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科學解讀: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性冷淡了?

2021-01-20 36kr

編者按:如今性冷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戀愛也似乎變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熬夜刷手機等事情讓人們覺得性也沒那麼重要,跟個人前途比起來,戀愛也變得沒那麼重要。本篇文章用科學的視角分析了為什麼很多年輕人性冷淡,見解獨到,發人深思。本文譯自Theatlantic原標題為" Why Are Young People Having So Little Sex?"的文章。

在美國,認為未婚成年人之間發生性行為很正常的人比例達到了歷史新高。愛滋病毒新病例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大多數女性都能免費進行節育,並能在沒有處方的情況下買到事後避孕藥。

如果你喜歡撩妹或者撩漢,Grindr和Tinder可以讓你有機會在一小時內找人發生性關係。色情文學非常普遍,BDSM(bondage & discipline,dominance & submission,sadism & masochism的簡稱,指綁縛與調教、支配與臣服、施虐與受虐)在當地的多個頻道都有播放,而且在黃金時段的有線電視上,性愛往往是生動形象的。從統計學上講,發送色情簡訊也是正常的。

Polyamory(多角戀)是個人人都知道的詞。像變態這樣的詞彙大家已經不常說了,取而代之的是像kink這樣聽起來讓人比較開心的詞。如今的美國文化對性的問題有著前所未有的寬容。

儘管如此,青少年和年輕人的性生活卻越來越少。

讓許多關心年輕人健康和幸福的家長、教育者和神職人員欣慰的是,青少年開始性生活的時間變晚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發現,從1991年到2017年,中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從54%降至40%。換句話說,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性已經從大多數高中生經歷過的東西變成了大多數高中生沒有經歷過的東西。

與此同時,美國青少年懷孕率已跌至現代以來最高點的三分之一。上世紀90年代,當這種衰退開始出現時,人們欣然接受。但現在一些人開始擔心,以前看起來明明是一件好事,如今可能會變成一件壞事。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青少年性行為的延遲可能是一種信號,預示著一種更廣泛的身體親密接觸的避免,這種狀況會一直延續到成年期。

在過去的幾年裡,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珍M特溫吉(Jean M. Twenge)發表了一項研究,探究美國人的性生活是如何減少的,以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在一系列期刊文章和她的新書《iGen》中,她指出,如今的年輕人與前兩代人相比,性伴侶越來越少。20歲出頭的人禁慾的可能性是x一代的2.5倍;15%的人表示他們成年後沒有發生過性行為。

對於x一代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來說,他們現在的性生活可能也比前幾代人在相同年齡時的性生活要少。特溫吉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14年,根據綜合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數據,成年人的年均性生活次數從62次減少到54次。對於一個特定的人來講,可能不會注意到這種減少,但是在全國範圍內卻會導致大量的性缺失。特溫吉最近查看了2016年的最新綜合社會調查數據,並表示,在她的研究結束後的兩年裡,性生活頻率在進一步下降。

一些社會科學家對特溫吉的分析提出了異議,還有一些人說,她的數據來源雖然可靠,但並不適合性學研究。然而,在接受我採訪的許多專家中,沒有一個人嚴重質疑這樣一種觀點:在2018年前後,年輕人的性生活比過去幾十年裡的同齡人都要少。也沒有人覺得這一事實與公眾的看法不一致(我們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其他人的性生活比自己多得多,雖然事實並非如此。)

海倫·費希爾(Helen Fisher)是一名人類學家,她是研究愛情和性的專家,也是Match.com(一家相親網站)每年在美國調查5000多名未婚美國單身人士的聯合指導。當我給海倫·費希爾打電話時,我都能想像得到到她在電話的那頭頻頻點頭的樣子。 「數據顯示,人們的性生活越來越少,」她略帶惡作劇地說,「我是嬰兒潮一代,很明顯,在我那個年代,我們的性生活比現在多得多!」她接著解釋說,「這項研究已經對人們生活的細節進行了8年的調查。每一年,整個相親公司都會對美國人的性生活如此之少感到震驚——包括千禧一代。」

費希爾和許多其他專家一樣,把性生活頻率的下降歸因於年輕人結婚率的下降。二十五年以來,結婚的人越來越少,結婚越來越晚。起初,許多觀察人士認為,結婚率的下降可以用未婚同居的增加來解釋。然而,同居人數的增加還不足以抵消結婚率的下降:大約60%年齡在35歲以下的成年人現在沒有配偶或伴侶。在這個年齡段中,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和父母住在一起,這是這一群體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和伴侶生活在一起肯定更容易發生性行為,而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顯然不便於性生活。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一開始就選擇不住在一起。

在與性研究人員、心理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治療師、性教育者和年輕人的多次交談中,我了解到了許多其他的關於性衰退的理論。如今這種狀況這可能是以下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沉重的經濟壓力、焦慮率飆升、心理脆弱、廣泛的使用抗抑鬱藥、流媒體電視、環境中雌激素增多、睪酮水平下降、數字色情、振動器的普遍流行、交友軟體、追逐名利、智慧型手機、新聞推送、信息超載、睡眠不足、肥胖。只要是你能說出來的現代人的毛病,都有可能是性慾下降的原因。

