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在韓國接受培訓、出道的中國藝人,沒有綜藝大咖的討巧性格,也從不炒作話題湊熱度,更沒有基數龐大的粉絲群體撐腰。浪姐正式開播時的30個名字裡,對於「王霏霏」這三個字不少人可能還要通過搜索才有所了解。
其實她出道即巔峰,為國發聲而遭遇事業滑鐵盧,在三十來歲的年紀,又打包行囊到了陌生的城市,一切重新開始,直到與浪姐相遇再次揚帆起航。王霏霏的藝人生涯像極了疾奔的湍流,暗流湧動、漩渦四布,下一秒是進是退,誰都不能預料到。
好在,迂迴前行中,她始終沒有放棄對舞臺的信念,憑藉自己純粹的唱跳實力,在更大的舞臺上讓所有人記住了這個有點陌生的名字。
不少人在談論人生追求的時候,往往沒有將其與理想進行區分,英國國寶級老戲骨Judi Dench在一次訪談中提及表演作為人生追求和她個體的關係時是這樣闡述見解的:「不管你追求的是什麼,一定要去追求那些植根、生長在你意識裡的東西,因為與之有關的所有細節都是自然而然在腦海中根深蒂固的,當感受發自真心,你才會擁有真實的力量,而不是虛說空談。」
如果我們站在這個角度上去審視王霏霏,那麼她說她需要舞臺,結合過往峰迴路轉的經歷,便頗有深幽的人生意味了。
從小習舞的王霏霏,身形、體態相當出挑,即使放在藝人堆裡,氣質仍然是卓爾不群的。她的形象和呈現是沒有鏡頭內外差的,平面媒體所見,就是由採訪當天的真人所得。如此出眾的一位佼人,很難讓人聯想到物質拮据的成長過往。
很早她就明白了家裡的狀況,會偷偷接一些舞蹈的小活給自己掙零花錢,2005年到廣州上大學之後,她就已經完全獨立了,「來回兩個小時去周邊的城市,跳一場到手80塊的商場表演,周末經常在忙碌的穿梭中度過。」諸如此類的細節,堆滿了她當時的生活。所以,舞臺於她,遠不止同齡人口中泛泛而談的理想,這份追求基於現實亦基於情感,已經深深扎進了她的生命裡。
不說話的時候,王霏霏表情很冷,一臉漠然的樣子,浙江衛視製片人吳桐曾這樣形容她:「她起初給人感覺很難接近,後來發現,她不是冷,是太堅強。過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擔,也早就習慣了吃苦。」
是的,在面對《InStyle優家畫報》一個小時的訪談裡,她三次提到人生要多吃苦,「一生順遂的話,就不會去動腦子,覺得一切理所應當,自然不懂得珍惜,那人生一定不會幸福。」她比同齡人更早明白「拼搏才會有人生」的真諦,而這份吃苦精神,在韓國當練習生的日子裡,當然竭盡所能地身體力行了。
每天一睜開眼就開始的高強度訓練對於她來說只是小菜一碟,但心理上備受煎熬,唯有靠著對舞臺的信念的支撐才得以堅持下來,「公司根本不會告訴你何時出道,也不會告訴你和誰組團。年復一年地訓練著,每個月都要經歷一次晉級考試,如果你沒有提升,或者老闆越來越認為你沒有出道的閃光點,那就被炒了,而且是毫無徵兆的,每天腦子裡那根弦都得緊繃著。」
越挫越勇的她戰鬥力驚人,僅僅用了三年不到的練習時間就被選中(4年是比較常見的平均時長),和孟佳還有另外兩位韓國成員組團Miss A,甚至在2014年的韓國舞蹈節目上實力奪冠。她曾吃過的苦就像積蓄在油箱裡的汽油,引擎一啟動,充分燃燒,事業沖天。
王霏霏所在的Miss A可以說是出道即巔峰,她們正處在韓國二代女團和三代女團交替的一個中間期,曾有人稱之為2.5代女團。機遇和實力雙雙就位,天時地利人和,Miss A裡的Fei(王霏霏)正迎來人生中第一波事業高光。當時她跟著女團專注於韓國本土市場發展,雖然在中國知名度並不高,但在韓國卻是根基深厚。
這些年從來沒有過任何負面新聞的王霏霏在韓國的民眾好感度非常高,2015年搭檔玄彬拍攝廣告,成為美迪惠爾全球代言人,除此之外,還接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廣告代言,各種打榜、通告不斷,星途熠熠生輝。
驚濤駭浪和寂靜沉澱後,如今的王霏霏可以心平氣和地講出那段刻骨銘心的過去。乘風破浪,其實她早就經歷過了,而且是動真格的。
一夜之間,她的事業從鎂光燈前墜落,通告沒了、代言撤了,「談好的打歌節目黃了一大半,剩下寥寥幾場去了現場,連之前Miss A的粉絲都不來了,完全沒有想到。」原本閃著光的明天,突然變得像一堆煤灰那樣死寂。
