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暖寶寶、熱水袋燙傷兩三個月才能好?天冷,小心低溫燙傷,千萬不要...

2020-12-21 瀟湘晨報

來源: 上海瑞金醫院

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

當你感到痛的時候已經太遲了

皮膚真皮深層甚至皮下深部組織

已經發生了損傷

有研究證明,對人體皮膚造成燙傷的最低溫度是44℃。

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後出現皮膚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等症狀即意味著發生了「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比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常位於足跟、足底、小腿脛前、臀部等。

早期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水泡,容易被忽視。

但千萬別小看這個小水泡,雖然病變比較局限,但是損傷常常深達真皮深層甚至全層皮膚壞死,即臨床診斷的深II度或III度燙傷。

脛前、足跟等部位皮下組織較薄,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造成傷口經久不愈。

總之:

如果燙傷部位起水泡,也不可掉以輕心喲,損傷有可能為損傷皮膚深處的深Ⅱ度到Ⅲ度燙傷。需要前往醫院進行處理,防止感染!

如果只是皮膚呈紅色伴有微微疼痛,可以自行癒合。醫生再三提醒:千萬不要自行塗抹藥膏或挑破水泡。

用冷水對創面進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冷療能使創面迅速降溫、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損傷,減少創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了,就需要去燒傷專科醫院進一步治療。就診途中可以用清潔的被單或毛巾外裹創面。① 切忌塗抹有顏色的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對創面深度的判斷;

② 慎用油膏,以免清創困難,同時也不利於熱量的散發。

③ 更不要塗醬油、「老鼠油」等所謂的土方,不僅對創面毫無益處,更容易導致感染。

低溫燙傷雖然面積小但深度較深,換藥治療時間長,有時2-3個月還不能癒合。

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手術治療,癒合後常遺留不同程度的瘢痕。

目前對瘢痕增生尚無特效藥物。

預防低溫燙傷的4個措施:

1 使用取暖設備時,應該對其溫度範圍有所了解,並且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

2 對於嬰幼兒、高齡人群、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感覺功能障礙者,在應用取暖設備時應格外警惕,避免將取暖設備長時間接觸皮膚及放在某一部位。

3 皮膚和熱源之間採取一定的隔離手段,比如厚毛巾等,而且要確保妥善包裹取暖設備,以免在睡夢中包裹物脫落而燙傷。

4 合併糖尿病和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者要儘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的取暖物品,即使使用更要隨時注意皮膚情況,以免燙傷。

糖尿病、腦血管疾病、老人

低溫燙傷一般多見於糖尿病、截癱、腦血管患者以及老年人。由於皮膚感覺異常,對熱刺激反應敏感性低,容易低溫燙傷。

疲勞過度者

中青年低溫燙傷患者多數由於醉酒或勞累過度熟睡時使用取暖設備所致。

嬰幼兒

嬰幼兒表達能力欠缺,當遇到馬大哈家長,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常常手腳發涼的女性朋友