同時,與我交談過的一些專家還提出了人們性行為減少帶來的一些好處。例如,近幾十年來,兒童性侵的比率有所下降,性侵可能導致早熟和濫交行為。由於人們的性別觀念不斷變化,而且對各種性取向(包括無性戀)的日益關注,現代的一些人可能對他們不想要的性行為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也許更多的人把學習和工作放在愛情和性之前,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或者他們只是在選擇生活伴侶時格外慎重——如果是這樣的話,確實對他們有好處。

很多,或者說所有的這些事情都可能是真的。在2007年的一項著名研究中,人們提出了237個不同的發生性行為的理由,從神秘的(「我想感覺更接近上帝」)到蹩腳的(「我只是想改變話題」)。不發生性行為的理由不會比這個數字少。在我的採訪以及我回顧的研究中,有很多理由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及,這其中的每一個都對我們的幸福有著深遠的影響。

1.「性」從兩個人的事變成了一個人的事

性愛衰退並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密切跟蹤本國公民的性生活,但那些嘗試過這樣做的國家(都是比較富有的國家)都報告說,他們本國公民的性生活出現了延遲和減少。英國國家性態度和生活方式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exual Attitudes and lifestyle)是世界上最受重視的性研究之一。該調查於2001年公布,年齡在16歲至44歲之間的人平均每月發生6次以上的性行為。到2012年,這一比例已降至不到5次。在大致相同的時間段內,處於戀愛關係中的澳大利亞人從每周約1.8次性生活將至每周約1.4次性生活。芬蘭的「Finsex」研究發現,本國公民的性交頻率下降,手淫頻率上升。

在荷蘭,初次性交年齡的中位數從2012年的17.1歲上升到2017年的18.6歲,其他形式的身體接觸也有推遲,甚至包括接吻。這種情況並沒有像在美國那樣讓大家感到輕鬆,而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荷蘭人以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青少年比例和青少年幸福感而自豪。一位教育學家警告說,「青少年階段不僅包括調情和親吻,還包括讓人們適應傷心和失望。如果人們跳過了人生中發展的這個關鍵階段,他們就有可能會對成年生活中的挑戰毫無準備。」

與此同時,20年來沒有進行過全國性性研究的瑞典最近發起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瑞典人的性生活也在減少,這讓瑞典人感到非常震驚。這個國家是歐洲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顯然不願社會出現生育風險。瑞典衛生部長當時在解釋這項研究的基本原理時寫道:如果良好性生活的社會條件(例如壓力或其他不健康的因素)已經惡化,那麼這就是一個「政治問題」。

這讓我們想到了面臨生育挑戰的日本,它正處於人口危機之中,日本已經成為研究性生活減少危機的一個案例。2005年,年齡在18到34歲的單身年輕人中有三分之一從未有過性行為;到2015年,這個年齡段的人群中有43%的人表示從未有過性行為,而且表示不打算結婚的人的比例也有所上升。(當然婚姻也不代表有性行為,一項相關調查顯示47%的夫妻超過一個月都沒有一次性接觸。)

近十年來,西方媒體的報導通常把日本的性恐懼和新一代的「草食男」聯繫在一起。這些被稱為「草食男」的年輕人在追求女性或傳統成功的問題上存在矛盾心理。日本人的性冷淡還誕生了一些其他的新名詞,比如「宅男」、「御宅族」、「啃老族」等等。據說這些都導致了「獨身主義綜合症」(sekkusu shinai shokogun,簡稱「單身族」)。

前些年大多數西方人對這種現象的描述都有個潛臺詞:「日本不是很奇怪嗎?」而現在,西方開始發現日本並非孤例,更像是一個預警。日本就業前景黯淡,迫使很多男性獨身,而且自那以後,文化層面也開始適應甚至鼓勵這種追求。長期居住在東京的日裔美國作家羅蘭·凱爾茨(Roland Kelts)說,「現在這一代人認為,現實世界中的戀愛並不那麼美好,不如虛擬性慾的誘惑那麼迷人。」

說到虛擬世界的性誘惑,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色情片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也是全新的色情片流派的鼻祖,同時也是高端性玩偶設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重點是,日本發明了很多新的刺激生殖器的方式,不用依賴傳統的性愛方式,使得自己就能解決性需求。《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近一篇題為《日本性產業正變得越來越不性感》(Sex Industry Is Becoming Less Sexual)的文章提到了小倉商場(onakura shops),在那裡,男性付錢手淫,而女性員工則在一旁觀看。文中解釋說,因為許多年輕人把性交看作是令人厭煩的事情,導致自慰服務蓬勃發展。

社會學家埃裡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和喜劇演員阿齊茲·安薩裡(Aziz Ansari)在他們2015年出版的《現代愛情》(Modern Romance)一書中描述了安薩裡訪問日本,探索性的旅程。他得出的結論是,人們以前對「草食男」有誤解,其實他們很渴望性快感,只不過不是「通過傳統途徑」。他發現,在日本最受歡迎的創新產品中,有一種產品是單次使用的矽膠蛋,男性可以在裡面注滿潤滑劑用來自慰。這就可以讓使用者不與他人接觸就可以產生性快感。

