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如今我們經常超前消費,支付寶的花唄、借唄等各種平臺都在給人們一個超前消費的機會;對於一些較為昂貴或者無法一次性付清的商品,在自己能夠還清借貸的能力下,理性的用這種方式進行消費,是可以接受的;但超前消費還有另外一面,一些年輕人不受控制的買買買令自己無法承擔;所以,超前消費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本文作者對此進行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851年的紐約,一位叫作艾薩克·勝家的發明家設計出了一款縫紉機,並且用自己的名字為它命名——勝家縫紉機。
此後,勝家縫紉機順利進入量產階段,但銷量的上漲卻遇到了瓶頸;儘管縫紉機的誕生確實能夠大大提升勞動效率,但在當時,一臺縫紉機80美元,而一個一線工人的年收入只有不到300美元;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縫紉機無疑屬於一種價格昂貴的資產,難以負擔得起。
為了讓這一部分不具備購買能力的工薪階層也享受得起這項新發明,勝家的市場總監克拉克向老闆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為什麼不讓美國家庭先用上縫紉機,然後讓他們分期付款,把餘下的錢慢慢補上呢?」
於是,勝家開始向人們宣傳這種消費模式:消費者只需要花5美元就能用上縫紉機,此後每個月都支付5美元,持續18個月;這樣一來,縫紉機的實際價格比原來提高了10美元,但分攤到每個月,支付的壓力也變小了。
事實證明,這種新式消費模式確實行之有效,勝家縫紉機因此而大獲成功,銷量迅速翻了幾倍。
工人們正在製造勝家縫紉機100多年後的今天,這種「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的消費模式早已進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讓各種消費信貸工具變得觸手可及;而伴隨而來的,是各種關於超前消費的批評聲音不絕於耳,「超前消費正在毀掉年輕人」、「數千萬年輕『負翁』的困境」等等諸如此類的標題佔領著各大媒體版面。
但簡單粗暴的批判未必能夠讓年輕人真正意識到超前消費的好處與弊端,與其一味地將超前消費斥為「洪水猛獸」,不如讓我們以一種更客觀的視角、更理性的態度來了解和分析當前盛行的超前消費現象。
一、超前消費在西方
很多人或許都聽過這樣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國老太太說:「我一輩子勤勤懇懇、省吃儉用,終於在臨終之前買了房子,但卻一天也沒享受到。」美國老太太說:「我已經在貸款買的房子裡住了一輩子,在臨終之前終於還清了房貸。」這個誕生於20年前的故事曾經名噪一時,它能夠廣為流傳也正是因為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中西方消費觀念的差異。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美國人似乎向來就是奉行提前享受、消費至上等消費觀念的;但其實,在以前美國社會還受到新教倫理規範的時候,負債、享樂等行為甚至被視為是邪惡的,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節儉、禁慾在美國消費文化中是居於核心地位的。
儘管在19世紀中期,勝家縫紉機就已創造了分期付款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彼時還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可以分期付款購買的商品種類十分有限,只局限於家具、鋼琴等耐用品的消費中,而且這種負債消費仍被看作是揮霍財富的行為。
到了20世紀,美國在一戰之後迎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國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費需求也隨之擴大;各類商家紛紛推出分期付款模式來進一步刺激消費,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各種廣告宣傳的迅猛攻勢之下悄然發生著轉變。
「花明天的錢,享今天的福」、「不必等待,現在就行動」等等極具誘惑力的廣告詞成為當時誘導消費的一大法寶;美國研究信用消費的專家Rolf Nugent在《消費信用和經濟穩定性》一書中提到:到1920年代末,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耐用品的美國人佔90 %。
分期付款、超前消費、信貸消費……不管以何種名字出現,這種消費模式已不再被視為可恥的、不道德的,相反,它已經演變為一種流行的、現代的消費觀念。
不可否認的是,20世紀初期美國的消費文化轉型對於此後美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超前消費帶動了新的消費熱點,使得消費結構更為合理,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產,有利於消費與生產保持良性循環;同時,信貸消費市場的完善,讓許多個體消費者享受到了更高水準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超前消費無節制的發展,造成了經濟的虛假繁榮,為經濟危機的發生埋下了種子;無論是1929-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還是2008年的華爾街金融海嘯,都與美國野蠻生長的超前消費不無關聯。
二、超前消費在中國
