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6日訊 濟南西街工坊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東側,有一間佔地約十五六平方米的鞋店。除了定製皮鞋、修理皮鞋,這裡更是一家「微型皮鞋博物館」。這些微型皮鞋是按照正常鞋子的比例、結構縮小做成的,每隻在7.5釐米到8.5釐米之間。這些鞋子不僅外表小巧玲瓏、十分雅致,更難得的是,每一隻都融入了創作者的創意和對文化的理解。
「56個民族」是老鞋匠彭仕增和他的徒弟劉睿最新的作品,也是繼「三寸金蓮」「十二生肖」後的又一主題。56個民族,就有56種文化,無數種表現形式,這一做,就花費了6年時間。
讓民族特色體現在「小鞋」上 56個民族共抗疫情是創作動力
「實際上這種鞋製作起來要比正常鞋子複雜得多。」彭仕增告訴閃電新聞記者,微型鞋只能用剪刀、銼、針線這些基本工具做,而且要用眼看、憑手感,這是對鞋匠技藝、心境的最大考驗。
所謂「衣不差尺,鞋不差分」,製作微型鞋的每一步驟都非常重要,制楦、設計、裁剪、縫製……「它們之間都有著貫穿作用,第一步做錯了,後面就無法進行了。」彭仕增說。不同於普通微型鞋,「56個民族」除了製作要精良,如何將民族文化融入設計、如何體現民族特色,更是重中之重。
於是,查找網絡資料、翻閱歷史古籍、耗盡腦力想創意、畫設計圖……這些案頭工作佔據了師徒倆的很大一部分時間。然而,彭仕增發現,有些比較偏遠的少數民族,文獻資料相對較少,這讓他的創作遭遇停滯。
「我就給我師傅出了個主意,圖騰文化也是我們國家比較有特色的文化,有些鞋的圖案找不到資料時,是不是也可以加入圖騰的圖案。」彭仕增的徒弟劉睿告訴記者。既能避免找不到資料的尷尬,又能很好地體現民族的特色,這種處理方式得到了彭仕增的支持。今年8月,最後一隻民族微型鞋終於做好了。
「你看這款是侗族的,大小約八公分,用了有半個月的時間做成的,可以當兩種鞋子穿,這個地方壓下去就是拖鞋,平時放上來就是單鞋,包括上面圖案是牡丹花,這個就是他們的特色。」彭仕增向記者展示道。要將民族、社會、國家融入到微型鞋的創作當中,這是彭仕增的創作初衷。「疫情期間,咱們全國人民,包括56個民族,一起抗疫情,這也是我的一個動力。」彭仕增說。
兜兜轉轉回到老皮鞋廠 希望把老手藝傳承下去
彭仕增與皮鞋結緣於兒時,他從小在濟南皮鞋廠裡長大,父母是廠裡職工。1981年,彭仕增退伍後成為濟南皮鞋廠的一名下料工,經過辛勤自學和廠裡老師傅的教導,一年後彭仕增被破格提拔為設計師,開始了自己的鞋匠生涯。1992年濟南皮鞋廠倒閉了,彭仕增下崗後賣過酒、保健品、家具等很多東西,但他兜兜轉轉還是幹起了老本行,在2010年回到濟南在家附近開了一個修鞋店,勉強維持生計。
彭仕增這時發現,製鞋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工藝也越來越先進,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他心裡始終想著,要做點什麼讓大家了解鞋文化。2013年,濟南皮鞋廠轉型為西街工坊文化創意產業園,邀請彭仕增回來傳承老皮鞋廠的皮鞋製作工藝。這與彭仕增的想法不謀而合,很快,他關掉了自己的鞋店,再一次回到了老皮鞋廠舊址,並開始做起了微型鞋。
彭仕增並不指望賣這些作品為生,而是希望把從老皮鞋廠上一輩得來的手藝、鞋文化,通過徒弟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是他堅持做下去的信念。隨著年齡的增長,彭仕增的身體大不如以前,「現在這個作品完成了,我也希望能停下來休息休息。」彭仕增說。
閃電新聞記者 白少光 實習記者 辛晟瑋 報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