從1992年到2014年,美國男性每周的自慰的比例翻了一番,達到54%,女性自慰的比例翻了三倍,達到26%。色情文學的普遍是一個原因, 43%的男性稱他們至少一周會看一次色情片。振動器的發展也是原因之一,10年前的一項重大研究發現,多於一半的成年女性曾使用過振動器,而且所有跡象都表明,振動器只會越來越流行。

加裡·威爾遜(Gary Wilson)是俄勒岡州的一名男子,他經營著一個名為「你的大腦在色情作品上」(Your Brain on Porn)的網站。威爾遜認為,對網絡色情手淫會上癮,會導致大腦結構的改變,並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這種觀念得到了鹽湖城一家名為「對抗新毒品——色情」(Fight the New Drug)的非營利組織的響應和宣傳。該組織已經向全國各地的學校和其他組織(包括今年春天的堪薩斯城皇家隊)做了數百次演講。NoFap網站是Reddit上一個頗受歡迎的留言板的一個分支,該網站為社區成員(fapstronauts)發起一項計劃,幫助他們停止自慰。在主流文化之外,右翼組織「驕傲男孩」(Proud Boys group)也有一項「禁止手淫」的規定,禁止每月手淫一次以上。該組織的創始人加文·麥金尼斯(Gavin McInnes)也是Vice Media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說,色情和自慰甚至讓千禧一代不想追求戀情。

事實比較複雜,很少有證據表明年輕男性普遍存在勃起功能障礙。與我交談過的研究人員中,也沒有人提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色情作品會讓人上癮。正如最近發表在《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上的一篇關於色情研究的文章評論所言,「對於網絡色情的成癮性和非成癮性,整個心理健康界都存在分歧」。

但也這並不是說色情文學不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的性慾。伊恩·肯納(Ian Kerner)是紐約著名的性治療師,他曾經出過幾本關於性的暢銷書。肯納告訴我,雖然他不認為色情不健康,和他一起工作的很多人靈感都來自色情,但大量的自慰確實損害了他們的性生活,削弱了他們的性慾。肯納認為,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認為,她們比自己的另一半性慾更強。

在整個報導過程中,我採訪了幾十位二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性衰退。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具有代表性,但我確實找到了一些經驗豐富的人。我他們之中有些人從來沒體驗過浪漫愛情和性關係,也有一些人瘋狂地陷入愛河而性生活頻繁,或者有些人經歷過兩種體驗。性可能確實在減少,但大多數人仍然有性生活——畢竟即使在經濟衰退期間,大多數人仍然有工作。

當然,經濟衰退的比喻並不完美。大多數人是需要工作的,但性卻不是這樣。我和很多單身人士交談過,他們是主動選擇了獨身。即便如此,對於如今的青年人對性和約會現狀的不滿還是讓我感到很震驚,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問我,這件事怎麼就這麼難。儘管他們的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但都與一個共同的主題相關。

這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就是色情文學。也許,更令你意想不到的是,許多人是把他們的色情生活和性生活完全分開的。但其實兩者之間的界限不是絕對的,許多異性戀女性告訴我,從色情片中了解性似乎讓一些男性對性習慣感到沮喪。(我們稍後會講到這點)但總的來說,這兩件事存在於不同的層面上。一名30歲出頭的男性表示: 「我的色情品味和伴侶的品味很不一樣」。他解釋說,他大約一周看一次色情片,而且並不認為這會對他的性生活產生多大影響。而一位22歲的女性說:「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知道它是虛構的。」

許多年輕人認為色情是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這與他們的性生活(或缺乏性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就像社交媒體和看電視一樣。一位24歲的男性給我發郵件說:網際網路可以讓性需求輕易地得到滿足,這導致人們不願意去「肉體世界」去追求這些東西。對於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如果沒有這些,肯定會更多的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伴侶。

就連處於戀愛中的人也告訴我,數字生活也影響了性生活。一名女性表示:「如果我們不是一回家就打開電視,一回家就開始玩手機的話,那我們可能會有更多的性生活。」這似乎有違我們的觀念,人們對性的渴望應該是原始的,誰會更喜歡虛擬的而不喜歡真實的呢?

