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臺灣大學 藝術史推薦書目

2021-01-21 藝術史與考古


尹吉男推薦書目


▽ 中國近現代


1、費孝通《鄉土中國》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術自述與反思》三聯書店
2、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矛盾論》
3、孫中山《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
4、俞偉超《考古學是什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三聯書店
6、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三聯書店/中華書局
7、李零《中國方術考》今日中國出版社/《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
8、林梅村《古道西風》三聯書店/《西域文明》東方出版社
9、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
10、閻步克《士大夫演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樂師與史官》三聯書店
11、劉禾《語際書寫》上海三聯出版社/《跨語際實踐》三聯書店
12、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上海三聯出版社
13、章太炎《國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14、陳垣《史諱舉例》上海古籍出版社/《勵耘書室叢刻》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5、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金明館叢稿初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
16、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三聯書店/《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中國社科
17、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
18、唐德剛《李宗仁回憶錄》多家出版社/《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李澤厚《華夏美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
20、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21、夏鼐《考古學論集》河北教育出版社/《考古學與科技史》科學出版社
22、宗白華《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美學散步》人民文學出版社
23、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4、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商務印書館
25、王國維《人間詞話》/《觀堂集林》中華書局
26、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27、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
28、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
29、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出版社
30、季羨林《中國蔗糖史》東方出版社
31、錢鍾書《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
32、龐樸《一分為三》海天出版社
33、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人民大學出版社
34、金嶽霖《形式邏輯》人民出版社
35、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上海書店/《性心理學》(注釋部分)三聯書店
36、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37、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
38、孫機《中國聖火》遼寧教育出版社/《尋常的精緻》遼寧教育出版社
39、楊聯升《中國制度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40、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三聯書店
4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春風文藝出版社


▽ 外國


1、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3、福柯《知識考古學》三聯書店/《詞與物》上海三聯書店
4、薩伊德《東方學》三聯書店/《賽義德自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德希達《書寫與差異》三聯書店
6、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三聯書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浙江攝影出版社
7、孔飛力《叫魂》上海三聯出版社
8、福山《歷史的終結》遠方出版社
9、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
10、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書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商務印書館
11、利奧塔爾《後現代狀況》三聯書店
12、福澤諭吉《福澤諭吉自傳》商務印書館/《勸學篇》商務印書館
13、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書店
14、羅素《西方哲學史》(上、下)商務印書館
15、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佛洛伊德《摩西與一神教》三聯書店/《夢的釋義》遼寧人民出版社
17、波普爾《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18、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三聯書店
19、波伏瓦《第二性》中國書籍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20、凱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會文獻出版社
21、列維—史特勞斯《野性的思維》商務印書館
22、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文獻出版社
23、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中華書局
24、《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三聯書店
26、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兩性社會學》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27、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
28、赫胥黎《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科學出版社
29、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三聯書店
30、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
31、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美國與中國》世界知識出版社
32、榮格《心理學與文學》三聯書店
33、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探險八年》新疆人民出版社
34、湯因比《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35、包桑葵《美學史》商務印書館
36、阿諾德·豪塞爾《藝術史的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7、貢布裡希《藝術與錯覺》
38、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弗雷澤《金枝》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40、羅蘭·巴特《符號學原理》三聯書店
41、摩爾根《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
42、迪爾凱姆《自殺論》商務印書館
43、本尼迪克特《菊與刀》商務印書館


▽ 中國古典著作


1、劉向《列女傳》遼寧教育出版社
2、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上海古籍出版社
3、酈道元《水經注》
4、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
5、慧能《壇經》中華書局
6、徐天麟《西漢會要》中華書局
7、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書目文獻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8、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
9、高棅《唐詩品匯》上海古籍出版社
10、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華書局
11、安岐《墨緣匯觀》天津古籍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12、《佩文齋書畫譜》中國書店
13、趙翼《廿二史札記》中華書局/遼寧教育出版社
14、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江蘇古籍出版社
15、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國書店
16、蕭統《昭明文選》中華書局
17、李贄《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中華書局
18、王夫之《讀通鑑論》、《宋論》中華書局
19、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0、厲鶚《宋詩紀事》(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21、計成《園冶》中國建築出版社
22、李漁《閒情偶記》、《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23、張潮《幽夢影》黃山書社
24、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華書局/嶽麓書社
25、劉勰《文心雕龍》人民文學出版社
26、鍾嶸《詩品》人民文學出版社
27、《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
2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9、金聖歎《金聖歎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


▽ 參考書:


1、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2、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3、張京媛主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4、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
5、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人民出版社
6、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人民出版社
7、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8、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9、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三聯書店
10、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文物出版社
11、《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
12、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3、《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三聯書店
14、沈從文《中國歷代服飾研究》
15、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文物出版社/《錦灰堆》三聯書店
16、陳從周《說園》中國建築出版社
17、《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8、張正烺《中西交通史資料彙編》
19、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社會文獻出版社
20、於安瀾編《畫品叢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1、於安瀾編《畫史叢書》(五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2、俞劍華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下)人民美術出版社
23、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1—14冊)上海書畫出版社
24、《道藏要籍選刊》上海古籍出版社
25、《中國美學史資料選輯》(上、下)人民出版社
26、《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14冊)中華書局
27、《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上、下)中華書局
28、《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下)商務印書館
29、《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上、下)復旦大學出版社
30、《中國古代文論選》(一、二、三、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31、《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三卷)中華書局
32、《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五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33、《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五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4、《中共黨史參考資料》(8冊)人民出版社
35、《唐代墓誌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36、《太平廣記》中華書局
37、《太平御覽》中華書局
3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4冊)中華書局
39、《全唐文》(5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40、《全宋文》巴蜀書社
41、《全遼文》中華書局
42、《全唐詩》中華書局
43、《全宋詞》中華書局
44、《元詩選》中華書局



