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好夥伴「良倉」
雖然距離 5 月 10 日開售,還要再耐心等待一段時間,但我們先行聯手 9 位攝影藝術家用 Reno 的 10 倍混合光學變焦功能一起放大創造力。
Photo credit: 陳哲
我們總是在用眼睛尋找著什麼。
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借用一片又一片透明鏡片,眼睛獲得了延伸。我們因此發現了更多,與世界的距離更加廣大,也更加微小。
而那些專業的觀察者呢?
當一個攝影師的視野足夠自如地放大 10 倍,
又能看到什麼?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黎曉亮《Imperfect Perfection》
完美是一個陷阱。那些被人們隱藏或忽略的真實身體細節,不完美的瑕疵,在黎曉亮眼中組成了「完美」的必要部分。
《Imperfect Perfection》忠實地記錄了那些被隱藏或忽略的真實身體細節,這一切的衝動來自於照片中的瑕疵一再地被要求從畫面中剔除時。攝影師想要用這些不完美的「完美」中追問的是,「濾鏡中的才是自己嗎?」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許闖《比個兒 | Bigger》
* 作品均由攝影師通過手機後期處理
《比個兒 | Bigger》裡的主角非常普通,但在並置和錯位中妙趣橫生。攝影師許闖在視覺上放大的是人的體積,實際上放大的是人與人的差異。許闖一直覺得最適合創作的地方其實是他熟悉的地方,而不是那些很難去到的地方,「所以不用走那麼遠,我樓下就挺好的。」在相當接地氣的街頭巷尾,他鏡頭裡的人物從生活中突圍了。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周書豪《水泥森林》
攝影不僅是拍下鏡頭中所見的那些實際存在,還有藏在鏡頭中的那些飄渺、微細的未知。《水泥森林》像是在拍攝電影的現場,原本熟悉的建築物在過分貼近的視野中變得陌生,鏡像中遙遠的建築物像是攝影師心裡的一抹回憶。在這個重新構圖的世界中,鋪滿了纖細的情緒,攝影的潛能被發現了。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馮立《春風四月》
就像這組足夠接頭感的《春風四月》一樣,馮立一直遊蕩於城市之中,他很少用變焦來放大主體,因為關注本身就意味著對瞬間的放大。憑藉本能地觀察熟悉的人、物和景,藝術家的拍攝幾乎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軌跡進行的。重要的是這一點都不無聊,那些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但並不容易被發現的瞬間,被他直截了當地用閃光燈照亮了。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陳哲《痕跡》
照片裡出現的水、火、月、蘭花、夜霧、魔法、毛髮……都是最近攝影師陳哲夢裡出現的元素,她試著在真實的世界裡放大「意識」的痕跡。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夢到解析」,延續著以往的創作習慣,在視覺和語言的交匯處探索「可見」與「可說」的界限,向自我的深處挖掘,產生了一種非語言的特殊體驗。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熊小默《Waterfall》
這組照片中的每一張都是熊小默坐在巴士的後排拍攝的巴士前窗。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寫意地濃縮一次旅行的見聞,抹去讓人分神的攻略與信息,就像是我們回憶幼年時被父母帶去的懵懂旅行,注意力只被擋在了風景與人之間的、車窗上落下的水吸引。於是攝影師靈機一動:與其忠實對焦於遠方的風景,不如對焦於落下的水,讓它們去投射出背後的畫面。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三純《It is what it is》
三純像一個哲學家,執著地探尋著事物之間的循環因果,整體和局部之間的關聯。拍攝前,她希望這組每張照片並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連續的、一環扣一環的連續場景,每張照片中某個特定的對象被放大來看便是下一個故事,如此循環往復。這種循環結構在時裝片中很少出現。畢竟,有多少人會去關心美的內在邏輯呢。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趙驊《從史萊姆開始的遊戲》
邀請朋友們作為被拍攝者,趙驊試著圍繞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關係作出一些有意思的畫面,既包含親密,也有危險。藝術家將這組作品處理成了平行關係,因為兩個人、或是兩種物體之間很多細節平時很容易容易忽視,如果將這些細節放大,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想像。至於你會在這些關係中產生怎樣的聯想,不關攝影師的事。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姜南《碼》
陌生感來自於不曾謀面。也來自於認真的、或重新的審視。姜南的《碼》來自於他身邊的事物。通過放大局部,物體本身的色彩組成暴露出最本質的一面。簡單的三原色可以組成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本來是一個常識,但是只有在真正被姜南抓取到之後,我們才由衷地感嘆,原來真的是這樣的。
攝影像一杯玻璃杯裡的白開水,折射著這個世界的真實和虛幻。這些有趣的有趣作品,其實是由 OPPO 邀請攝影師黎曉亮作為策展人,所發起的影像實驗項目「Blow Up」。
「最初想到『blow up』這個主題,是因為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的電影,它在攝影文化中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不少朋友甚至受到這部電影的「感召」想成為職業攝影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Blow Up」這個大的標籤下,好奇的 OPPO 和黎曉亮決定試試,不同的攝影師在「放大」的世界裡會擦出多少意外的火花。於是,他們邀請 8 位好玩的攝影師朋友,將手中的相機換上了 OPPO Reno 的長焦鏡頭,自由地放大他們眼中的新世界。
對攝影師來說,攝影從來都是可以由技術推動的,越來越多的攝影師成為了日常手機攝影者。
而在手機不斷地技術更迭中,新的玩法也讓一切新的可能成形,比如 OPPO Reno 的 10 倍變焦功能,能賦予攝影師更多將事物聚焦和再創作的能力。
使用 OPPO Reno 的 10 倍混合光學變焦鏡頭,攝影師許闖在同樣的機位拍到了更豐富的素材,順利完成了作品的後期製作。他還盡力保留了 OPPO Reno 的原彩質感。對熊小默來說,OPPO Reno 的 10 倍變焦鏡頭給予了他虛化後景的權利,在蘇格蘭的巴士上,他放大了車窗上的雨滴和紋路,且不必透露後景的秘密……
除此之外,OPPO Reno 的超清夜景 2.0 功能,配合 4800 萬像素的主攝像頭和畫面優化處理,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真正做到,讓遙遠的靠近,讓模糊的清晰,讓瞬間的永恆。
手機攝影帶來了太多改變。不僅是攝影師,更多人可以沉浸在影像的世界,從庸常中走得更遠,從幻想中回歸真實。在即時可拍的、可以放大 10 倍的生活中,世界大有不同,每一個人都更容易找到認真生活的、足夠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