去年發表在《人口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上的一項研究發現,1999年至2007年間青少年生育率的下降在7%至13%可以由寬帶的普及來解釋。也許青少年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荷爾蒙旺盛,也許人類的性慾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2.「戀愛不如學習、戀愛不如工作」

我在1992年開始上高中,當時正值青少年懷孕和出生率達到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青少年開始性行為的中位數年齡接近16.9歲。我出生於1978年,這一年出生的女性開始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空前絕後的小。

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少年懷孕率開始下降。這種變化讓人欣喜,雖然專家們也解釋不清青少年懷孕率下降的原因。提倡節育的人自然會認為這是因為節育工作做得好。確實,青少年在使用避孕措施方面做得越來越好,但還不足以單獨解釋這種變化。基督教支持禁慾的人也認為這是他們禁慾教育的功勞,因為他們從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中獲得了巨大的資金支持。然而,即使在那些沒有採用唯禁欲主義課程的地方,少女懷孕率也在下降。

這一趨勢一直持續著:每一波青少年的性行為都要比以往晚一些,懷孕率也在緩慢下降。但是,90年代末開始流行了勾搭文化,例如,《紐約時報》在1997年就宣布,在大學校園裡,隨意的性行為「似乎接近歷史新高」。它沒有提供多少數據來支持這一觀點,卻向《紐約時報》的讀者介紹了「勾搭」一詞,它的定義是:從20分鐘的激烈接吻,到穿著衣服在一起過夜,再到發生性行為。

勾搭文化的興起讓人們忽視了青少年生育率下降的事實。從那以後,人們一直在高估高中生和大學生的隨意性行為,甚至年輕人自己也這樣覺得。值得慶幸的是,在過去的幾年裡,一些關於勾搭文化的研究和書籍開始糾正這種觀念。其中最具思想性的一本書是《勾搭:校園性的新文化》(American Hookup: The New Culture of Sex on Campus),作者是西方學院社會學教授麗莎·韋德(Lisa Wade)。這本書參考了2010年至2015年兩所文理學院學生的詳細日記,以及韋德與其他24所大學的學生的對話。

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千禧一代的大學生並沒有比X一代的人有更多的性生活或性伴侶。它還跟蹤了在線大學社交生活調查(Online College Social Life Survey)的數據。該調查從2005年到2011年對2萬多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在大學四年學習生涯中,接吻和撫摸之後進一步發展成性行為的比率是三分之一。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學生表示,他們更希望能找到一個長期的男朋友或女朋友。

韋德告訴我,年輕人總是在戀愛關係中最有可能發生性行為。回顧歷史,二戰後社會中男性群體不足,這導致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少女以前的更想要追求浪漫關係。儘管父母對這種轉變不滿意,但是也無能為力。如果你和某人約會一個晚上,你們可能只是愛撫,但如果你和他相處幾個月,會發生什麼呢?1957年是美國歷史上青少年生育率最高的一年。

相比之下,近幾十年來,青少年戀愛關係就沒那麼普遍了。早在1995年,一項名為「Add Health」的大型研究發現,66%的17歲男性和74%的17歲女性在過去18個月裡經歷了戀愛關係。而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發現,在17歲的青少年中,曾經有過約會、勾搭或者談過戀愛的比例下降到只有46%。

那麼是什麼影響了青少年談戀愛呢?在過去的25年裡,青少年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Jean Twenge去年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所寫的那樣,不僅是約會,與成年有關的其他活動(如喝酒、工作掙錢、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外出,甚至是考駕照)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這些變化與另一個重大變化不謀而合:父母們越來越擔心孩子的教育和經濟前景。特別是在富裕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中,這種焦慮導致了對青少年期待的轉變。一個美國男生回憶自己的高中生活:清晨6:30棒球隊訓練,早上8:15上學,下午4:15要去戲劇俱樂部,傍晚6:00開始志願者活動,然後晚上還要修改劇本,哪裡有時間約會?他說父母和其他權威人士施加了巨大的壓力,要求他集中精力於自己前途,不要讓戀愛分心。很多20出頭的年輕人表示這種高壓狀態一直延續到了大學。

婚姻101課程是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最受歡迎的本科課程之一。該課程於2001年由夫妻治療之父威廉·m·平夫斯(William M. Pinsof)和精神病學教授阿瑟·尼爾森(Arthur Nielsen)共同開設。這門課致力於幫助人們學會關於愛、性和婚姻的知識呢,把不幸的婚姻扼殺在搖籃裡。六年前,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德拉•所羅門(Alexandra Solomon)接手了這門課程。在她的課上,會教自己的學生們出去和別人約會,但許多學生卻從未這樣做過。這並沒有影響這門課的吸引力,在開始註冊後,幾分鐘內上課名額就會被搶光。每周在辦公時間,學生們都會排隊等候與所羅門交談,同時她也是大學家庭研究所的執業治療師。

在無數次的談話中,所羅門得出了一個結論:一方面,她認為這是社會發展遲緩的原因和結果。就像她的一個學生對她說的:「我們勾搭是因為我們沒有社交技能,我們沒有社交技能也是因為我們勾搭上了。另一方面,年輕人覺得好的戀愛關係太難了,而且可能不能為對方負責。她相信許多學生認為愛情不如學業和工作重要,或者說最好是等到其他事情都確定之後再考慮愛情。所羅門的學生一次又一次地告訴她,他們在大學期間儘量不談戀愛,因為這會打亂他們的學業和職業規劃。

今年3月的一個下午,我旁聽了所羅門主持的一場討論。一名學生說,在她上高中時,她的父母都是有高級學位的專業人士,他們不鼓勵她談戀愛,理由是這會分散她的注意力。直到今天,她已經是一名研究生了,她發現這種態度很難改變。「現在我需要上課,需要寫作業,需要做這個,需要做那個,最後我才會想到愛情。」但是等你到了30歲,你就會想,愛是什麼?戀愛是什麼感覺?