易英西方美術史與批評方法參考書目


《歷史哲學》 黑格爾(王造時 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歷史哲學批判文集》康 德(何兆武 譯) 商務印書館《精神科學引論》狄爾泰(童奇志等 譯) 中國城市出版社《巨人的時代》(大藝術家傳) 瓦薩裡(劉耀春等 譯) 湖北美術出版社《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布克哈特(何 新譯) 商務印書館《風格問題》(風格論) 李格爾(劉景聯等 譯) 湖南科技出版社《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李格爾(陳 平譯) 湖南科技出版社《論古代藝術》 溫克爾曼(邵大箴 譯) 人民大學出版社《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 阿道夫·希爾德布蘭特(潘耀昌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西方美術批評史》 文杜裡(遲軻 譯) 海南人民出版社《藝術風格學》(藝術史原理)沃爾夫林(潘耀昌 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古典藝術》 沃爾夫林(潘耀昌 陳平 譯) 浙江美院出版社《視覺藝術的含義》 帕諾夫斯基(傅志強 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帕諾夫斯基與美術史基礎》 邁·霍麗(易英 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藝術》 克萊夫·貝爾(周金環 譯) 中國社科出版社《視覺與設計》 羅傑·弗萊(易 英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藝術史的哲學》 豪塞爾(陳超南 劉天華譯) 中國社科出版社《藝術與錯覺》 貢布裡希(範景中 譯) 浙江攝影出版社《藝術與人文科學》 貢布裡希(範景中主編) 浙江攝影出版社《象徵的圖像》 貢布裡希(範景中 譯) 上海書畫出版社《西方現代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佟景韓 易英 編 春風文藝出版社《藝術史終結了嗎?》(文集) 常寧生譯 湖南美術出版社《意圖的模式》巴克森德爾(曹意強等譯)中國美院出版社《藝術的終結》 丹 託(歐陽英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機器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本雅明(王才勇譯) 中國城市出版社《藝術與精神分析》 福勒(段煉譯) 四川美術出版社《藝術史寫作原理》 卡裡爾(吳嘯雷等譯) 人民大學出版社《詞語與圖像》 布列遜(王之光 譯) 浙江攝影出版社《世界美術》文選 (四卷) 易英主編 河北美術出版社《藝術與文明》 克拉克(易 英譯) 上海東方出版集團《西方美術史方法論文選》 易英主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雜誌社《藝術史的語言》 薩林、伊萬·卡斯克爾(王春辰 李笑男 楊揚 譯) 江蘇美術出版社


