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來找自己借錢,相信基本上每個人都遇到過吧。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一些急事,找人借點錢救個急,也能理解。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一下,也是應該,但前提要看針對什麼樣的人。
有些人講誠信,借錢給他,再怎麼難也會歸還,就算一時困難,還不上,對方也會隔一段時間主動向你報備情況,讓你知道他在努力,至少你能心安。
有些人借錢的時候客客氣氣,滿口承諾,當錢拿到手,從此消失不見。大多數情況下借出去的錢,很少有準時歸還的。更多是借了不還,或者超過承諾時間很久才歸還,並且隻字不提「利息」2字,甚至歸還時候對方還覺得自己是做了好事,一副施捨的模樣更讓人難受。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不願輕易借錢,但人總逃不過人情世故,不借有時候面子上過不去,借了又覺得要不回來,陷入左右為難,怎麼辦?高情商的人會這樣處理借錢的事情,巧妙應對還不得罪人。
一、借錢分清對象,這些情況堅決不借
朋友、家人真遇到什麼急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借錢給對方,幫扶一把是可以的,但也要分清對象。有些人是堅決不能借的。
一些曾經借過你小錢,但從來還過的朋友,開口向借大筆錢,千萬別借。小錢都還不起的人,你還能指望對方還你大筆的錢?
有些親戚、朋友、同事多少年都不曾聯繫,忽然就出來熱情地聯絡你,然後開始找你借錢。這樣的錢基本是有借無還,堅決別借。
人與人之間是講感情,而感情需要彼此的經營與耕耘,不可能憑空掉下來。一個多少年都不聯繫的人,從某種意義來說和大街上的陌生人也沒啥區別,差別就在於你們曾經認識過。
這一點點曾經認識的緣分,一般情況下完全不能支撐能夠借錢的信任感。試問,你去大街上隨便拉個人借錢,人家會借你嗎?
用於滿足虛榮心的錢不能借。有些人借錢並非急用,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慾,比如看上一款奢侈品包包很想要,錢不夠找人借;原手機還挺好,看上最新款的手機就想借錢買,這類型的請別借,一個不懂衡量經濟收入,控制不了自己欲望的人,怎麼可能會有錢來還借款,有錢也都拿去消費了。
有次一個主持人問明星馬思純:「假如周冬雨問你借錢買房你會借嗎?」馬思純回答:「如果她已經有房了,還要買的話,那我是不會借的。」
別把錢借給不該借的人,這是一個原則底線。別怕什麼拒絕了,會不會做不成朋友了,這樣的人明確稱不上朋友啊,何必為他們為難了自己。
二、先君子後小人
我大伯多年前借給戰友2萬塊錢,因為戰友情,借條也沒打。幾年過去了,錢也沒見還,想去打官司,連借條都沒有,你有啥證據呢?戰友哪天歸還,那叫運氣,否則只能自認倒黴。
別用金錢去考驗人性,也別對人性抱有太大的希望。俗語總說「親兄弟明算帳」,借錢的時候,對方也覺得自己一定會還上,但世事難料,誰也不能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人心也比較善變,所以還是先君子後小人。
該寫的借條寫清楚,該算的利息算清楚,如果對方連借條都不願意寫,那就證明他心裡有不還錢的打算,這樣的錢又怎麼能借出去呢?除非你已經打定主意不需要對方還錢了。
三、只送錢,不借錢
黃曉明在節目裡說,關於借錢這件事,他給自己定下的規矩就是「只給錢不借錢」。很多人聽完覺得「哇塞,真是有錢人,直接送啊。」然而靜下來想,對於咱們普通人來說,這個原則也適用。
有很多人遇到朋友開口借錢時,內心再不願意,礙於面子也不好意思拒絕,最後還是借了。然而過了很久也不見朋友歸還,開始還小心翼翼詢問1、2次,啥時候還錢,生怕讓朋友覺得自己小心眼,不信任對方。結果朋友都以各種理由搪塞過去,還搞得自己有點不好意思。
慢慢也就不問了,時間也就越拖越久,再也沒有歸還日期。以前可能還算關係不錯的朋友,也因此失去了聯繫,變得人財兩空。
黃曉明所說,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當別人開口向我們借錢,根據兩方感情來決定,我們願意給對方多少,而不是「借」多少。
比如對方借20000,就說自己沒那麼多錢,2000還是能拿出來的,如果對方因此生氣,覺得你太小氣,與你翻臉,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因為真正的朋友從來不會為難你。
借出去的錢,自己就做好送出去的準備,別想著對方能還回來。如若對方按時還回來,那恭喜你,收穫了一位真誠的朋友。如若對方沒還,在一開始你就沒想過對方會還你,所以不存在失望的感覺,也讓你看清了一位朋友,減少對自己生活、心情的影響。
你有遇到過借錢不還的朋友嗎?後面你用啥招數要回來了?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