3.約會軟體中的「虛幻愛情「

西蒙是一名32歲的研究生畢業生,他把自己說成是又矮又禿,(「如果我再不搞笑點,就更完蛋了」),他在大學裡並不缺少性。 「我很外向,喜歡聊天,但實際上我是個書呆子。但慶幸的是,大學裡同樣存在有書呆子氣女生。畢業前,他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年的戀情。2014年,他和女友分手了,對他來說,這段戀情就像是一個很長的夢。

在他開始那段戀情之前,像Tinder這樣的交友軟體還不存在,也沒有iphone。西蒙想馬上進入另一段真正的戀情,但他渴望性。他的第一反應是去酒吧,但總是三振出局。他覺得如今當面搭訕太難了,已經從一種正常的行為變成了讓人近乎恐懼的行為。於是他的朋友陸陸續續為他註冊了一些交友軟體帳戶

在所有軟體中,他在Tinder上的運氣最好,但卻效率不高。對他表示感興趣的女人很多,但願意和他繼續交換信息的人卻很少。差不多每300個感興趣的女性中,只有一個人願意和他進一步交談。

有的人認為,約會軟體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促進了隨意的性愛。事實上,除非你長得特別好看,否則網上約會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截至2014年,Tinder上發布的數據顯示,用戶平均每天登錄11次,男性每次花7.2分鐘,女性8.5分鐘,總共約一個半小時。然而,他們並沒有得到多少回報。如今該公司表示,用戶得到匹配的概率很小。如果西蒙的經歷有代表性的話,那麼絕大多數的匹配甚至不能促成一次約會,更不用說性了。

那麼,為什麼人們還是在繼續使用交友軟體呢?為什麼不抵制它呢?西蒙說,線下約會似乎越來越不可能了。他喜歡打排球,兩年前他覺得排球隊有一個女生非常可愛,他們經常在一起玩。西蒙有過想約她出去的想法,但最終還是覺得這會「非常尷尬」,甚至「粗魯」。

起初,我以為是西蒙是過於文雅,或者有點偏執。但後來與我交談的人越多,我就越相信他只是在描述一個新興的文化現實。2017年11月的一項調查顯示,17%的18歲至29歲的美國人認為,邀請女性出去喝酒「總是」或「通常」會構成性騷擾。

我和幾位受訪者說,最初我和我的丈夫是在電梯裡遇到的,我們在同一機構的不同樓層工作,從那開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多,談話的地方從電梯到休息室,再到去地鐵的路上。這讓很多女性嘆服,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如果一個不認識的人在電梯裡跟她講話,她會覺得很奇怪,並產生厭惡感。「沉默的時候,我會低頭看手機。」

為什麼各種約會軟體沒有效率卻仍然非常受歡迎呢?一方面,很多人似乎在只是通過它消遣,對約會抱有的期望很有限。一名男子告訴我:「即使我無意與別人見面,被對方關注也讓我感覺良好。」一名女性表示,「這種感覺就像玩泡泡遊戲,我很高興我能做得很好,但沒有真正的成就。」

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交友軟體上的壓力要比現實生活小很多。年輕人可能會認為,網上約會可以減少模糊性(如果某個人在軟體上關注了你,那麼至少證明對你有點興趣)。我和丈夫第一次在工作之餘見面時,我們倆都不確定這是否是一次約會。但如果你是通過交友軟體找到某人時,不確定性就會減少。

還有一些人說,利用軟體,他們與未來約會對象的第一次交流可以通過簡訊進行,而不是面對面或電話交談,這樣就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尷尬。三年前從大學畢業的安娜告訴我,在學校裡,她很難「讀懂」一個人,而約會軟體一直是一個有用的拐杖。「在軟體中,沒有模稜兩可的地方,」她解釋道。

4.糟糕的性愛體驗

黛比·赫本尼克(Debby Herbenick)是印第安納大學的一名領先的性研究人員。她有一次和我帶著她的孩子在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的一個公園散步時,說:「我有時會給印第安納大學的學生們的一些建議,如果你第一次和某人在一起,不要做一些過火的性行為。」

我之所以找到赫本尼克,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撰寫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那篇文章提出,我們可能會看到一種對強迫性行為或其他不想要的性行為的逃避。畢竟,就在幾十年前,婚姻強姦在許多州還是合法的。她詳細闡述了這樣一種觀點:性衰退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對不良性行為的一種健康反應——一部分人「不想再有性愛體驗了」,人們學會了勇敢說不。

2009年,赫本尼克和她的同事發起了正在進行的全國性健康和性行為調查(NSSHB),這是第二次對美國人的性生活進行詳細調查的全國性有代表性的調查,也是第一次嘗試用時間來記錄他們的性生活。(上一次全國調查是在1992年,是在芝加哥大學進行的一次研究。大多數其他的性研究,都使用了所謂的便利樣本,這些樣本並不代表整個人群。Jean Twenge的許多研究都基於這項長期進行的綜合社會調查,該調查具有全國代表性,但只提出了少部分關於性的問題。)