鄭巖中國美術史參考書目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比前一種更完整,收錄了金先生後來的許多文章。劉敦願:《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方聞:《心印》,陝西美術出版社。普林斯頓大學老一輩的學者方聞先生討論中國古代繪畫風格學的代表作。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年。沈寧編:《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中國近代第一代美術史家的文集。羅森:《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孫新菲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鄭巖、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鄭巖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年。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李凇:《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湖南教育出版社。美術史家論考古學的著作,但值得一讀。賀西林:《古墓丹青——漢墓壁畫的發現與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大量採用考古學材料,代表了美術史研究的一個方向。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巫鴻主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藝術與物質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以上三本文集中的文章,是「漢唐之間」系列國際會議論文的結集,文章不見得篇篇精彩,但選題和方法卻各有不同,都值得翻翻。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02年。體現圖像材料的史料價值。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三聯書店,2001年。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以上兩種可以看到史學家們如何用考古學和圖像材料。他們兩位是我佩服的歷史學家。同時,請大家參考對這兩本書尖銳但切中要害的批評——繆哲:《以圖證史的陷阱》,《讀書》2005年2期,頁140~145。還有我同學的一篇書評:劉文鎖《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學記》,《西域研究》2004年3期,頁119-120,後者網上可以搜到電子版本孫機:《中國聖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傅熹年:《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篇篇精彩。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顏娟英主編《美術與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Wilma Fairbank,Adventures in Retrieval ,Cambridge Mass., 197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Stanford Univ. Press,1995.(巫鴻:《中國早期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鄭巖、李清泉譯,待出)Wu Hung,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柳揚、李凇譯,三聯書店待出)Spiro, Audrey G. Contemplating the Ancients: Aesthetic and Social Issues in Early Chinese Portrai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Powers, Martin Joseph. 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主要論畫像石,從社會學的角度入手,打通了形式與內容的界限,貢獻很大。有的細節比較牽強。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請諸位批評。可重點讀後半部分。劉未和林聖智先生分別在《藝術史研究》第5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和臺北《新史學》第十六卷第一期(2005年3月)有書評發表,有表揚,也有很有見地的批評,均可同時參考。《藝術史研究》中山大學美術史研究中心編,中山大學出版社,每年一輯,已出版五輯。該雜誌試圖在交叉學科的基礎上研究藝術史,發表了許多重要文章,是目前國內較有分量的雜誌。《中國漢畫研究》,北大漢畫研究所編,廣西師大出版社。Bulletin of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此外,請大家多讀一些其他學科的著作,同時想一想我們考古學應在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佔一個什麼樣的地位。費孝通:《江村經濟》,費老的博士論文和成名作。討論人類學和文化的問題。使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中的理論具體化。史景遷(J. Spence):《王氏之死》。耶魯大學著名史學家精彩的著作,只用了三種史料,討論了山東郯城農村在明清之際小人物的命運,入手點巧妙,但卻是大的歷史問題。可以當小說讀。書店有售。他的其他著作也翻譯了不少,都可讀一讀。李歐梵:《上海摩登》,論中國現代性的問題,大家要體會他的方法和表達方式。楊懋春:《山東臺頭—— 一個中國村莊》,人類學的精彩著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迷樓》、《初唐詩》、《盛唐詩》、《晚唐詩》、《追憶》,均為三聯書店2005年新書。另有一種他早年的論文集《它山的石頭記》,也可讀。國內一些少壯派學者,如李零、榮新江、陳平原、葛兆光等人的書,可隨手翻一下。語境研究典型著作:餘輝《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曹星原《<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衝突妥協同舟共濟》、石守謙《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元《溪岸圖》為例》、啟功《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語境研究—制度史:令狐彪《宋代畫院研究》、趙晶《明代畫院研究》(重新梳理了明實錄,找了很多新材料,考證明代畫院畫家的升遷)、彭慧萍《虛擬的殿堂:南宋畫院的歷史建構與想像》、高居翰《畫家生涯》。語境研究—地域畫派:鈴木敬《浙派繪畫研究·浙派》、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安徽省文化藝術研究所《論黃山諸畫派文集》、薛永年、薛鋒著《揚州八怪與揚州商業》、趙力《京江畫派研究》、朱萬章《六朋畫事》(嶺南地區重要藝術家)。語境研究—社會視角:滕固《唐宋繪畫史》、韓文彬《中國11世紀的繪畫與私生活:李公麟山莊圖》、文以誠《我的界限:中國肖像繪畫1600-1900》、Jonathan Hay 《石濤》、柯律格《長物 : 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和《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白謙慎《傅山的世界 : 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劉和平的博士論文《北宋的繪畫與商業》、鄭文倩《豈識盤車圖中意?》。語境研究—贊助人與鑑藏史:李鑄晉《中國畫家與贊助人》、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萬木春《味水軒裡的閒居者:萬曆末年嘉興的書畫世界》、kongnam Kim 《The Life of a Patron》(討論周亮工和17世紀的中國藝術家)、Jason Steuber / Guolong Lai《Collectors, Collections, and Collecting the Arts of China》(討論中國藝術品如何進入西方美術館、博物館)、Gail Feigenbaum《Provenance: An Alternate History of Art》、洪再新論文《古玩交易中的藝術理想——黃賓虹、吳昌碩與<中華名畫——史德匿藏品影本>始末考略》、範麗雅《中國外交官與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從提案到舉辦》。語境研究—政治語境:巫鴻《重屏》(餘輝、李松等都曾探討過)、李鑄晉的《趙孟頫<二羊圖>之意義》、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收錄於王正華2011年出版的《藝術、權力與消費》。