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學霸唐楚鑰接受了新聞媒體的採訪,談及自己七歲時說以後高考「最高可能會考720分」一事,略顯羞澀。她笑道,自己沒想過童年戲言會成真。面對如此亮眼的成績,唐楚鑰沒有顯露出一絲驕傲。並表示希望自己在北大學習期間,能夠繼續保持主動性,主動去學習,主動去跟老師溝通。
從她七歲時的一句玩笑話到現在戲言成真,走過的路跟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一點就是她一直在朝著自己的目標慢慢前進,即便現在實現了十一年前的夢想,也依舊沒有止步於此。
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沒有先天的智商優勢,與所有學生同在一個起跑線的她,究竟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她身上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通過剖析北大學霸的夢想成真之路,我們不難發現她的學習秘訣其實就是自律。
看似簡單的兩個字,想要做到卻很難。每個人都曾在童年有過「豪言壯語」,亦或是考上清華北大,亦或是成為醫生、老師、太空人。可多年後回首,發現能像唐楚鑰一樣實現自己夢想的人寥寥無幾。他們的失敗正是源於在追夢半途迷失了方向,不夠堅定,太過鬆懈。
唐楚鑰在採訪中談到,她也是慢慢在追夢途中自我意識到,學習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的一件事。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不理解這一點。他們覺得父母苦口婆心地督促自己學習是在「逼」自己,他們以為老師的嘮叨是在給自己施加「壓力」。他們沒有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為了父母,也不是為了老師,別人無法去替代,自己也無法去逃避。孩子總會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努力也只是做做樣子,應付老師和父母。
殊不知「偽努力」正讓自己離夢想逐漸遙遠,而真實的努力才能推動自己離夢想更近一點。誠如衡水中學的學霸在自述逆襲秘訣時提到:我說過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但萬事難逃認真二字,你如何對待它,它就反過來怎麼對你,我待數學如初戀,它也沒讓我失望。
所有的成功背後都有不曾言說的艱辛,但只要實現了目標,努力過的日子就都是值得的。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語:「你先把作業寫完再去玩」、「上學都快遲到了,你還不起床」、「考這點分還不知道搞學習」。
當父母說完後,有的孩子會假裝順從父母的意思,而有的孩子則產生牴觸心理,跟父母對著幹。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類事情發生得愈發頻繁。
其實父母對於孩子,不應該是你告訴孩子他要去做什麼,而是引導孩子去追隨屬於他自己的目標。要讓孩子明白,努力學習是為了自己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不是為了實現其他人的期望。當孩子受到自身潛意識的驅使而逐漸變得自律,那麼他的精彩人生也會開始萌芽。
此時肯定會有家長提出疑問:我家孩子連我催他,他都不想動,更別說讓他自覺了。可換個角度想,你真有給過孩子自律的機會嗎?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曾寫道,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
父母要學會適當地給孩子空間,孩子才能有自律的機會。
當孩子有消極情緒,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排解,走出消極情緒的泥沼。
例如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平等地進行溝通,給出他合理的建議。也可以帶孩子去戶外散散心,以競技類運動激發他的自信心。當你的引導數次重複,孩子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自我調節情緒的習慣。從而變得自律。
向自律蛻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從長遠來看。父母開始發力後,只需耐心等待孩子的改變。雖然等待難捱,但是我堅信,用心澆灌孩子,遲早,收穫都會到來。北大學霸的人生不能複製粘貼,但經驗可以借鑑。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有心教育下長大,以夢為馬,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