我問赫本尼克,NSSHB的發現是否讓她對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可能發生的變化有所預感。她提到了性玩具的流行。她還告訴我,有新數據顯示,與前幾代人相比,如今的年輕人更有可能嘗試色情片中的那些性行為。

赫本尼克的一些最發人深省的研究關注的是痛苦性愛的流行。2012年,30%的女性說她們上次性交時感到疼痛。這個比率高得令人擔憂。此外,大多數女性都不會告訴伴侶她們的痛苦。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Indiana University 's medical school)青少年醫學主任、NSSHB的聯席負責人j·丹尼斯·福騰伯裡(J. Dennis Fortenberry)認為,許多女性已經內化了這樣一種觀念,即性愛中不那麼舒服是身為女性不可避免的。

在我對年輕女性的採訪中,我聽到太多類似「他的行為我很反感,後來我才知道那是色情片中常見的行為」的說法。除了色情,有些人確實喜歡所謂的「窒息」——他們說使大腦缺氧會導致更強烈的性高潮——但這是危險的。31歲的苔絲(Tess)是舊金山的一名女性,她提到自己過去的幾次性經歷都是和比她小一點的男人在一起。她說:「他們往往會在沒有事先討論的情況下讓我感到窒息。」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很多人告訴我他們正在從性愛和約會中解脫出來。這與Lucia O ' sullivan的研究一致,她發現即使年輕人的性生活開始後,他們也經常會暫停很長一段時間,就好像從工作中休假一樣。

5.禁慾系年輕人,單身是穩態

「千禧一代不喜歡光著身子——如果你現在去健身房,會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人都會把內褲藏在毛巾下面,這是一種巨大的文化轉變,」品牌諮詢公司Redscout的創始人喬納·狄森德(Jonah Disend)去年在接受彭博社(bloomberg)採訪時說。他說,主臥套房的設計也在不斷演變,原因大致相同:「他們想要自己的更衣室和浴室,即使是夫婦也要分開。」據說,全國各地的健身房都在翻新更衣室,以滿足年輕客戶的需求。一位健身設計師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那些60歲以上的人,和一群人一起洗澡沒問題,但千禧一代需要隱私。」

一些人表示,對裸體的不適可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多數高中已經不再要求學生在體育課結束後洗澡。這是有道理的,畢竟你裸體的時間越少,就會越對裸體感到不舒服。不僅如此,人們可能也開始對自己的裸體感到擔憂。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使用社交媒體都與對自己的身體不滿有關。根據Debby Herbenick的研究,人們對自己生殖器的感覺預示著性功能的發揮,大約20%到25%的人,可能受到色情或整形手術營銷的影響,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自信。

在我的採訪中,對於許多長期禁慾的人來說,抑制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大多數人認為禁慾不是他們所接受的東西(比如宗教信仰),而是他們自己再經受創傷、焦慮或抑鬱後自然而然陷入的狀況。一些人認為,在十幾歲和二十幾歲的人群中,焦慮和抑鬱的比例近年急劇上升。焦慮抑制了大多數人的欲望,而且,抑鬱和抗抑鬱藥都能降低性慾。

此外,性生活可能會有「等待太久」這樣的情況。在18歲沒有性經驗的人群中,大約80%的人在25歲時性生活會比較活躍。但那些在25歲左右還沒有性經驗的人,他們以後有性經驗的可能性要小得多。2009年發表在《性醫學雜誌》(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推測,「如果一個男人或女人在25歲之前沒有發生過性行為,(他或她)至少有可能在45歲之前保持處女/處男身份。」史丹福大學的麥可·羅森菲爾德的研究證實,成年後,真正的單身狀態比我們想像的要穩定得多。他說, 20多歲的單身女性中,在一年內只有50%的人會和別人約會,而年齡較大的女性這樣做的可能性更小。

性抑制還有許多其他來源。例如,睡眠不足嚴重抑制了人們的欲望,而睡眠質量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徹夜玩手機。對女性來說,多睡一個小時會使第二天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增加14%。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婦產科教授洛裡·布羅託(Lori Brotto)在她的新書《通過正念改善性》(Better Sex Through Mindfulness)中回顧了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她在新書中寫道,實驗室的研究表明,我們所處環境的幹擾同樣會抑制人們的性衝動。

一點點小事情(比如睡眠不足和分心)怎麼能打敗像性這樣的人類基本的東西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我們的性慾是很容易被熄滅的。人類需要性,但一個單獨的個體不需要。

這個時代的矛盾之一是:我們生活在前所未有的身體安全之中,然而現代生活引發了我們嚴重的心理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生存勝過欲望。正如Emily Nagoski說的那樣,沒有人死於性冷淡:「我們可以餓死,死於脫水,甚至死於睡眠不足。但沒有人死於無性生活。」

