夢囈,還是潤澀的思念,訴不盡的神奇滄桑,褶皺的扉頁裡,似乎還有雙手的餘溫。伸腰正襟危坐,繼續翻閱,《容齋隨筆》之卷三東坡和陶詩……
室外霜風輕搖,秋蟲寥落,月光透過窗欞,灑滿房間,室內盈滿墨韻書香。
……
作者簡介
程馳,筆名閒雲野鶴,重慶人,現在四川工作,陳子昂詩社會員,陳子昂研究會會員,射洪市水上運動協會會員。沐陽而生,樂山樂水,酷愛遊泳,沉醉書齋,浸潤墨香,靜守精神家園。近年來多次獲省市徵文獎,詩、詞、文、賦散見於省內外刊物。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程 馳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散文】程馳 ‖ 郡土嘉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