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天最討厭的就是這頂頭的驕陽了,如果喜歡宅在家的人還好,可以待在屋子裡面躲避烈日炎炎,但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出去逛街而又懼怕灼熱的陽光。尤其對於女孩子來說,嬌嫩白皙的皮膚可容不得太陽的炙烤,這個時候一款防曬產品就顯得尤為的重要了。
按照我們現代人來說防曬主要有兩種手段,一種是物理防曬,就是各種遮遮遮,另一種就是化學防曬,就是各種塗塗塗。以白為美的審美標準由來已久,所以古人也會遮陽防曬,既不會曬黑皮膚又可以避暑消熱。
古人的防曬方法大致上也就是物理和化學兩種方法,在最有效的物理遮蓋上面他們會用帽子、防曬衣、傘等等來達到遮蔽陽光的目的。
在化學上面古代也早就有「防曬霜」了,可並不是只有現代人才會發明和製作防曬霜呦!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古人究竟是如何防曬的。
帽子是最方便有效的遮陽神器了,在古代最流行的遮陽物品就是一種叫做帷帽的帽子。帷帽帽簷比較的寬,下有垂絲或者是紗絹連接。
帷帽的下垂部分有長有短,短的可以正好遮住面部,和古代武俠電視劇裡面來自西域的女刺客為了隱藏身份帶的那種帽子幾乎一樣。中等長度的會垂到肩部以下一點,還有長款的可以下垂到腰甚至是膝蓋處,就像一個罩子一樣把人給罩了起來。
和小說電視劇裡面寫的一樣,帷帽最開始是胡人的裝扮也就是來自西域的服飾種類。最開始的帷帽長度及腰,是阿拉伯地區的人發明為了抵禦風沙,防止風沙吹髒了臉部、髮飾和衣服。
在南北朝的時候帷帽傳入我國,直到唐朝的時候才開始流行開來。帷帽在唐朝進過改進,把不方便的長下垂部分改短至肩膀位置左右。
在唐朝佩戴帷帽是一種時尚,帷帽在唐朝風靡過後成為當之無愧的時代時尚單品。《舊唐書》記載:
「婦人施冪離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紗掩至頸,謂之淺露」。
當時中、高等的富人皆以帷帽遮陽避日,在大街上滿是帶著帷帽逛街的女子。後來帷帽也進行了本土化,一切的帽子加上一塊合圍的紗布都可以成為遮陽的帷帽。
勞動人民並沒有那些婦人們那麼好的條件,但是也很需要一款可以遮陽避日的帽子以便勞作,就可以在草帽周邊縫上一圈紗布便可以起到一樣的遮陽效果。
帷帽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但是實用性上面並沒有那麼強,因為紗布會遮擋視野很不方便。作為最簡單的遮陽單品,古代遮陽的帽子種類很多,比如簡單的草帽,就是用普通的稻草編制而成,我們現在還偶爾能夠見到,對於勞動人民來說,草帽就是性價比最高的遮陽帽了。
還有席帽,就是用編制蓆子的材料編制而成,這種帽子戴起來冰冰涼涼的很舒服,而且帽子邊緣略有下垂有很好的遮陽效果,還有諸如油帽等種類的遮陽帽。
我們現在有那種薄薄的透透的,輕便又遮陽的防曬衣,在古代也有專門用來防曬的衣物。最常見的就是用紗衣製作的防曬衣了,這種衣物只有出現在唐宋兩朝(因為比較透,這兩個朝代思想比較的開放)。
古代的防曬衣非常的簡單,就是一層薄紗非常的輕便,而且材質冰涼具有很好的散熱的效果。薄紗內搭一般都是一件抹胸的裙子,或者是一個抹胸背心加上一個半身裙。
遮陽整體搭配起來既美觀又清涼,還有遮陽蔽日的效果,除了脖子和臉部基本上都在紗衣的遮蔽之下,可以放在皮膚被太陽曬黑、曬傷。
除了這種紗衣古代還有用類似蓑衣一樣的草編或者藤本植物編制而成的衣服來防曬的,畢竟紗衣價格昂貴只是上層社會的人才使用個起。
這種類似蓑衣一樣的編製衣物穿在身上具有和普通衣物一樣的不透光的特性,同時因為是編制而成的,所以透氣性極佳,穿在身上輕便舒適好似沒穿一樣。
這些植物材料的衣物還有冰冰涼的特性,接觸肌膚有很好的體驗。對於一般的農民來說夏天草履配蓑衣配草帽必然是最舒適的夏日搭配了。
在物理防曬的方法裡面最有效的莫過於遮陽傘了,但凡正常人在太陽底下行走都想著用一本書或者手來遮擋頭上的陽光,原始社會的人就會用樹葉來充當傘的作用。