年初全球最大玩具零售商美國玩具反鬥城宣布倒閉,因為出生率下降公司經營一直很困難。社會的變化會激發一代人的悲觀情緒。其他作家也在研究這些數據,他們發表了一些關於未來的悲觀文章,批評者指責他們煽動恐慌。然而,人們確實有理由擔心的,畢竟不可避免的是,美國的出生率已經下降了10年。

起初,人們把出生率的下降歸咎於經濟危機,說是經濟危機讓千禧一代推遲了生育。但實際上可能有著更根本的轉變。2017年,美國的出生率連續第二年創下歷史新低。之前人們預測千禧一代將在三十幾歲組建家庭,但後來統計數據顯示他們到三十幾歲時生育率也在降低。2017年美國新生兒的數量比2007年少了50萬,儘管相比十年前處於最佳育齡的女性數量增加了。同時在過去這十年裡,美國女性平均預期子女數量也從2.1個降低到了1.76個。按照這個趨勢,長期人口和財政都會受到顯著影響。

一個更為直接的擔憂是由孤獨和異化導致的政治後果。例如,那些自稱「非自願單身」男性會製造的網絡仇恨並在現實生活中有暴力行為。孤立的年輕人容易受到各種極端主義影響。看看歐洲民粹主義的流行,那些未能實現成年目標的成年人正是其中一部分推動者。在義大利,25歲至34歲的年輕人有一半仍然跟父母住在一起。

人類的性行為是我們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原因之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賈裡德·戴蒙德曾研究過人類性行為的進化,「除了姿勢和大腦大小,性行為完成了人類和類人猿祖先分化的決定性方面的三位一體。的確,沒有人死於無性行為,但經過數百萬年的實踐證明,性行為是有適應性的:性行為很有趣,它會讓我們感到快樂。當然,充實的性生活不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但許多研究證實,性生活有助於幸福生活。性生活不僅使人快樂,還有利於健康:你身體越好,性生活就越好,反之亦然。

10月,當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又一次和一位女性交談,她告訴我,自從我們上一次交談後,她在Tinder上遇到了一個她真正喜歡的男人,整個夏天他們已經約會好幾次了。儘管她對與另一個人在生理和情感上的親密關係感到恐懼,但她同時發現自己在慢慢喜歡這種親密關係:「我從沒想過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會那麼舒服。這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

