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鬧市西,原料經早已備齊,食家哩逐漸接住黎,你睇人多檔口太細。 」這首《大排檔小唱》描述的正是我們熟悉的大排檔:雜亂無章地一字排開在街邊,價廉物美,食物選擇多,有時一家店可以吃到粉面、小炒、燒烤和砂鍋粥。
大排檔那份熱鬧和無拘無束,使到食客們可以自由地在街頭享受美食,幾口冰啤酒,幾碟小炒,同朋友高談闊論,和檔主閒話家常,這是其他食店所不能提供的溫情文化。
半島君在大學裡最開心的經歷,就是和好朋友去大排檔。我們穿著人字拖,坐在街邊的紅白藍膠凳,邊用熱茶洗碗,邊叫夥計寫單。
通常,一打啤酒,幾碟小炒,說說笑笑,猜拳搖色盅,一個晚上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和朋友吃頓大排檔就好。
這種市井美味,嫌棄的人覺得邋遢,喜歡的人認為它是城市特有的街頭美食和文化。李燦森(Sam Lee),則屬於後者。13年,啊Sam專門選取了香港大排檔作為背景拍攝品牌的Lookbook,詮釋了專屬香港的街頭文化。
大家在評價大排檔食物的時候,通常會用到「鑊氣十足」。之所以夠鑊氣,是因為大排檔用了石油爐炒菜,食材和鐵鍋經過高溫爆炒、反應的瞬間,使到食材和醬汁引發焦香的融合。
像一碟「鑊氣十足」的幹炒牛河,夾起來幹身,沒有多餘的油和醬油留在碟上,而且每條河粉都色味均勻(醬油太多會鹹,太少會淡),猛火走油的牛肉嫩滑,韭黃芽菜爽口。
每間大排檔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魅力,今期,半島君和你一起尋找更多特別的大排檔美食和故事。
.1.
根記大排檔
如果要在香港吃大排檔,很多人首先想到中環和廟街。半島君建議,不妨鑽進深水埗的橫街窄巷,那裡是香港最多鐵皮大排檔聚集的地方,更懷舊、傳統。幸運的話,很可能會遇到阿樂、Eason、發哥這些大牌明星。
像根記大排檔,40年代開張至今,早午市還能看到一班老街坊,在這裡吃多士飲奶茶,看報紙聽電臺。而且大部分舊客一聲「照舊」,夥計就知道怎麼下單了。
幾年前,現已八十高齡的邱伯伯就將生意交給孫子打理。年輕人也不怕辛苦,按照爺爺教導的方法手作美食,用自家設計的火水爐,即叫即煮。
根記的招牌菜是炸豬排,用的是小鐵鍋、新鮮熱油即炸,一次炸兩件,夠熱夠嫩夠香口。
和很多大排檔一樣,根記也是家庭經營,一家人樂得自在。現在水吧由八十多歲的邱婆婆負責,奶茶很好喝,先用幾種不同粗幼的茶葉溝成茶膽,再加黑白淡奶,經驗+好料,衝出的奶茶怎會不香滑?
.2.
愛文生
「洪洪聲」的鑊氣往往是大排檔的標誌。走到荔枝角道,窄道上有一列鐵皮大排檔,其中一檔叫「愛文生」的小炒最有風味。200多尺的露天廚房,有兩個爐頭,左邊頭鍋負責小炒,右邊尾鍋炒海鮮。大廚手腳要快,一炒好,10秒內就要端到客人面前,新鮮熱辣。
在愛文生吃到的,並非是很考工夫的精緻菜式、fushion菜,賣的都是家常小炒。有些人從單身吃到結婚,結完婚生了小孩,甚至搬了家都要回來吃。
黑椒牛柳燜薯仔,焦香嫩滑的牛柳粒,脆身的薯仔,喝酒一流;還有椒鹽九肚魚,肥美得很,外面的炸粉只有薄薄的一層而已
.3.
妹記大排檔
食客們愛在街頭聊天,大口喝啤酒,自由且豪氣,這份粗而不糙、豪放而地道的味道,正是大排檔的魅力所在。
而在妹記喝啤酒,更覺得豪邁了,這裡用戰鬥碗來盛酒,碗要先在雪櫃冰凍,再倒啤酒。
冬天最好叫個羊腩煲,新鮮大件又彈牙的羊腩,配上支竹、馬蹄、蓮藕,味濃鮮香,如果是兩個人吃,都不需要加菜了。
妹記的菜式總是讓食客覺得物有所值,廚師們每天會根據市場有什麼最新鮮最便宜的材料,去確定一些菜式,像豉汁蒸烏頭、三色肉鬆蒸水蛋、蒜子火腩煲、雞蛋焗魚腸.
.4.
堅記大排檔
看過香港電影的朋友,不難發現在大排檔吃著吃著,就有古惑仔掄椅子和酒瓶子打起來的場景。雖然現實中發生機率低,但也真正存在著。做了幾十年大排檔的堅叔,親眼見過幫派講數、打鬥,甚至還有人在堅記大排檔裡掉過真槍。
因為自幼跟叔伯做食肆,堅叔為人豪爽,仗義疏財,人緣廣,所以幾十年來也總算過得平安。「做人要有火氣,軟硬兼施,太強硬顯得不必要,太軟弱會被欺負。」這是堅叔為人處世的方法。
每當夜幕低垂,堅記大排檔就成為眾人的落腳點,客人觥籌交錯,周遭新舊樓宇的萬家燈火,把小小的檔口照得特別溫暖,特別有情。
大排檔給人的感覺很真實而美好。就像歐陽應霽所說,因為人與人的關係很直接。無論排隊、喧鬧,甚至吵架,都是很平民生活的一部分,有很多是生活樂趣的本身。
最近幾年,大排檔開始減少,尤其是北上廣深,剩下的也變得越來越規整,少了當年那份熱鬧的氣息,多了一種年代感橫亙於眼前的遺憾:原來,有些味道只能屬於過往。
.半島互動.
相信有不少朋友和半島君一樣
鍾情大排檔的美食和故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和我們分享分享
#你與大排檔的那些事那些情#
/半島便利店,發現城市文化的時尚和溫暖/
後臺回復
【星巴克】【涼茶】【煲仔飯】
【餘文樂】【糖水】【車仔面】
查看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