在低溫燙傷患者中,女性佔大多數,其中暖寶寶也是一個造成燙傷的「兇手」。很多女性為了更加暖和,將暖寶寶直接貼在皮膚上,造成了皮膚的深度燙傷。

【來源:新聞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當心「低溫燙傷」!暖寶寶和熱水袋千萬別這麼用
    天冷了,不少人用上了暖寶寶和熱水袋,但是要當心低溫燙傷,嚴重時會傷及皮膚真皮深層、皮下深部組織、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萬一燙傷後該怎麼做?一起來了解吧↓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
  • 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要小心「低溫燙傷」
    進入冬季,我們總是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等取暖用品,但長時間使用還要小心「低溫燙傷」。1月6日上午,方女士帶著年過八旬的老母親來到貴陽燒傷醫院換藥。老人是半個月前在家使用暖寶寶不當導致燙傷,被燙傷後的皮膚現在還有明顯的發紅、潰爛。在醫院燒傷整形科,前來換藥的患者絡繹不絕。
  • 冬天缺不了暖寶寶貼?小心低溫燙傷!
    同時還利用了微孔透氧技術,使暖寶寶散熱更加均衡,發熱更加持久。暖寶寶貼的組成結構,圖片來源網絡但你知道嗎?暖寶寶貼雖好,在冬季作用明顯(輕便易攜帶,長時間提供「熱能量」),但是也有缺點,如果使用不當,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 冬季取暖防燙傷,低溫燙傷不知不覺,這些物品小心使用
    現在的防寒高科技有很多,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水袋、電暖寶、電褥子等,大多數時候,這些裝備都很安全,但是燙傷的時候,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這種的是開水燙傷,後果很嚴重,必須及時去專業醫院就診。 還有插電熱水袋,裡面裝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電解質溶液,插電的時候,發生化學變化,裡面的水溫度逐漸升高,沸騰。 這種熱水袋看起來就很危險,如果電路系統出問題了,甚至還會爆炸。在充電的時候一定不要用,而且充電的時候要平放。
  • 天冷一直抱著熱水袋取暖?當心低溫燙傷!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0日訊 低溫還能燙傷?溫吞吞的熱水袋,就有可能是「元兇」!燙傷還不好癒合?塗醬油、抹牙膏只會雪上加霜!不燙卻能傷人尤其老人和小孩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皮膚溫度的物體造成的慢性燙傷。舉個例子:45℃的低熱物體接觸你的皮膚30分鐘以上,就有可能出現燙傷!這種特殊的燙傷還很容易被忽視。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
  • 三九天當心暖寶寶致低溫燙傷!
    近期北京遭遇寒潮,白天最高氣溫僅零下十幾攝氏度,不少人用上了諸如暖手寶或暖寶寶貼這類使用方便的取暖產品。但當人處於寒冷中,肢體感覺是比較遲鈍的,若使用取暖產品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低溫燙傷的小知識。
  • 暖寶寶貼居然也可以燙傷人!
    因此,暖寶寶還有熱水袋是我們在冬天必備的物品。尤其是對於一些愛與美的女孩們來說,別看他們在羽絨服裡面穿著是緊身褲,但其實他們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那就是暖寶寶啦。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被新聞曝出被暖寶寶燙傷了。之前,我一直都是不相信暖寶寶是可以燙傷人的。因為在冬天的時候,我也會經常會去使用暖寶寶來保暖。當天氣特別冷的時候,我也會在衣服裡面添滿暖寶寶。
  • 暖寶寶這樣用,竟可造成低溫燙傷!
    除了穿更多的衣服,有的人還會想些其他辦法讓自己暖和起來,比如貼暖寶寶、用暖風機、熱水袋等等。部分戶外遊玩的人會選擇貼暖暖包取暖。不過,很多人不知道暖寶寶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燒傷。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低溫燙傷。什麼是低溫燙傷?對於燙傷,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但是低溫燙傷卻很少有人知道。
  • 暖寶寶「煮熟」雞蛋 使用取暖用品需防「低溫燙傷」
    天氣寒冷,熱水袋不方便隨身攜帶,又不想穿得太臃腫,這時候,貼個暖寶寶就成了不少人的最愛。
  • 暖寶寶身上貼,溫暖永相隨?天氣再冷也要謹防低溫燙傷
