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歲末年初,寒潮來襲,全國多地進入「速凍」模式。然而在渤海灣畔的天津濱海新區,深化改革的陣陣暖流,卻讓人如沐春風。
在行政服務大廳,做一個簡單承諾,就能辦完環評審批。走進「不管局」,不怕被「踢皮球」,但凡沒人管的事,這兒都有人管。打破「鐵飯碗」,當上「合同工」,幹部完全放下身段,服務心貼心。就此,這樣的順口溜流傳開來:嘴皮子一碰把章蓋,「不管局」把事兜起來,拿掉「官帽兒」幹得快。
走馬「濱城」,幹部群眾感慨,順口溜的背後,是當地審批改革、部門改革、人事改革中展現的新變化,是營商環境的新氣象。
(一)
拿到蓋著大紅章的審批單,田延龍仍不敢相信,辦事只需要一個承諾。
前不久,天津華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要改造實驗室,建設新樣本庫。實驗室負責人田延龍和公司財務經理崔瑩盤算:按以往經驗,一套環評審批手續下來,耗時兩個多月,支出三五萬元,幾乎是常態。
早一天完工,早一天見效。田延龍走進天津港保稅區政務服務中心,試問有沒有可能更快審批。
「不用審批,承諾就能辦。」工作人員的話讓他既驚又喜。
2019年6月開始,天津港保稅區推出最簡告知承諾制審批:企業只用在制式承諾書上填寫基本信息,籤字、蓋章,審批當場完成。
「這不是『容缺後補』,也不是提供各種材料的『備案』。」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政務服務辦公室主任李長洪的話乾脆利落,「企業啥也不用幹。」
以環評審批改革為起點,最簡告知承諾制審批拓展到戶外廣告等9個行業17個領域,一年多辦結170餘件,每件平均辦理時間不到10分鐘,一杯茶的工夫。
從「材料一籮筐」「程序一大堆」,到「一紙承諾就解決」,崔瑩深有感觸:「新改革帶來新希望、新機遇。」
審批制度創新沒有休止符,只有加油站。
在這片國內最早成立行政審批局、109枚審批公章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改革沃土上,「一企一證」「濱海通辦」等更多改革新舉措正在開枝散葉。
(二)
去年以來,「不管局」的名號在濱海新區越叫越響。
此「不管」非真不管。相反,跑章辦事、企業員工住宿、職工子女入學……沒人管的事,它都管。這就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成立的企業服務局。
「企業服務局把分散在各部門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統籌起來,把職能交叉不好管、邊界不清沒人管的事管起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副書記張青斬釘截鐵地說。
「我們的危化品倉庫在驗收時卡了殼,跑了3個月辦不下來,最後找到企業服務局,問題很快解決了。」阪東機帶(天津)有限公司安全環境推進部部長劉克豐看來,「不管局」真管事、管實事。
企業服務局局長李偉華說,最近局裡又推出優化營商環境新計劃,對標全國最高水平,設立企業半天完成,年度平均停電次數不超過1次……
成立一年多來,「不管局」為企業兜底協調解決各類問題1000多件,平均一天處理3件多。
「對企業來說,營商環境是水、是陽光、是空氣。」天津德爾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興飛的直觀感受是,哪怕在微信朋友圈求助,也會被刷到的「不管局」工作人員溫柔以待、幫辦到底。
怎樣的環境稱得上企業發展的沃土?
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公室主任徐斐伸出三根手指:「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只說YES不說NO;服務好現在的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
(三)
從大學畢業到副局級,楊柳用了20年;從副局到「合同工」,她只用了一個月。
2019年,按照天津市委的部署,濱海新區大刀闊斧推進法定機構改革,直面「最難啃的骨頭」:政府部門實行企業化管理,取消行政事業編制。
時任東疆保稅港區管委會副主任的楊柳面臨兩個選擇:保留級別,調到其他崗位,歇一歇;放棄級別,投入改革大潮,搏一搏。
「很多人一輩子也熬不到副局,千萬別自己砸了『鐵飯碗』。」朋友好言相勸。
撩一撩齊耳短髮,這位在政府、企業經過多崗位歷練的女幹部選擇逆水行舟:「上一層樓,觀一層景。」
一年多來,從幹部轉身為「合同工」的真不少。僅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事業單位減少17個。一個個局級、處級、科級幹部不見了,見到的是一批批改革闖將。
「僅2020年上半年,保稅區經貿洽談超過3000次,相當於各部門每天接洽20多家企業。」應聘上任後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寇曉霜卯足了幹勁。
談起收入,一位新組建部門的局長並不諱言。前年,他的績效係數是0.96,副手是1.152,比他多出20%。「只要幹得好,科員比科長賺得多,副的不比正的賺得少。」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源。困難挑戰越大,越要深化改革,把不願為、不善為、不敢為的幹部,變成敢闖的先鋒、幹事的猛將和創新的標兵,更好地承擔起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說。(津雲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