肖像畫研究:故宮與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傳神雅聚——中國明清肖像畫展」女性繪畫研究(包括春宮畫研究):高居翰《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 Vernacular Painting in High Qing China》和《beauty Revealed : Images of Women in Qing Dynasty Chinese Painting》喬迅《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中國裝飾藝術的研究)尹吉男提出知識生成的概念,他有兩篇重要的文章:《明代後期鑑藏家關於六朝繪畫知識的生成與作用——以「顧愷之」的概念為線索》和《「董源」概念的歷史生成》、吳雪杉《董其昌與日本畫》(董其昌晚年的青山紅樹可能受日本畫的影響)和《「四僧」名目考》、阮圓《撥迷開霧》、王正華《in the name of the nation:song painting and artristic discourse in early China》、巫鴻《Reinventing the past》。1.《愛因斯坦與相對論》,巴涅特/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年;2.《愛因斯坦的智慧》,霍姆斯·梅爾/編著,田倩/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  3.《時間簡史》,霍金/著,許明賢、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4.《居裡夫人傳》,艾芙·居裡/著,左明徹、林光/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 5.《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波普爾/著,鄭一明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6.《通過知識獲得解放》,波普爾/著,範景中、李本正/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 7.《二十世紀的教訓》,波普爾/著,王凌霄/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8.《西方哲學史》,羅素/著,馬元德、李約瑟、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 9.《海德格爾與納粹主義》,法裡亞斯/著,鄭永慧等/譯,時事出版社,2000年; 10.《藝術的故事》,貢布裡希/著,楊成凱、範景中/譯,三聯書店,1999年; 11.《藝術與錯覺》,貢布裡希/著,楊成凱等/譯,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年; 12.《藝術家的傳奇》,克裡斯·庫爾茨/著,潘耀珠/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0年; 13.《圖像學研究》,潘諾夫斯基/著,範景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14.《中世紀的秋天》,赫伊津哈/著,何道寬/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15.《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克裡斯特勒/著,邵宏/譯,東方出版社,2008年; 16.《氣勢撼人》,高居翰/著,李佩樺等/譯,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17.《王國維遺書》,王國維/著,上海書店,1983年; 18.《柳如是別傳》,陳寅恪/著,三聯書店,2001年; 19.《陳寅恪晚年詩文及其他》,餘英時/著,花城出版社,1986年;20.《談藝錄》,錢鍾書/著,中華書局,1984年; 21.《七綴集》,錢鍾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2.《而已集》,魯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23.《今生今世》,胡蘭成/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4.《茨威格小說集》,張玉書/主編,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 25.《迪倫馬特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26.《羅生門》,橋本忍、黑澤明/編劇,錢稻孫/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 27.《來燕榭書跋》,黃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8.《傅雷家書》,傅雷/著,三聯書店,1981年; 29.《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著,王婷等/譯,中央編輯出版社,2001年; 30.《愛的教育》,亞米契斯/著,夏丏尊/譯, 開明書店1949年版複印本,上海書店,1980年。[範景中先生註:僅限於二十世紀作品;外文著作有中譯本者;排名不分先後。]1.《文史通義》,章學誠/著,葉瑛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3.《史通》,劉知己/著,黃壽成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日知錄集釋》,顧炎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舊文四篇》,錢鍾書/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6.《談藝錄》,錢鍾書/著,中華書局,1984年;7.《童書業美術論集》,童書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藝術與錯覺》,貢布裡希/著,範景中/譯,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9.《藝術的故事》,貢布裡希/著,範景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10.《意圖的模式》,巴克森德爾/著,曹意強等/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11.《人論》,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12.《西方哲學史》,羅素/著,馬元德、李約瑟、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76年;13.《裸體藝術》,肯尼斯·克拉克/著,吳玫、寧延明譯,海南出版社,2002年;14.《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卡爾·波普爾/著,杜汝楫、邱仁宗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振宇按:2009年4月,受學院圖書館委託,做首屆讀書節的100種圖書推薦。面對的是全院所有的學生,所以就大致選擇了常見、適合普通閱讀的經典圖書,可讀性略強,以及某些特別具有美院因緣的著作100種,粗略分為六類。因為事出匆忙,難免囿於個人趣味,另外有些圖書一時難以確定好的出版社和版本,也請大家今後一起予以調整完善。]1、《西方哲學史》,羅素/著,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3、《西方人文主義傳統》,阿倫·布洛克/著,董樂山/譯,三聯書店;4、《中國美術史稿》,李霖燦/著,雲南人民出版社;5、《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7、《藝術的故事》,貢布裡希/著,楊成凱、範景中/譯,三聯書店;9、《西方藝術批評史》,文杜裡/著,遲軻/譯,江蘇教育出版社;10、《西方音樂史》,保·朗多爾米/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1、《電光幻影100年》,《電影手冊》策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2、《視覺文化》,理察·豪厄爾斯/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4、《藝術史的視野》,曹意強/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3、《金剛經·壇經直解》,顏洽茂/注釋,浙江文藝出版社;25、《詩品集解》,司空圖著,郭紹虞/集解,人民文學出版社;27、《紅樓夢》,曹雪芹/著,選擇較好的版本即可;29、《黃賓虹藝術隨筆》,盧輔聖/編選,上海文藝出版社;32、《李叔同》,錢君匋/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版;37、《傅雷家書》,傅雷/著,三聯書店,1981年;40、《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林毓生/著,三聯書店出版社;41、《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餘英時/著,江蘇人民出版社;42、《陳寅恪的最後20年》,陸鍵東/著,三聯書店出版社;43、《南山肖像》,許江/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44、《文藝對話錄》,柏拉圖/著,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47、《思想錄》,帕斯卡爾/著,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48、《拉奧孔》,萊辛/著,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49、《論優美感和崇高感》,康德/著,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50、《審美教育書簡》,席勒/著,馮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