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時光網探訪皮克斯動畫總部
就在上個月,時光網獨家探訪了皮克斯總部,得以深入體驗了一下這裡的工作氣氛,也與彼特·道格特、拉夫·埃格爾斯頓這些皮克斯元老對話,聽他們描述自己心中的皮克斯,以及他們所理解的「皮克斯文化」。
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太多太多的動畫工作室,但自從迪士尼的全盛時期過去之後,還沒有哪家動畫公司可以像皮克斯一樣,不管創作多少影片,都能從中感受到公司統一的調性。每個動畫大師們都擁有足夠的自由來打造他們各自的夢想,但他們之間有著一股凝聚力,以及藝術上的統一性。所以我們看到的那些動畫才能在新穎大膽的同時,又讓你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皮克斯出品。
皮克斯的獎項陳列櫃非常之壕
我們在皮克斯總部裡發現了一個碩大的獎項陳列櫃,柜子分兩層,上層放著7座奧斯卡小金人(這還只是最佳動畫長片的小金人,最佳配樂等等加到一起共有15座),下層放著金球等其他。
再過幾個月,等到2016年頒獎季之後,《頭腦特工隊》或者《恐龍當家》很可能會再帶回來幾座獎盃,這個柜子簡直快盛不下了。成立不到30年,推出過15部動畫長片,就已經有了這樣的成績,並在全球取得了近95億美元票房——皮克斯之「壕」是令無數動畫人豔羨的。
不過,堆成小山的獎盃也好,近百億的票房數字也好,當我們談論皮克斯的時候,這些都不是蹦到你腦海中的關鍵詞。提到皮克斯,影迷們想到的是巴斯光年帶著牛仔胡迪一起飛,是機器人瓦力用手指划過星辰,是被彩色氣球帶著升空的飛屋,是小魚尼莫跟老爸團聚時候的情景……
能把一部動畫片深深植入到影迷心裡,這是皮克斯最大的能耐,而這背後的原始驅動力,就是傳說中的「皮克斯文化」。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才是皮克斯文化呢?
皮克斯的前身是盧卡斯影業的一個電腦繪圖部門,1979年的時候,這個部門裡的20個人都在嘗試著一項新技術,就是用電腦製作動畫,但動畫電影顯然不是盧卡斯影業的追求,而當時這個團隊的領頭人艾德·卡特姆的夢想卻都在動畫領域上。「同床異夢」了幾年之後,皮克斯團隊終於與盧卡斯影業分道揚鑣了。
1986年,史蒂夫·賈伯斯收購了皮克斯,並與艾德·卡特姆以及從迪士尼出走的約翰·拉塞特一起組隊,拉開了皮克斯動畫的序幕。經過了長時間的磨合與嘗試,皮克斯直到1995年才終於推出了首部CG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一夜間成為了好萊塢最搶手的公司。後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皮克斯不但出品了大量的經典動畫,還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
許多愛動畫的「極客怪咖」們到了皮克斯才發現:我不是一個人
「皮克斯文化是我們經常被問起的問題。」 《飛屋環遊記》、《頭腦特工隊》的製片人喬納斯·裡維拉對我們說,「甚至我的朋友和家人都問過我:『你們是不是踩著滑輪走來走去動不動就跳到泳池裡什麼的?』說得沒錯,在這裡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但這都是表層理解。我覺得皮克斯文化是滲透到骨髓裡的熱情。當我還是個實習生的時候,來到皮克斯就覺得我找到了歸屬感,到了這裡我才知道原來還有跟我一樣那麼愛動畫片的傢伙。」
我們在皮克斯總部裡發現了這面「員工牆」
「歸屬感」——這是皮克斯的員工們經常提起的一個詞兒。在探訪皮克斯辦公室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面牆上面寫著「Pixar People」,上面密密麻麻地貼滿了所有員工的小像, 不分等級不分部門,你就是這裡的一份子,這可能是「歸屬感」最淺層的部分吧。那麼更深層的原因是什麼呢?
皮克斯的中堅力量大部分都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從小就在迪士尼的動畫王國裡耳濡目染,把華爾特·迪士尼的世界看做最神聖的國度。而到了這一代人長大成年之後,正好趕上了網際網路時代的興起,他們一面承襲著年少時的夢想,一面也擁抱了現代科技。但這也造成了一種「擰巴」的結果:設想一個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不去投身物理啊航天啊等熱門產業,而是滿腦子想著怎麼用電腦做出自己左手的三維模型(我們說的就是皮克斯總裁艾德·卡特姆的事跡)。像他這樣的「極客怪咖」們一度也很迷失,直到走進皮克斯才發現: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約翰·拉塞特的辦公室
當一大批熱情洋溢活力四射的人湊在一起之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美妙氣氛。走進皮克斯大樓,你會以為自己誤闖進了什麼社區大學。皮克斯工作室上上下下都是沙灘裝,花襯衫和涼鞋,每個人看起來都「毫不正經」,踏著滑板車到處穿梭。約翰·拉塞特的辦公室裡堆滿了各種玩具,像個陳設雜亂無章的玩具店,其他人有過之而不及,即便你把自己的辦公室搞成恐龍蛋也沒關係。
「不管你是技術部的,內容部的,還是產品部的,大家都有一股很頑固、很詭異的堅持,就是一定要做我喜歡的事。正因為如此,在皮克斯你會看到各種很酷的人,他們創意無限,花樣頻出。你可以說在這裡是沒有什麼規則的,但不是說我們雜亂無章。就像是我們會為你指定一個終點,這些終點會連接起一個整體的項目,但如何到達這個終點你就可以自己發揮了。所以我想皮克斯除了是一個工作室,也是一個實驗室。」喬納斯·裡維拉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