隔日,王霏霏和她的微博內容躥升韓國——Naver的熱搜榜前排,而內容底下的評論,全是不明真相的外國網友對她的惡意謾罵。她不解,南海主權是國際公認的,這事情從頭到尾和韓國也沒有半點關聯,於情於理她都只是做了本分的事。「為什麼韓國社會反應這麼大?我整個就懵掉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是她人生迄今為止最痛苦的一段時期,「為什麼我突然就成了一個罪人?為什麼所有人看到我都要嘆一口氣?包括我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這樣。為什麼要因為這樣一件很合乎立場,況且對他們也沒有影響的事,去否定我在音樂上這麼多年做出的努力?」直到今天,她依然有一連串來自內心的疑問。雖然時間給了她更豐厚的回饋,但她並沒有選擇麻痺這段記憶,塵封痛苦。
整整一個月,她就這麼躲在首爾的家裡,每天放聲大哭,任由抑鬱的情緒侵佔大腦,折磨自己。這些情緒,她沒有告訴身邊任何一個人,反而用沉默與堅強來掩飾內心的苦難與困惑。也許王霏霏的冷酷不語,正是在這段煎熬下「變本加厲」的。可到底她還是不服,「這個過程非常掙扎,一是不服氣,二是不知道該如何不服氣,面對這樣的現狀,根本不知道改變從何著手。」
焦慮很快演變成了牴觸,人生第一次開始抗拒站上舞臺,「我為什麼要站在舞臺上,讓你們用看一個廢物的眼光來看待我?」牴觸的終極形態,就是將自己推向社會的對立面,而信心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了。「人在低谷的時候,失去信心的時候,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該走哪條路,瞬間又會覺得是不是有很多條路其實可以嘗試?」就這麼胡思亂想了一年後,閒在家裡的王霏霏又開始想念起舞臺,想起「覺得自己在舞臺上是發著光的」那種曾經熟悉的感覺。
「我很難去向你形容,當你站在舞臺上,燈光打下來的時候,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只能用『沸騰』這樣抽象的詞去形容它。雖然私下裡我是一個慢熱的人,但一旦站在舞臺上,我就會覺得自己魅力無邊,而且我想把這種魅力展示給所有人看。而且,你知道嗎,有的時候,燈光暗下來,你是能看到觀眾的臉的。你能看到他們望向你的眼神,看到他們眼裡的熱情,真的很美妙。那是一種被愛著的感覺。」
對於王霏霏來說,舞臺已經融入了她的生命,這已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她的全部。她也想「光榮地回國,閃亮地回國,帶著這十來年在國外努力做出的成績再回來」,可現實是事與願違,誰都沒有想到十年之後回到祖國,她還要以一個初來者的姿態重新開拓屬於自己的藝人生涯。
中國的娛樂產業環境與韓國相比太不一樣了,在韓國,王霏霏要做的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唱跳實力,在打歌節目和MV中帶來更好的表演呈現,而綜藝只是輔助,曾經一度她的目標是「若有公司資助,我就一直跳下去,跳到變老跳不動的那一天為止」。回來後,一切都反了,因為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所以只能來什麼做什麼,究其原因,無它,都是為了舞臺。
在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的過程中,她才發現,在過了三十的年紀裡,她活得比曾經所想像的還更精彩,「我覺得我還跳得動,我覺得我還有很多夢想可以做。一開始總覺得自己不行,真到了那個狀態裡,拼搏一樣會有好的成績。所以,我們女孩子要有自強的感覺,我可以,我什麼時候都可以。」
這份「我可以」的霏式拼搏,一如當年她做練習生時的努力模樣,使其在浪姐中的表現令我們有目共睹,「我覺得現在的舞臺是有網絡記憶的,我不希望多年之後再翻出來看時,發現我在現在站著的舞臺上的任何遺憾。」不管誰和王霏霏分到一組,都不亞於上了一次大型專業的舞蹈培訓。而浪姐這段經歷帶給她的,同樣不少,「浪姐讓我整個人有了打開的感覺,現在我沒有什麼不可以聊的,而且我愈發覺得30歲是個很好的年紀,更成熟、更自信,也更勇敢,一切都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回望從藝以來跌宕起伏的十年,王霏霏一聲輕嘆,感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當時沒發那條微博,很可能現在她還沒回國發展;如果當時她早點回來早點當紅,也許就不會通過浪姐和我們結緣。
易立競曾問她是否覺得人生實苦,她大笑著答曰「人生偶爾微甜」,舞臺是她活著的信念,吃苦是她做人的信念,吃苦和舞臺都是她「人生大業上的財富」。有了這些財富,她更加懂得去偽存真,珍惜當下。滄桑過後的王霏霏,正在等待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