51、《論文學藝術》,歌德/著,範大燦/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52、《美學》,黑格爾/著,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54、《現代生活的畫家》,波德萊爾/著,郭宏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57、《文藝復興》,瓦爾特·佩特/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58、《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本雅明/著,胡不適/譯,浙江文藝出版社;59、《人生的親證》,泰戈爾/著,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60、《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商務印書館;62、《藝術風格學》,沃爾夫林/著,潘耀昌/譯,人民大學出版社;63、《薩特論藝術》,薩特/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64、《人論》,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65、《哲學研究》,維根斯坦/著,陳嘉映/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66、《林中路》,海德格爾/著,孫周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68、《藝術與錯覺》,貢布裡希/著,楊成凱/等譯,浙江攝影出版社;69、《浪漫主義的根源》,以賽亞·伯林/著,譯林出版社;70、《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73、《觀看之道》,約翰·伯格/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74、《景觀社會》,居伊·德波/著,王昭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75、《新藝術的震撼》,羅伯特·休斯/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77、《理想與偶像》,貢布裡希/著,範景中/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78、《通過知識獲得解放》,波普爾/著,範景中、李本正/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79、《萊奧納爾多·達·文西筆記》,三聯書店出版社;87、《藝術·自然·自我——克利日記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88、《歌德談話錄》,艾克曼/著,洪天富/譯,譯林出版社;89、《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裡爾克/著,馮至/譯,三聯書店出版社;90、《伊利亞特·奧德賽》,荷馬/著,上海譯文出版社;92、《神曲》,但丁/著,朱維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93、《莎士比亞全集》,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94、《浮士德》,歌德/著,錢春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95、《王爾德作品集》,奧斯卡·王爾德/著,人民文學出版社;96、《四個四重奏》,T.S.艾略特/著,裘小龍等/譯,灕江出版社;98、《虛構集》,豪·路·博爾赫斯/著,王永年/譯,浙江文藝出版社;99、《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浙江文藝出版社;100、《麥田裡的守望者》,塞林格/著,浙江文藝出版社。杜樸、文以誠《中國藝術與文化》,世紀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蘇立文《中國藝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曹意強等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 
《中國畫研究文選》,洪再新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方聞著,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李鑄晉,三聯書店,2008年; 《氣勢撼人》,高居翰著,(臺灣)石頭城出版社,1998年;上海,2006年; 《隔江山色——元代繪畫》,(《江岸送別》、《山外山》、《畫家生涯》)高居翰著,三聯書店,2009、2012年; 《風格與觀念: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六朝帝陵》(日),曾布川寬,南京出版社,2004年; 《中國美術的圖像學》(日),曾布川寬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7年; 《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羅森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祖先與永恆——傑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羅森著,三聯書店,2010年; 《傅山的世界——17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白謙慎,三聯書店,2006年; 《禮儀中的美術》(兩冊),巫鴻著,三聯書店,2004年; 《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巫鴻著,三聯書店,2006年;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巫鴻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重屏》,巫鴻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柯律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柯律格,三聯書店,2012年; 《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姜斐德,中華書局,2009年; 《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喬迅,三聯書店,2010年; 《廢墟的故事》,巫鴻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同舟共濟——〈清明上河圖〉與北宋社會的衝突妥協》,曹星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道德鏡鑑——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孟久麗,三聯書店,2014年。 (一)中國繪畫史 /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1. 楊新、高居翰、巫鴻、班宗華、聶崇正、郎紹君合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6)。
 2.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與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0)。 3.《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1. 方聞,〈中國繪畫何以是歷史〉(上,下),《當代》,191(2003/07),192 2. 陳葆真,〈中國繪畫研究的過去與現在〉,《漢學研究通訊》,28 卷 3 期3. 信立祥,〈漢畫像石的分區與分期研究〉,收在俞偉超編,《考古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 石守謙,〈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故宮學術季刊》,第3卷,第 2 期(1985),頁 19-44。5.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6(2004),頁 1-48。6. 島田修二郎著(林保堯譯),〈逸品畫風〉,《藝術學》第 5 期(1991),249-275。7. 各家關於《溪岸圖》的意見,《當代》,2000 年,4 月,152 期;2000 年,5月,153 期。8.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96,4),13 卷,3 期,頁 83-104。9. 何惠鑑,〈元代文人畫序說〉,《新亞學術集刊》(1983),4 期,頁 243-257。10. 李鑄晉,〈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上,下),《故宮季刊》,3:4,4:1(1969),頁 15-70,41-69。 11. Wai-kam Ho , 「Tung Ch』i-ch』ang’s New Orthodoxy and the Southern School Theory,」 Artists and Traditions :Uses of the Past in Chinese Culture (Princeton Univ, Art Museum,1976), pp.113-29.12. 傅申,〈董其昌書畫船:水上行旅與鑑賞,創作關係研究〉,《臺大美術史研究集刊》,15(2003),頁 205-297。