古代最霸氣的遮陽傘當屬皇帝頭上的華蓋了,在皇帝的車架頂端以及皇帝出行都可以看到巨大的傘,規模宏大壯觀,是皇帝權利的象徵。全天下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這種傘,就叫做華蓋。
一般來說車架上面只有一個比較的大,而皇帝出行旁邊會有兩個人各抬著一把巨大的傘來給皇帝遮陽。《漢書》:
「將兵為上將軍,建華蓋,立鬥獻。」
後來華蓋也不僅僅是皇帝才可以享用,一般的王公貴族都會用華蓋來遮陽,目的就是彰顯自己的地位,只是規模上自然要比皇帝的華蓋小很多,顏色也不能用尊貴的黃色。
一般人使用的遮陽傘就是普通的和油紙傘形式差不多的了,但是這些一般人也大都是權貴家的女子,因為古代自己撐傘遮陽的並不多,一般情況下富家千金出門都是由丫鬟撐傘,自己只負責逛街就行了。而家裡沒有丫鬟的那一類人一般情況下也用不上遮陽傘,因為它並沒有帽子來的方便。
對於勞動人民來說遮陽傘就更加不是首選了,不方便下地幹活價格也不低沒有草帽來的方便舒適。所以古代使用遮陽傘的人一般家境都比較的殷實。
在遮陽傘當中還有一樣特殊的就是聊齋當中那些書生背著的木箱子,那個東西在古代應該叫「芨」,是用竹子做成的箱子。一般書生外出求學或者進京趕考會背著,是一個百寶箱。它上面有一對伸長出來的杆子撐著一塊布,可以用來遮陽和擋雨,這樣書生就可以在陽光下趕路。
古代女子美的標準有一個「膚如凝脂」,不僅僅要白還要嫩,如此要求必然要好好的保養。雖然古代女子出門不多,而且大家閨秀根本不需要做家務,大都皮膚細嫩、光滑,但是偶爾出門僅僅靠物理遮蓋還是不夠的,還得塗上厚厚的粉來抵抗烈日。
古代女子出門在常妝下面會鋪一層厚厚的底粉,這層厚厚的底粉就可以起到防曬的作用。最開始這種底粉的主要原料就是,鉛粉,按照我們現代人的知識知道鉛是重金屬對人的危害很大,古代雖然沒有這種科學知識,但是憑藉著經驗也發現了鉛粉對皮膚的傷害很大,後來這種防曬效果很好的粉就被淘汰了。
後來人們用珍珠粉加上各種的天然的香料和天然的草藥、花卉等等調配出來具有很好防曬作用的防曬霜。既具有防曬作用還有美白、增香的作用。
古代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出現了一種可以修復曬黑皮膚的藥物配方,後來這種藥方被稱為「玉容散」。聽名字就知道這種藥對於美容養顏具有很好的效果,玉容散可以治療面部的曬黑,改善皮膚的暗淡變得有光澤,還可以祛除皮膚上的褶皺讓皮膚變得細膩嫩滑,對於皮膚的曬後修復具有很好的療效。
玉容散的藥方主要由白附子、密陀僧、牡蠣、茯苓、川芎五味藥材組成,其中白附子可以祛除身上的溼氣,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一般情況下來說溼氣是長痘痘的主要原因,去除溼氣從根源上解決了皮膚變差的問題。川芎則可以解決皮膚暗淡,粉刺等問題。茯苓和牡蠣對於雀斑、黑斑具有很好的療效,還能滋潤皮膚。
《千金要方》中記載玉容散的療效:
「不過五六度,一重皮脫,黑差矣。」
玉容散是古代解決面部黑、暗常用的藥方,具有很好的效果和療效。
驕陽烈日無論在什麼朝代都是一個煩人的大問題,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能阻擋人們外出的腳步,所以在古代人們也發明出了各種各樣的防曬措施,為了涼快、為了健康也為了美麗。
物理遮蔽的方法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了,這其中帽子是使用最為頻繁的物品,除了遮陽還兼具穿搭的作用。除了帽子,遮陽傘也是比較常見的遮陽物品,而且在古代也就已經有了舒適的防曬衣。
對於那些愛美的女子來說,僅僅靠這些遮蔽物品已經不能滿足她們的需要,因此一些化學塗抹的「防曬霜」也在古代出現。
從危害巨大的,鉛粉到後來純天然無危害的防曬霜,古人不僅僅要防曬還有曬後修復的藥方玉容散。不得不佩服古人為了防曬也是煞費苦心。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