    >謹防低溫燙傷!如何預防低溫燙傷?電熱毯最好在睡覺前兩小時打開,睡覺時關掉;加熱檔位不要開到最高;身體不要直接接觸電熱毯,中間應隔一條床單或毛毯。熱水袋使用前先檢查橡膠有無老化及滲漏;不可以灌入剛煮沸的開水;不要灌得太滿,70%即可,排出空氣後確保擰緊蓋子;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應用毛巾、布等包住後使用。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人們開始使用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物品。據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被燙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 冬季一定小心這件事,很多人已經被燙傷卻不自知!幾條緊急防護措施...
    睡覺前明明不覺得燙了,就放心貼在了腳邊,早上起來卻發現鼓了一個大大大大水泡,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多月才治好,然而留下了這個疤。 怎麼不燙了的熱水袋,還能把人燙出這麼大的水泡?我們用暖寶寶和雞蛋模擬了一個實驗,來看看這些看似安全的低溫,到底有多大的殺傷力。
  • 小澤溫馨提示,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
    南方的朋友就慘了,「全憑一身正氣過冬」只能當個段子來看。 南方真正的「取暖神器」是什麼呢?暖寶寶、暖手寶、熱水袋絕對必備。 但,這些「取暖神器」也引發了不少低溫燙傷事件。
  • 熱水袋灌進開水後炸裂 常州8歲兒童被燙傷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報導:說到取暖,北方靠暖氣,南方則靠神器,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等是比較常見的「取暖神器」,但是如果取暖不當,也容易造成燙傷,大家可要當心了。常州8歲的小孫同學比較怕冷,晚上睡覺媽媽都會給他準備一個熱水袋,誰知前幾天晚上剛躺下沒多久,熱水袋就炸了。家長說,當時把燒開的熱水灌進熱水袋之後就出事了。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隨著冬季禦寒方式越來越多,因為焐熱水袋被燙傷前來就診的市民比以前少了,但這仍是每年冬季的常見問題,而且兒童燙傷的概率要明顯高於成人。
  • 熱水袋突然破裂燙傷女童 醫院近期接連收治燙傷患兒
    本周末,鍾先生4歲的女兒甜甜(化名)準備午睡,正當甜甜接過媽媽灌好開水的橡膠熱水袋時,熱水袋瞬間從中間爆裂,滾燙的熱水噴湧而出落在甜甜的會陰部。媽媽立即抱起大哭的女兒衝到衛生間,用冷水衝淋降溫,簡單包紮後就帶著甜甜前往重醫兒童醫院就診,被診斷為Ⅱ度熱液燙傷。「可能是熱水袋使用時間太久,老化破裂。」
  • 冬季格外小心,低溫也會燙傷人體
    入冬以後,天氣變冷,人們睡覺時喜歡在被窩裡用暖水袋、暖寶寶取暖,由於入睡後皮膚敏感度降低,若緊貼熱水袋的位置長期不換,第二天醒來就會發現局部被燙起了一個水皰,這就是低溫燙傷。為了避免發生低溫燙傷,老年人最好不要長時間接觸溫度超過體溫的物品。患糖尿病、脈管炎或腦卒中後遺症以及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尤需特別注意。如果用電熱毯,溫度不要設得過高,也不要整夜使用,不要長時間地貼近暖氣片等取暖設備。
  • 熱水袋竟會低溫燙傷?這些常識你都該知道
    但是危險就這樣悄悄靠近了因為可能會導致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物體(一般是指44~ 50℃),造成的皮膚以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對人體皮膚而言,理論上的最低燙傷溫度為44℃,隨著溫度升高,或接觸時間增長,會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深部組織的傷害。低溫燙傷以後,需要很久才能癒合,留疤可能性很大,所以患者會有很多疑問需要解答, 下面是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 一半以上的病人就診時的第一句話都會這樣表述:「我早上醒來,就發現腿上有個水皰。」
  • 男子貼7個暖寶寶後背冒煙!「低溫燙傷」中招者不少
    最近廣州一男子隨身貼著7個暖寶寶,被同事發現後背冒煙,所幸及時發現沒有傷及皮膚。視頻發到網絡之後,引發了大家討論。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雖然天氣寒冷,到醫院急診科都會陸續碰到燙傷的患者,其中不乏很多年輕人。專家表示,45℃-60℃的熱源容易引發低溫燙傷。6℃貼7個暖寶寶,網友們笑了最近廣州降溫,降到了6°左右,雖然還沒有跌破0℃,但已經讓人覺得很是寒冷。
  • 貼暖寶寶發熱不在意 結果三度燙傷
    醫生提醒:冬季用熱水袋、暖寶寶等設備取暖,小心低溫燙傷
  • 冬季取暖 小心低溫燙傷
    低溫還能燙傷? 溫吞吞的熱水袋,就有可能是兇手! 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45℃-50℃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在冬季高發,約佔冬季燙傷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