13. 傅申,〈王鐸及清初北方鑑藏家〉,陳瑩芳譯,原刊《朵雲》28 期,收於朵雲編輯部,《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502-522。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2(1988),157-170。 14. 楊伯達,〈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2。15. James Cahill, The Painter’s Practice (Columbia Univ., 1994), CH.3, 「The Painter’s Studio,」 pp.71~112.(二)中國書法史/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1. 中國書法史編撰工作委員會編,《中國書法史》,vols. 1-7(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2002)。 2.《中國美術全集 書法篆刻編》,vols. 1-6(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 徐邦達,《古書畫鑑定概論》(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05)。4. 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臺北市:典藏出版社,2004)。5. 白謙慎,《與古為徒和娟娟髮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 1. Robert E. Harrist, 「Writing, Landscape, and Representation in Sixth-Century China: Reading Cloud Peak Mountain,」 in Wu Hung, ed., Between Han and Tang: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in a Transformative Period (Beijing: Wenwu, 2003), pp. 535-570.2. 啟功,〈蘭亭帖考〉,《啟功叢稿 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頁 36-56。
3. Peter Sturman, 「Wine and Cursive: The Limits of Individualism in Northern Sung China,」 in Cary Liu, et al. eds, Character and Contex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 200-31.4. 王連起,〈趙孟頫及其書法藝術簡論〉,《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 2,頁 40-65。
6. 朱惠良,〈董其昌法書特展研究系列一~三〉,《故宮文物月刊》120, 122, 123 (1993 年 3, 5, 6 月)。  
(三)中國陶瓷史/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1. 中國矽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臺灣有胡氏出版社版。
2.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1987)。
3. 三上次男著(宋念慈譯),《陶磁路》(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0)。
4. 榮新江等編,《從撒馬爾幹到長安—栗特人在中國的文化遺跡》(北京圖畫 出版社,2004)。
5. 謝明良,《陶瓷手記》(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
1. 謝明良,〈從階級的角度看六朝墓葬器物〉《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1998)。
2. 長谷部樂爾著(羅慧琪譯),〈唐代陶瓷史素描〉,《藝術學》11(1994)。
3. 謝明良,〈記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2002)。
 4. 李民舉,〈宋官窯論稿〉《文物》1994 年 8 期。5. 陸明華,〈兩宋官窯有關問題研究〉《上海博物館館刊》8(2000)。
6. 劉新園,〈景德鎮瓷窯遺址的調查與中國陶瓷史上的幾個相關問題〉,收入《景德鎮出土陶瓷》(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92)。
7. 劉新園,〈景德鎮明御廠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之研究〉收入《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器展覽》(香港:香港市政局,1989)。
8. 臧振華等,〈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4 本 3 分(1993)。
(四)青銅藝術史/ History of Chinese Bronze 1. 羅森,《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岱總主編、陳芳妹等撰,《中國文化新論—美感與造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3. 朱鳳翰,《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李濟,《安陽》(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5.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83)。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
9. 林嘉琳(Katheryn M. Linduff),孫巖主編,《性別硏究與中國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0.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1. 《中國青銅器全集》(十六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 李濟,〈如何研究中國青銅器-青銅器的六個方面〉,《故宮季刊》1:1,196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9)。2. 劉莉、陳星燦,〈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從二里頭和二里崗時期的中心和邊緣的關係談起〉,《古代文明》第一卷(北京:文物,2002),頁 71-134。3. 陳芳妹,〈商代青銅藝術的發展──工藝與身份〉,《故宮商代青銅禮器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4. 陳芳妹,〈藝術史學與考古學的交會—殷商青銅器藝術史研究方法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2000),頁 181-248。5. 陳芳妹,〈區域與時代風格間的激盪──西周青銅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及禮制發展大勢變因試析〉,《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0)。6. 陳芳妹,〈商周「稀有」青銅器類的文化意涵――所謂「邊緣」文化研究的意義〉,《美術史研究集刊》,第 19 期(2005.09),臺北,頁 1-62。7. 陳芳妹,〈追三代於鼎彝之間—宋代從「考古」到「玩古」的轉變〉,《故宮學術季刊》23:1,2005,頁 267-332。8. 貝格立,〈南方青銅器紋飾與新幹大洋洲墓的時代〉,《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 文集》(香港:兩木,1997)。9. 巫鴻,〈史前至先秦美術考古〉《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5)。 10. 雷德侯著,張總等譯,〈複雜的青銅鑄造術〉《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頁 33-73。 11. 陳昭容,〈性別、身份與財富----從商周青銅器與墓葬遺物所作的觀察〉,《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 19-86。(五)中國建築史/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1.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市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發行,1984)。(六)臺灣建築史/History of Taiwanese Architecture1. 黃蘭翔,《臺灣建築史之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建築》(臺北:南天書局,2013)。(七)臺灣美術史/ History of Taiwanese Art
1.  黃才郎執編,《明清時代臺灣書畫》(臺北市:文建會,1984)。2. 藝術家出版社,《臺灣美術全集 1-26》(臺北市:藝術家,1991-2007)。3. 雄獅美術出版社,《家庭美術館 前輩美術家叢書 1-60》(臺北市:雄獅美術,1993-2009)。4. 雄獅美術月刊社編,《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市:文建會,1997)。
