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史以來最著名和最成功的股票投資者;他身家460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富豪;他幾十年來住同樣的城市,吃同樣的食物,卻承諾將自己99%的財富全都捐給慈善機構。他就是最慷慨的「吝嗇鬼」——「股神」沃倫·巴菲特。
從小數學與記憶力就過人,開學前就把課本全部讀完。
優異傑出的數學能力,正是巴菲特天賦異秉的好根基。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從小便遺傳母親的數學天分,對數字抱有高度興趣,腦子裡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數字。他尤其熱愛概率的計算,甚至還研究每個英文字母在《聖經》和報紙上出現的頻率。從那時起,他便學會搜集大量的資料,來計算各種概率,也奠定他將來分析投資對象的基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更是巴菲特令人望其項背的獨特能力。
小學五年級那年,巴菲特得到了1939年版《世界年鑑》這本書,他馬上將這本書內容通讀,甚至還一一背下每個城市的人口數,並且和朋友競賽,看誰能將人口超過100萬的都市全部背出。
17歲進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就讀後,室友總是看他不太順眼。一方面是由於他生活習慣的儉樸邋遢,另方面則因為他總是在學期剛開始就能把課本全部讀完,輕輕鬆鬆地成功應付課業。
巴菲特從小就熱愛金錢,如果望著北鬥七星,他看見的會是一個錢的符號。
巴菲特與蘇珊結婚
今天的巴菲特名滿全球,給人慈祥和藹、慷慨解囊的慈善家形象。但幾十年前的股神卻也曾是個愛錢如命、個性叛逆的問題少年。熱愛金錢,可說是巴菲特的天性,他甚至一度請太太蘇珊用美鈔圖案的壁紙貼滿整個辦公室。因為他相信「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其實,巴菲特小時候家境雖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虞。但巴菲特從小便喜歡賺錢,自六歲那年兜售口香糖、可樂開始,他便不斷發掘各種可能賺錢的工作來累積財富。加上錙銖必較的個性,不僅讓他在26歲便累積了17萬美元的財產,也讓他身邊瀰漫不少有趣的傳聞,如「不買嬰兒床,讓剛出生的女兒睡在抽屜做的代用床」、「在紐約廣場飯店長期租用一間沒有窗戶的廉價小房間」、「帶孩子看電影卻不願付爆米花的錢」等。
以各種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偷竊、說謊、惡作劇……,年輕的巴菲特樣樣都來。
中學時期的少年巴菲特,也渴望獲得同學的重視與喜歡。但是,除了在數學課上可以展現他對數字的出眾才華外,內向的巴菲特始終找不到一個拓展人際關係的好方法。
加上正逢青春期的叛逆,巴菲特開始以各種極端的方法來證實自己、希望獲得大家重視。偷竊、說謊、惡作劇讓同學赤裸遊入高爾夫球場池塘裡等,巴菲特樣樣都來,但是,他對這些惡行也始終耿耿於懷。1946年那年,轉機降臨了……
個性內向、不擅表達感情,亡妻生前照顧他生活起居,妻兼母職。
每當談起投資,巴菲特總是光芒四射,宛若夜間燈塔吸引眾人目光、指引方向;但只要一離開投資,巴菲特便黯淡無光、沉默寡言,宛若瑟縮樹梢上的貓頭鷹,靜靜觀望樹下人們的一舉一動。
巴菲特與家人
個性內向的巴菲特,對於男女間的情感一向不擅表達。《滾雪球》書中提及,高中時的巴菲特曾與一名麵包店老闆女兒約會,但兩人走在街上,「就像在比賽看誰比較害羞,兩個人尷尬地在費城市區散步,一句話也沒說。」或許是將全身心力貫注在投資上了,投資以外的巴菲特,幾乎像個老小孩,對家庭生活相當疏遠。朋友甚至曾對巴菲特說,「那邊的三個小朋友,是你的小孩。還認得嗎?」
從50幾年前直到今天的全球金融風暴,巴菲特最重要投資哲學之一,總在挑選便宜、被遺棄的股票,就像你在路邊看見的粘糊鬆軟的雪茄菸蒂。他考慮一家公司死亡時的價值,只要能低於這個價值買入,就符合他所謂的「安全邊際」。
巴菲特在1954年8月1日到達紐約,隔天就到葛拉漢紐曼公司報到,比他正式上任時間早了一個月。
這家公司只有八名工作人員:葛拉漢、紐曼、紐曼的兒子米基、出納華納、許羅斯、兩位女秘書,現在再加上巴菲特。巴菲特一直希望穿上的實驗衣風格的灰色薄外套,終於是他的了。「他捫把外套給我時,對我是個重要時刻。葛拉漢和紐曼也穿同樣的外套,穿著它時我們是平等的。」
其實不完全是。巴菲特和許羅斯坐在沒有窗戶的房間,房間內有股票行情機、連接券商的專線電話,還擺了一些參考書籍和檔案。
許羅斯坐在專線電話旁,多半是他打電話給證券公司。葛拉漢、米基和紐曼有時會出現在這個房間,檢視行情機上的股票價格。尋找雪茄屁股,買低於清算價值就能獲利。
