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鋒繪娘要先說一件暴露年齡的事:最早知道哆啦A夢的時候,這個藍胖紙的官方翻譯是機器貓or小叮噹~
因為哆啦a夢這個名字,是1996年藤子·F·不二雄大人逝世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全世界的官方統一譯名!
不過恐怕有史以來,還沒有一部動畫片從問世到如今,其主要角色有那麼多版本的譯名。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哆啦a夢》的火爆。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下藍胖子在風靡全世界的旅程裡,由翻譯而來的種種趣談吧!
哆啦A夢(Doraemon),Dora取希臘語意為「上帝的禮物」,emon來自日語「衛門」的讀音,Doraemon有「守護天使」的寓意。
一些年長的小夥伴,可能還記得一本卡通書:《大雄的恐龍》,是1980年的劇場版(06年那個是翻拍版),彩色電影截圖配文字的16開書籍。那時候管這種書叫做畫報,名字叫做《野比太郎的恐龍》。
(找到這張圖真是很不容易呢)
記得當時哆啦a夢還未引進中國內地,小時候這本書我看不大明白,因為都是電影截圖,只知道野比撿到一個恐龍蛋最後孵化出恐龍,而且書中的截圖和文字有誤導性,全書以野比太郎(大雄的日本原名叫做野比申太。日文的"太"的意思是「大」)為主角,藍胖子的地位被極大的削弱。以至於當時完全不明白這個藍色的圓滾滾的東西是幹什麼的,大概由於當時沒有引進動畫片的原因。
第一次系統看哆啦a夢就是央視版動畫片啦~相信也是很多80後第一次接觸藍胖子的開始。記得當時最初是每周日下午4點多播出,後來才改在黃金時間6點半。
央視版翻譯很有意思,引進片名叫做《機器貓》,可這個名字從未在劇集中出現過,也是醉了。
劇中藍胖子叫做「阿蒙」,大雄叫做「康夫」,這個名字既不是音譯也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日文中大雄的羅馬文「Nobita」有健康的意思,所以給其起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名字「康夫」。其餘三人分別是小靜、強強、大熊(是「熊」而不是「雄」,正因為央視版的原因,大熊與大雄的角色名字直到今日也經常被弄混。記得有評論說過,康夫如今怎麼取了一個經常欺負他的人的名字,難道是精神勝利嗎XD
央視版《機器貓》給阿蒙配音的換過三個人,第一個是萬能的董浩蜀黍,他除了給米老鼠配過音,也給機器貓配過音,時間不長,隨後換了第二位,具體是誰早已淡忘,只記得這位配音比董浩還短,隨後換成了延續到後來的金龜子劉純燕,她把哆啦A夢善良可愛、活潑好學、貪吃呆萌的聲音逼真地「演」出來了。
劉純燕給阿蒙配的音調其實參考了董浩,平心而論二者差異不大(進一步證明了董浩的萬能),但她把聲音壓得扁扁的尖尖的,聽起來特別滑稽有趣,也造就了一種異乎尋常的可愛。劉純燕版阿蒙的聲音非常經典,幾乎成了藍胖子的代言人,今年劉純燕出山為《哆啦A夢:伴我同行》配音,同樣打的是懷舊牌,這一點非常成功。
央視版《機器貓》目前還沒有見過網絡上流出的版本。央視特立獨行之處在於,當時對於動畫籤訂的是播映權而沒有音像製品的發行權,比如當年董浩、李揚配音的《米老鼠與唐老鴨》,到現在網絡上也沒有正式流出過,《機器貓》也是一樣,僅有當年用錄像機錄下來的VHS版,渣畫質,所以只能從記憶中尋找了當時的聲音了。
機器貓動畫在兩岸三地都風靡一時,但內地引進略早於港臺,當劉純燕的配音風靡神州大地,俘虜一大片少年兒童時,1993年左右TVB林保全配音的港版才剛剛出來,臺灣版也稍晚才出現。不過內地與港臺不同的是,港臺那邊在動畫片引進之前,漫畫書早已火爆。
在央視動畫還未播出之前,上面提到過的《野比太郎的恐龍》其實是第一版內地引進的哆啦A夢圖書,除了上面那本之外,大家應該還看見過《宇宙小戰爭》《鐵人兵團》等同版的彩色圖書。估計當時的早期的哆啦A夢劇場版都以同樣裡面的譯名也很奇葩,全部都是日文音譯,比如藍胖子叫「鑼衛門」,三人組是思賴夫(小夫)、靜娃(宜靜)、加依安(胖虎),圖中都有說明。
跟之前說過的一樣,該書以野比太郎為第一主角,並未突出藍胖子,包括萬能口袋之類的設定也沒提,加之動畫片沒有播出,所以這套圖書根本沒有流傳起來,基本上也沒人記得。
隨著央視版《機器貓》的火爆,內地漫畫書這邊開始折騰。那個年代盜版漫畫盛行,在人物名稱方面還沒有系統化甄別。記得與央視《機器貓》同時(也許更早)出現的一套漫畫,就叫《機器貓》,其格式與那個時候《聖鬥士》《七龍珠》一樣是32開小薄本,裡面藍胖子就叫機器貓,大雄叫做野比,這個「野比」採用的是音譯,選用了其全名「野比大雄」中的姓氏名稱。其餘三人中,小夫的名字很特別,叫做「小孬」。這個譯本也不知道參考哪裡,更像是原創。
後來就出現了《小叮噹》漫畫,一本很厚的樣子,也是當時流傳最久最風靡的譯版。由於是盜版(當年的漫畫書全部都是盜版),名字採用了臺版的譯名。藍胖子叫做小叮噹,根據藍胖子帶鈴鐺的形象取的名字。而且臺版譯名有個怪毛病,喜歡將日本名字完全進行「漢化」,根據發音換成中文名字,就像《亂馬》中將「早乙女亂馬」翻譯為「姬亂馬」那樣,野比大雄成了「葉大雄」,三人組分別是宜靜、阿福、技安,80後觀眾一定會對這套譯名有印象,尤其是出木杉,這個最牛b,書中將其翻譯成「王聰明」,出木衫的全名叫做「出木杉英才」,「英才」本來就是聰明的意思,但臺版這邊硬是給人家添加了一個姓氏。姓「王」!(想起了大雄成年與靜香結婚生子之後隔壁王叔叔的梗……)
小叮噹這個名字流傳很久遠啦,包括後來吉林美術出版社引進的正版漫畫,都採用了這個譯名,其餘人選也基本來源於臺灣譯法,除了把「王聰明」替換成了本來名字出木杉。1996年「哆啦a夢」這個名字正式被官方確定下來之後,漫畫方面臺灣大然文化在1997年修改譯名,隨後大陸的吉林美術出版社、香港的青文也相繼修改,而央視、香港TVB、臺灣華視也在2000年後相繼做出修改。哆啦a夢這個名字才成了藍胖子唯一的名字。
最後,來插播一下香港著名導演劉鎮偉和技安的故事吧^_^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大話西遊》的編劇叫做「技安」,就是劉鎮偉本人,技安是他專用於編劇的筆名。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