5. 顏娟英編著,《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獅圖書有限公司,1998)。
6.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市:雄獅圖書有限公司,2001)。
7. 顏娟英等,《臺灣的美術》(臺北縣:群策會,2006)。
8. 田中大作著,《臺灣島建築之硏究》,(臺北市:臺北科技大學, 2005)。
1. 顏娟英,〈日據時代臺灣美術研究之回顧〉,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市:臺大出版組,1992),頁 1511-1517。2. 顏娟英,〈一九三 O 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大歷史系,1993),頁535-557。
3.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4 本第 2 分(1993 年),頁 469-610。
4.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9 (2000年 9 月),頁 179-240。
5. 顏娟英,〈官方美術文化空間的比較-1927 年臺灣美術展覽會與 1929 年上海全國美術展覽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73 本第 4 分(2002),頁 625-683。
6.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臺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 卷 2 期(2004 年 6 月),頁 115-141。
 7. 廖瑾瑗,〈臺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臺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1),頁 37-60。 8. 賴明珠,〈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前葉竹塹地區的藝術鑑賞與贊助活動-以鄭、林兩家為分析中心〉,《美學藝術學》2 期(2003 年 6 月),頁 3-96。9. 廖新田,〈從自然的臺灣到文化的臺灣-日據時代臺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4 卷 1 期(2004 年 1 月),頁 16-37。 10. 謝世英,〈模糊混淆的臺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6:1(2006 年 1 月),頁 14-31。(八)西洋藝術史/ Western Art History1.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 A World History of Art (1984), London: LawrenceKing Publishing, 1999, 5th ed./中譯本,修‧歐納,約翰‧弗萊明著,《世界藝術史》,臺北:木馬文化,2001。/Hugh Honour and John Fleming, Visual Arts:A History. Prentice Hall Press; 6th edition, 2002.2. Ernst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Oxford: Phaidon, 1950.(中譯本,《藝術的故事》,雨芸譯,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3. Hirst Janson & Anthony F. Janson,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2004.(《西洋藝術史》,楊遜 (Janson, H. W.) 撰,增堉,王寶蓮同譯,臺北:幼獅,1980。參考《美術之旅》(History of Art) 人類美術 發展史,霍斯特.伍德瑪.江森 (Horst Woldemar Jason) 著,,唐文娉譯,臺北:桂冠,1989。)4. H.H. Arnason, History of Modern Art: Painting, Sculpture, Architecture, Photograph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04. 5th ed. / Peter Kalb, revising author, 5th ed.5. Heinrich Wφfflin, Principle of Art History: The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yle in Later Art, 1932; translated by M. D. Hottinger.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4-?.(《藝術史的原則》, 沃夫林 (Wolfflin Heinrich) 著,曾雅雲譯,臺北市:雄獅,1987。)1. Erwin Panofsky,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c1955).2. Meyer Schapiro, 「Style,」 1953, in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Style, Artist, and Society (New York: G. Braziller, 1994), 51-102.3. A. Hauser, 「Sociology of Art,」 1958, in Marxism and Art. Writings in Aesthetics and Criticism, ed. Berel Lang and Forrest Williams (New York, 1972), 269-280.4. Michael Baxandall, 「The Period Eye,」 in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 (Oxford, 1972), 29-108.5. Meyer Schapiro,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Semiotics of Visual Art: Field and Vehicle in Image-Signs,」 1969, repr. in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Art: Style, Artist, and Society. Selected Papers. vol. VI (New York, 1994).6. Linda Nochlin,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in Women, Art, 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8), pp.145-178.(九)亞洲藝術史/History of Asian Art
1. Asia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troduction by Richard M. Barnhart. New York: The Museum, 1987.中譯本:《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原著;張靚蓓等譯;王哲雄審訂(臺北市:國巨出版:臺灣麥克,國嘉文化,維京國際發行,1991-1992)。2. 久野健、辻惟雄、永井信一著;蔡敦達譯,《日本美術簡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3. 韓昇《正倉院》(上海:上海人民,2007)。4. 戶田禎佑著;林秀薇譯,《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臺南:2000)。5. Judith G. Smith, Arts of Korea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8).6. Rudofsky, Bernard,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New York: Museum of Modern Art, c1965.7. 拉普普著 ; 張玫玫譯 ; 漢寶德校,《住屋形式與文化》(臺北市:明文書局,1984 年)。8. 吳虛領,《東南亞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 Campbell, Bronwyn, Museum treasures of Southeast Asia, Manila: Produced for the ASEAN Committee on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c2002.10. 黃蘭翔,《越南傳統聚落、宗教建築與宮殿》(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11. 布野修司等著,胡惠琴等譯,《亞洲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2010。12. 藤森照信著,黃俊銘譯,《日本近代建築》(臺北市:五南,2008)。1. 黃蘭翔,〈臺灣傳統建築結構隱含的中國南北建築文化〉,《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3 期(2007)。2. 坂井隆,〈何謂亜洲文化—從海域物質交換的角度觀察〉,《故宮文物月刊》, 314 期(2009.5),頁 22-31。

