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說到婆媳關係,婆婆和兒媳就總會有各種不同的觀點。
很多婆婆認為,兒媳婦是晚輩,首先得兒媳婦敬重婆婆,對婆婆好,才能換回婆婆對兒媳婦的好,所以婆媳不和主要是兒媳的問題;也有很多兒媳認為,婆婆是長輩,應該以身作則,先表現出對兒媳的接納和關心才能換回兒媳的好,所以婆媳矛盾主要是婆婆的責任。
這兩種觀點雖然各有道理,但我認為無論婆婆還是兒媳,都首先是女人。女人又何苦為難女人呢?只要我們都能夠設身處地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彼此多些理解和體諒,無論婆婆先疼愛兒媳,還是兒媳先敬重婆婆,都是能做到婆媳之間和睦相處的。
張阿姨是我們左鄰右舍裡出了名的明事理婆婆。據說她的兒子兒媳結婚六年了,她們婆媳之間從來沒鬧過一次不愉快。我們也常常看到她和兒媳一塊兒去逛商場逛超市,有說有笑宛如姐妹,這著實讓很多苦惱於婆媳關係的家庭很是羨慕。
大家相處得熟悉了,也就有很多鄰居向張阿姨請教,問她是怎麼做到跟兒媳婦處得那麼好的。
張阿姨說:「我把我的真心話告訴你們,其實兒子剛結婚那會兒我心裡也有些失落,想著自己養大的兒子要跟兒媳婦結婚過日子,以後就跟我沒那麼親近了,但是我轉念又想,我兒子娶媳婦我都失落,那兒媳婦的爸媽嫁女兒不是更失落嗎?人家姑娘離開自己的父母嫁進我們家,我們就得好好對待人家。」
「大家都說婆媳是天敵,很少有處得好的,我不那麼認為。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先對兒媳付出愛,她必能看到我的好,我相信沒有哪個兒媳婦會故意刁難折磨婆婆的,那些有矛盾的婆媳,都是婆婆沒有先做好。我們是長輩,就算兒媳有哪裡做得不對,幹嘛跟晚輩計較呢,時間長了,她自然就會懂得你的好了。」
這真的是我聽過的最樸實最客觀的話了。
首先,張阿姨承認自己也因為兒子結婚而失落過。我想這是很多婆婆都曾經有過的一種感受。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娶了媳婦,就會因為自己的小家庭而忽略了父母,會聽媳婦的話,甚至還要照顧媳婦,遇上婆媳矛盾,說不定還會站在媳婦一邊頂撞自己,哪個母親心裡會好受?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生活中很多婆婆,兒媳婦還沒進門就已經把兒媳婦劃分到對立面了,一進門更是視兒媳為眼中釘,怎麼看都不順眼,如此以來,婆媳關係就自然劍拔弩張了。
而張阿姨並不是這樣的婆婆,她沒有任憑這種失落情緒影響到自己的行為,而是換位思考,想著自己如此失落,那嫁女兒的親家定會更失落。誰家的孩子不是被父母寶貝著長大的呢?人家的寶貝女兒嫁到了自己家,那我們就得好好待人家。
其次,張阿姨認為自己是長輩,就該有長輩的慈愛和心胸。她的話裡有兩個重點,一是自己先對兒媳付出愛,兒媳必能看到她的好。二是就算兒媳婦有不對之處,也不該跟晚輩計較。這種心態真的是非常好的。
我常常聽到很多婆婆吐槽自己的兒媳婦不好,都會說這類的話:我是長輩,她不先敬著我,還指望我先討好她不成?又或者做兒媳婦不懂得禮敬婆婆,真是缺乏教養等等。
那麼我想說的是,兒媳婦不敬重婆婆自然有她的不對之處,可是您作為婆婆,是否具備了一個長輩該有的慈愛和心胸呢?如果您真的是像張阿姨那樣值得敬重的婆婆,也便不會只看到兒媳的不好,而不反思自己的不足了。
當然,也有人會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的,你對兒媳婦好,萬一兒媳婦就是個得寸進尺的人,不懂得知恩圖報怎麼辦呢?
對此,張阿姨的說法是這樣的:「我對兒媳好,是因為我是她婆婆,是長輩,她是陪我兒子過一輩子的那個人,是我的晚輩,我就應該疼愛她。我相信她能看到我的好,並不是為了她回報我什麼,她只要真心跟我兒子好好過日子,不會提起我來的時候充滿了怨憤,不會信誓旦旦說等我老了看我的笑話就好了。」
對別人好,不是為了求回報,而只求彼此順心,不怨憤不添堵,這正是很多人所缺乏的胸懷吧?
其實那些為了婆媳之間是該婆婆先示好還是媳婦先示好而爭執不下的人,往往都是太過看重於「回報」二字了。她們總是說,我對她再好她也看不見,那我為什麼還要對她好呢?
可是兩個人當中,你怎麼待對方,對方怎麼可能會看不見呢?你所說的看不見,無非就是對方沒有給你預期的回報罷了。事實上婆媳之間,能夠做到相敬如賓已經很不錯了,相處得親如母女的,畢竟是少數,而這少數的背後,你沒有看到她們是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換來的。
倘若你對別人一點兒好,就想著別人回報你更多的好,那麼十有八九你都是會失望的。尤其是在婆媳這種比較敏感的關係裡,很多事你都是不能去計較的。也許你付出了很多愛,對方卻沒回報你多少,但你的好,她一定是能看到的,這樣的好留在心裡,那會是一生的信任和感激,要比立竿見影回報你之後兩不相欠合適得多。
我相信在婆媳關係當中,無論是婆婆先對兒媳好,還是兒媳先對婆婆好,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是否有著像張阿姨一樣的一顆明事理的心。
如果你已經得到了這樣一個明事理的婆婆或兒媳,一定要學會珍惜。而如果沒有得到,那就先讓你自己做到吧。
作者簡介:孤獨的幸福樹,一個喜歡讀書和寫字的女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夠伴你溫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