編譯組出品。譯者:劉麥麥 Jane,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年輕人性生活越來越少,得性病的卻越來越多?
    編者按+2013年,一份英國倫敦大學《全國性態度與生活習慣調查報告》指出,16至44歲的英國人平均每月性行為不到5次。而在僅僅3年前,男性每月有6.2次性行為,女性6.3次。同時在日本也有一個流行詞彙,叫「無性症候群」,用來形容當下日本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和性生活的冷淡。
  • 現在禿頭的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多呢?的
    現在禿頭的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多呢? 現在的年輕人都越來越在乎自己的形象了,從頭到腳無一不在乎,現在問題來了,現在的年輕人,掉頭髮的越來越多,甚至有些人才20歲就開始有禿頭的跡象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
  • 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得性病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禁慾系」在網絡上流行最近在網絡上流行起一個新名詞,叫「禁慾系」,即形容外表看起來清淡高冷的男性或女性,最重要的是他們個個不為女色或男色所動,看上去就像沒欲望一樣。而在僅僅3年前,男性每月有6.2次性行為,女性6.3次。在2014 年,澳大利亞全國性生活調查表明,異性戀每周平均有1.4次性行為,低於10年前的 1.8 次。①2017年3月,在期刊《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上刊發了一篇研究文章。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佛系了
    佛系年青年這個詞可以說是非常扎心的一個詞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事情呢?今天衢州人才網就來說說這個事情。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年輕人會變得佛系,從出生開始由於計劃生育的執行人們大多都只有一個小孩,每個小孩都受到家裡的寵愛,但是他們真的就過的好嗎?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喝酒
    現在夢想成真,他是一名全職司機。圖片來源:頭文字D每天載著老闆上下班,走過最堵的廣州大道中,擠過最窄的老巷,也在夜裡扛過醉醺醺的老闆。是的,這是他的夢想,開著車載著喜歡的人。為什麼喜歡?因為這個人給他開工資。圖片來源網絡他喜歡在休息日裡給自己來一瓶冰鎮青島純生。
  • 為什麼男人和女人發生關係後,態度就變得冷淡了?
    在我看來,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性」了,其次才應該是愛情。兩個人相遇,從陌生到熟悉,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慢慢靠近,也是生理上的一個熟悉的過程。對於人類來說,性也是兩性關係中一個用來溝通的橋梁,是兩人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一種關於親密關係的渴望。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出現脫髮?
    脫髮,一個讓現在的年輕人恐懼的一個詞,而且現在這個「黑勢力」的範圍也是越來越大。現代社會「脫髮」這個詞,越來越受到廣大群體的關注,讓我們不禁去想,本該出現在我們父輩身上的現象,為何頻頻出現在我們年輕人的身上。
  • 為什麼戴玉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老年人的手腕上還不時能見到翡翠手鐲,但是在年輕人或者說80、90後的身上,我們幾乎很少見到玉的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古代男子身上佩玉,其實與當時的禮儀制度有關。《周禮·玉藻》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佩,右設佩。居則設佩,朝則結佩。齊則綪結佩。而爵鞸。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佩玉有衝牙。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上班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上班呢?02之前看到過日本的一則新聞:日本一位56歲的男子,啃老30年,在父母雙亡後,被人發現餓死在家裡。「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上班呢?」任何一個社會現象出現的背後一定有其錯綜複雜的原因。其實在我們父母那一輩,很少有聽說誰誰誰不想上班,就乾脆辭職了呢?原因主要有:父母那一輩,網際網路資訊並沒有像如今那麼發達,在自己的圈子裡,大家都艱辛而努力地上班工作。
  • 為什麼現在不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心理學家:不結婚有兩大好處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年紀輕輕的就說自己不想結婚,結婚太累,自己一個人自由自在挺好,我們都知道男女之間會產生愛情,然後身體的荷爾蒙會產生在一起的欲望,和傳宗接代的信號,結婚生子是人類都要經歷的,那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願意結婚了呢?心理學家已經分析出兩大原因。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害怕結婚了?
    而現在的婚姻,更多是離不開房子車子,總之就是和錢脫不開關係。而如今現在年輕人自己本身的壓力就大,又被結婚的天價彩禮壓得更喘不過氣。索性乾脆不結婚,不去結婚,就沒有結婚的壓力。有一位朋友準備結婚時就和我們坦白過:「擺結婚酒席要十幾萬來擺,彩禮又要八萬八,搶錢都不知道上哪搶。
  • 心理學家:現在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冷漠?原因讓人感到扎心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心理療愈天使小北,如果你有任何關於情感和人性的困惑,歡迎來諮詢小北,一定為你解疑答惑,解讀情感,分析人性,幫你尋找內心的光亮。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看到有人去扶馬路上摔倒的老人,有人為過馬路的殘疾人阻擋車輛,有人去做義工,有人順手幫助環衛工人撿起飲料瓶,都會稱讚這些人真優秀,有很好的教養和人品。這樣的現象折射出了這個社會的冷漠和自私,才會讓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獲得很多的誇讚。為什麼人會越來越冷漠呢?
  • 聊天越來越冷淡,最後導致分手,是因為你忽略了這幾點
    我們今天的內容是說挽回過程中,為什麼對方回消息越來越少,越來越冷淡。
  • 工廠薪資越來越高,為什麼總招不到年輕人,是年輕人好高騖遠嗎?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普及化程度越來越高。現在很多年輕人,哪怕有著高學歷,但卻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在家長的和社會的壓力下,很多人就會無奈的選擇進入工廠工作。為什麼有些大學生有著不低的文化水平,卻也願意進入工廠呢?
  • 為什麼匡威現在越來越貴?
    一、匡威在中國打響知名度只是這兩年的事,籤下張藝興、白敬亭、歐陽娜娜等流量明星,與權志龍等合作聯名款,百年匡威儼然想強調自己是屬於年輕人的潮鞋。就 1970s 等復刻款上架秒售罄和炒鞋圈的熱度情況來看,匡威的策略顯然起了效果。
  • 塔羅佔卜:TA為什麼冷淡你?
    一段感情中,是不會突如其來的冷淡的,如果ta不搭理你,一定是你們之間出現了不可調節的矛盾,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ta為什麼冷淡你呢? 他冷淡你,是因為他覺得你沒有把心思放在他的身上,對他愛搭不理,而你總是對待別人特別熱情,他收到了心靈創傷,慢慢的也就對你失望了,越來越不想跟你溝通,所以會變得冷淡你。
  • 現在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去生孩子。或者是二胎。要知道當年可是。千方百計的。逃離乘法,卻拼命的生孩子不要說計劃生育了,就是一個價,至少都有兩三個孩子。那會的人都擠破頭想要生孩子,而現在。政府鼓勵你12臺或者是乘孩子都不願意去為什麼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明顯,跟當時的具體社會環境有關。
  • 一直聊天反應很好的女生,為什麼突然變得冷淡了?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相信兄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像我一樣遇到的問題,就是和女生聊天反應特別好,但是過段時間後,女生的反應就特別冷淡,我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女生為什麼會這樣子?是我們自身問題,還是女生有問題呢?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上班了?
    作者丨奧斯特窩頭斯基 來源丨獵聘 前段時間,《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刷屏,當大家紛紛為外賣小哥鳴不平,卻沒人意識到,這也是外賣小哥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多進城務工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再進工廠或是打工,而是自主選擇成為「外賣小哥」。
  •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怕領導了,這是為什麼?一起了解下
    現在的社會上幾乎已經看不到害怕領導的年輕人了。很多年輕人和領導之間的關係更趨於同等,因為一些工作上的問題和領導吵得面紅耳赤的事情也不少見。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巨大的反差呢?難道是因為時代變了嗎?以下我們一起來分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