相關焦點

  • 藝術史論考研|西安美術學院2021屆「藝術學理論」研究生考試簡介
    西安美術學院獅子雕塑西安美術學院130100藝術學理論研究生教育簡介西安美術學院「130100藝術學理論」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獲得B,17中國美術史研究、18 絲綢之路美術史研究、19設計藝術史論、20 民間美術研究、21 西方美術史研究、22中國現當代藝術史與理論研究、23 藝術考古研究、24藝術管理與教育研究是其8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說說中國的九大美術學院
    美術學院是指以推動國家藝術發展、培養藝術家和設計師的高等學府,其實真正的美院並不是指某個大學的美術學院,儘管現在很多大學都有美術學院,這樣的美院也就是以前的一個系,只有獨立建制的美院才算得上嚴格意義上的美術學院。
  • 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2021級)最新考研信息及真題
    動畫考研推薦之北京電影學院-美術學院 注北京電影學院有三個學院涉及動漫相關專業:動畫學院,美術學院,中國動畫研究院方向介紹:電影美術設計方向是美術學院的核心學科專業方向,具有「電影」、「美術」、「設計」等跨學科研究脈絡與實踐歷史,是全面認知電影造型,研究電影製作工藝的主要門徑之一。
  •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年末三大重磅展覽齊發
    2020年末,初冬的寒潮帶來極速的降溫,12月30日至31日,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隆重推出三大展覽,猶如寒冬裡的陽光,給人以美的溫暖。有溫度的設計展覽著重展現當代貼近生活的設計創意新品,使觀眾感受到設計正在改變著各自的生活。
  • 中國美術學院校考調整公告發布,2020美術校考基本定型
    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之後,中國美術學院也公布了其2020年本科招生專業校考調整公告,調整內容跟我們之前預測的基本一致,「用各省美術與設計類統考成績進行專業初選」和「部分專業不再組織專業校考」都在調整公告裡被用到。
  • 中央美術學院院藏百幅作品展將在武夷學院展出
    「風華正茂」----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藏(1951-2017)百幅作品展將在武夷學院展出十一月,初冬的武夷山,仍是秋意盎然。「風華正茂」——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藏(1951-2017)百幅素描作品展將在武夷學院展出。
  • 為什麼美術生要考中央美術學院、都會選擇北京荷馬畫室集訓呢?
    提到中央美術學院,一定是眾多美術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學。就像舞蹈特長生嚮往北京舞蹈學院一樣,就是播映演義的喜歡上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曲學院一樣。中央美術學院是所有美術學院裡最老牌也是所設立專業最全面的一所美術院校。
  • 佛羅西諾內美術學院
    學院的每個專業均開設了三年制的本科課程與兩年制的碩士課程,以及一年到兩年的碩士進修課程等,同時也是義大利最早開設服裝設計的公立大學。地理位置學院與羅馬美術學院、德國柏林美術學院、奧地利布拉格美院、和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都有學術上的密切合作,並有國際交換生計劃,為學院學生提供了國際平臺,同時也促進了美學傳播與世界時尚的發展。學院特色1、國際生交換計劃:學院和歐盟美術基金會、歐洲設計美學協會及多家歐洲美術學院有國際交換生計劃,為學院學生和國際學院的學生建立國際平臺,吸收國際領先資訊。
  • 南寧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大擴招?往年報錄情況分析
    其中,廣西科技大學、廣西大學、南寧師範大學是2019考研新增的,而廣西民族大學是2021考研新增的,新增的學校早兩年關注度一般會比較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度、競爭係數也會增大。002考試科目(南寧師大2021考研專業目錄) 2021考研南寧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有把美術、藝術設計單獨劃分出來招生,之前都是放在(135100)整個大類沒有做清晰的劃分。在參考書目方面,是比較多的,複習起來也會比較吃力,要做好長線的準備。
  • 中央美術學院錄取通知書亮相:夾在裝幀精美416頁空白書中
    中央美術學院錄取通知書亮相:夾在裝幀精美416頁空白書中 2020-08-16 1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為什麼有的高校叫大學,而有的高校叫學院?學院一定比大學差嗎?
    例如三大「演藝院校」: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戲劇學院; 著名音樂學府: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 著名美術院校: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
  • 「藝」起看導師風採——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學院積極拓展國際化合作與辦學,推進國際化教育進程。與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等院校開展了「1+1+1」的雙碩士學位培養,與臺灣實踐大學、奧地利林茨大學、日本千葉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院校建立廣泛的學術交流,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跨文化、跨學科、融合創新的國際化設計教育新體系。
  • 中央美術學院、國際文字設計協會(ATypI)推薦《文本造型》首發
    本書由文字設計的權威院校英國雷丁大學、中國唯一一所「雙一流」藝術院校中央美術學院、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字體組織之一的國際文字設計協會(ATypI)聯合推薦。 現擔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字藝術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文字設計協會中國國家代表。 為了能更準確的翻譯,劉釗博士僅與作者的郵件溝通就超過300封,另外,中文版附有術語表,是經過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和諮詢相關專家後整理出來的,將為中國學者的對外交流提供橋梁。
  • FutureLab工作坊|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系列
    關於導師▼劉益紅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ICAST)博士法國國家工業設計學院(ENSCI, Les Ateliers)碩士。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策展、網絡社會研究、視覺文化研究。
  • 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常道畫展》王秉復教學藝術展
    開幕式現場,北京工業大學領導、藝術設計學院十餘位退休老先生、在校師生及王秉復先生的親屬、好友、學生等嘉賓共同慶祝展覽開幕。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建萍、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鄒峰、退休教師代表潘非、藝術設計學院美術系主任王煜、在校教師代表閻龍、本次展覽的藝術家王秉復先後發表致辭。
  • 大學城美術館 | 公諸同好:格拉斯哥當代藝術展暨格拉斯哥美術學院...
    近日,由廣州美術學院,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公諸同好:格拉斯哥當代藝術展暨格拉斯哥美術學院中國留學生作品展」在大學城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來自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造型學院29位教師的38組作品, 包括油畫、版畫、雕塑、裝置、行為、攝影、和視頻。這是GSA造型學院教師作品在中國的第一次集體亮相。其中包含了兩位透納獎提名者的作品,三位約翰·莫爾獎得主(麥可·斯塔布斯,2006/2008;凱倫·魯斯頓,2014;阿利斯泰爾·佩恩,2018年)的作品。
  • 中國舞臺美術教育聯盟成立儀式暨第一次會議在中央戲劇學院舉行
    10月27日上午,中國舞臺美術教育聯盟成立儀式暨第一次會議在中央戲劇學院舉行。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徐永勝出席會議並致辭,全國24所院校的32位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學院舞臺美術系副主任張洪琛主持會議。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委關於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會議全程有序防控。
  • 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設計專業考研必讀參考書目薦讀
    一、必讀書目推薦《形態·語意》,成朝暉,北京大學出版社《平面港》系列叢書,成朝暉,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人間·空間·時間——城市形象系統設計研究》,成朝暉,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設計心理學(1-4冊)》,【美】唐納德A諾曼,中信出版社《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中國青年出版社二、適用研究方向綜合設計/會展設計/色彩設計等,國美設計類專業考研沒有理論考試
  • 曾小鳳|先鋒的寓言:「美術革命」與中國現代美術批評的發生
    曾小鳳,1988年生,藝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現代美術批評史、美術史研究。
  • 「藝」起看導師風採——廣州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學院(之二)
    國際平面設計協會聯合會ICOGRADA榮譽會員,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全國委員、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裝幀藝術研究會會員、首都企業形象研究會理事、國際品牌聯盟(IBF)專家委員。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並屢獲國家級獎項,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媒體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