「我們會找東西來讀,會翻閱標準普爾和穆迪投資手冊,尋找股價低於營運資金的公司,那時這樣的公司很多,」許羅斯回憶說。
這些公司是葛拉漢所謂的「雪茄屁股」:便宜、被遺棄的股票,就像你在路邊看見的粘糊鬆軟的雪茄菸蒂。葛拉漢善於找出這些食之無味的雪茄屁股,把它們點起火,吸上最後一口。
葛拉漢知道,有些雪茄屁股一點也沒用,但是花時間逐一細查每根雪茄屁股的品質並不合算;由平均法則得知,大多數雪茄屁股都能吸上一口。他總是考慮一家公司死亡時的價值,也就是清算價值。只要能低於這個價值買入,就符合他所謂的「安全邊際」;就算這家公司可能破產,也還有一道防護網。為了更保險,他運用「分散投資」的原則,購買許多不同的股票,每種股票都買很少。他的分散投資很極端,有些股票的部位小到只有1000美元。
巴菲特私底下對分散原則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判斷深具信心,認為沒有必要以這種方式避險。他和許羅斯從穆迪投資手冊上搜集數據,填滿數百張用來評估與判斷的簡單表格。巴菲特先了解每家公司的基本信息,全面過濾之後,把範圍縮小到少數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股票,然後把錢投資在其中勝算最大的標的。
巴菲特說,投資最重要的是理性。但股票投資中,最困難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漲和暴跌中保持理性。
從1969年以來的40多年間,巴菲特至少經歷過4次股市大跌。每次股市大跌過後,其財富都較以前出現大幅增加。可以說沒有股市大跌,也就無法造就伯克希爾·哈撒韋龐大的金融帝國。
啟示:不要低估市場的瘋狂,高估值持續的時間可能很漫長,等待市場恢復理性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其間要淡定,有耐心,因為可能要等上幾年。
第二次
啟示:有時暴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讓你無法抓住抄底良機,對此同樣要淡定,不要因為試圖把握住每一次機會而自責甚至投資行為失控。
第三次
啟示:暴跌後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啟示: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給自己人生的腳註就是雪球。他形容自己站在高山上逐漸滾雪球下山,愈滾愈大。只是滾的不只是金錢、人脈,還有對社會的熱情,和對下一代的關心。最後他將85%股票、值370億美元捐回給社會,再創奇蹟。
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巴菲特卻覺得他可以幫助新樹苗生根。他不曾一日不關心公司的業務,卻在思索如何度過餘生才理想時,被好為人師的衝動給撩撥起來。一段時間以來,他常向美國各地的大學生發表演說,到他們的學校去,或者在奧馬哈接待他們。他喜歡和學生對談,因為他們的習慣還沒養成,仍然年輕,能夠充分利用他所說的話。
「我很早就在捏自己的小雪球,如果晚個十年再捏,情況會和現在它在山坡上的位置很不一樣。所以我建議學生,如果你比別人早一點起步——不必早太多,但總比晚起步要好很多。而信用卡使你落後別人許多。」
2008年,他首次成為世界首富。在這之前,學生們來自亞洲、拉丁美洲,每次都有兩、三所學校的學生團體一起抵達奧馬哈,有時人數多達200人以上,有時一個月長達數天。前來朝聖,拜見奧馬哈賢哲的學生,得到完整的接待。他們會參觀布太太的內布拉斯加家具賣場,在波霞珠寶店的走道上閒逛。巴菲特在辦公室接見他們。他教的東西,是他走過此生得到的教訓。
他樂於慷慨分享個人所知,所以願意花幾個月的時間,一年寫一次致股東信;他愛表現,所以想在股東大會放置移動式房屋;他頑皮淘氣,喜歡玩樂,所以願意為床墊代言。他內心的記分卡促使他堅守安全邊際。他純粹出於熱愛,成了孟格所說的「學習機器」。
巴菲特過77歲生日時,想到自己活過的歲數,佔美國歷史的1∕3。他無法像以前那樣整天閱讀,因為有一隻眼睛的視力減弱,後來戴上助聽器。他講話的速度遠比從前要快,更容易感到疲累,但商業判斷力依舊快速且銳利。
「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面,它一定會滾下去。我就是這樣。我的意思不是只指錢滾錢,就了解這個世界和結交什麼樣的朋友來說,也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你必須做選擇,而且你必須是雪花願意掉落在身上的那種人。其實,應該說你必須是本身的那團溼雪。你最好是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生命的運作方式就是這樣。」
來源:綜合鳳凰網、騰訊網、網易新聞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