分期付款在中國的首次出現,可以追溯到1907年;據記載,1907 年,天津日商開設的加藤洋行,為了推銷80銀元一輛的自行車,推出了分期付款方式,其廣告稱:「以三個月內為限——頭一月付洋三十元,第二月三十元,第三月二十元。若付現洋,每輛七十五元。」
而上文提到的創造了分期付款的勝家縫紉機也曾在天津出現過,1908年,勝家公司在天津的一則廣告這樣寫道:「包教包會,保用五年;能縫衣服,與及鞋襪;普通縫紉,乃最合宜;分期付款,甚周通融;先交十元,每日一角;每月三元,就能購用。」
不過,超前消費的觀念在中國卻遲遲沒有形成風氣,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居民收入還無法與發達國家比肩,一方面也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超前消費等同於「寅吃卯糧」的行為,是需要譴責的。
1985年,當信貸消費已經在發達國家廣為流行的時候,中國第一張信用卡——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推出的「中銀卡」才姍姍來遲。
與如今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不同的是,「中銀卡」發行的目的主要為吸收更多存款,持卡人必須先往帳戶裡存一定金額的備用金;當備用金帳餘額不足時,持卡人方才可在發卡銀行規定的信用額度內透支消費;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張信用卡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使用價值。
中國第一張信用卡,收藏界稱之為「金珠海」
進入90年代,信貸消費在中國仍未成為主流,國內消費低迷,儲蓄率太高;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為了讓人們接受信貸消費,「中美老太太」的故事應運而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信貸消費的發展;隨著這個故事的流行,國民開始意識到中美消費觀念的差異,逐漸對信貸消費卸下心防。
到了2009年,我國出臺了《消費金融試點管理辦法》,消費金融正式進入大眾視野;此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種方便的透支消費工具遍地開花,超前消費的觀念大踏步地走進了年輕人的生活。
根據央行於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信用卡和一卡通發卡總量已經接近8億張;同年支付寶發布的報告顯示,在中國近1.7億「90後」中開通花唄的人數超過了6500萬,即平均每10個「90後」中就有近4個人使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種種數據都表明,超前消費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三、天使還是魔鬼?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當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在變成「負翁」,因過度的超前消費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泥潭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前不久在雙十一正熱火朝天進行著之時,豆瓣上一個叫作「負債者聯盟」的小組倍受關注,截至目前小組成員已超過2萬;在這裡,有因各種原因而跌入負債深淵的人們在訴說著自己的「入坑」經歷、分享著自己的「上岸」心得,而這其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
許多人在各種借貸平臺欠下的債款高達數十萬,而最初借貸消費的原因,可能只是想買一雙限量版的球鞋或者一個名牌包包;這一個個觸目驚心的真實案例都反映出過度超前消費的危害所在,在網際網路信息流的狂轟亂炸之下,年輕群體的消費欲望愈發膨脹;如果沒有加以引導和控制,則很容易陷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中不可自拔。
但另一方面,通過梳理超前消費的發展歷程,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超前消費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誕生了一百多年;但在我國它仍是一個新生事物,影響其健康、良性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民消費觀念的進步、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信貸消費市場的規範等等。
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型消費形式,超前消費有利於推動傳統的自我積蓄型滯後消費轉變為現代的信用支持型消費,在當下「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下,它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我們不應該因噎廢食,一味地將超前消費視為「洪水猛獸」;同時也要意識到,讓超前消費發揮其積極作用的關鍵在於——為超前消費建立一套完備的制度規範,對於銀行、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應客觀評估用戶的消費水平,合理設置授信額度,避免超前消費最終成為消費者的「無底深淵」。
本文由 @Mars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