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健美、街頭健身、業餘健身等3個群體,若比較體型,基本是:
職業健美 > 街頭健身 > 業餘健身。
不過,如果比較訓練動作標準,怎麼排名呢?
這麼排:
業餘健身 > 街頭健身 > 職業健美
有點出乎意料,但不著急,本文逐個對比分析:
一、職業健美
先說職業健美選手,職業健美選手的訓練動作有3個特點:
1、會充分利用慣性,利用身體晃動借力完成動作;
2、動作喜歡練半程,即關節收縮或舒張不會到極限;
3、偏愛單關節動作。
總之,和健美教科書上描述的動作要點完全不同。
嚴格說,只有「科技健身」的職業健美選手有以上特點。
原因很簡單:職業健美選手的肌腱非常脆弱,在所有訓練動作中必須要保護肌腱,如果按健美教科書訓練,他們肌腱被撕裂受傷的概率非常高!
職業健美選手使用類固醇進行訓練,肌纖維會快速增粗,但是對肌腱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副作用。
動物實驗證實, 服用類固醇後,動物的腱細胞中出現許多空泡, 腱細胞外的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時間一長將在腱細胞中出現鈣化點,使膠原纖維發生機能障礙,失去彈性、變脆、易撕裂。因此,職業健美選手容易受傷,並非是他們使用的重量過大,而是肌腱變脆引發的短板,這在健美選手數量眾多的受傷案例中得到證實。
所以,職業健美選手的訓練動作,只能不標準。
二、街頭健身
街頭健身一般也屬於業餘健身,但這個群體很有特點。
若以身體自重為基準,街頭健身愛好者的相對力量要超過職業健美選手。
街頭健身的幾大招牌動作:
1、前/後水平(入門動作)
2、單手引體
3、人旗漫步
4、俄式挺身
這幾個動作,如果換成職業健美選手,基本不太可能練出來。
換成業餘健身愛好者,如果能解鎖一個動作,就足夠吹一輩子。
要練好以上動作,關鍵就是力量,特別是小關節、小肌肉群以及核心肌群的力量。例如腕關節以及深層小肌肉。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街頭健身愛好者,利用常規的伏地挺身、引體向上訓練效果,訓練效果會很差,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些常規動作太輕了,根本無法刺激到位,所以他們必須挑戰極限。
以難度最大的俄式挺身為例,就算是職業體操選手都需要刻苦訓練才能解鎖,該動作最難的地方是手腕,手背與前臂的夾角小於90度,腕關節處於非常難受的狀態,相關小肌群隨時有可能拉傷。
為了不受傷,街頭健身愛好者,需要花更關注訓練小肌肉群等薄弱環節。所以,街頭健身訓練,看上去不標準。實際上卻是極限動作,必須是天賦+努力才能練好。
街頭健身:根本看不上傳統的「標準動作」
三、業餘健身
本文的業餘健身愛好者,指長期有規律進行健身的群體。
這個群體的健身動作最標準,最貼近健身教科書的動作指引。
很簡單,業餘健身愛好者的訓練,首先就要模仿各類標準動作,傳授標準動作的資源非常多,大家容易模仿得到位。
不過,業餘健身愛好者的動作標準,一般僅停留在表面。
職業健美選手,雖然動作不標準,其實他們控制肌肉的能力一流,「管用的動作才是標準動作」,請大家體會這句話。從結果來看,職業健美選手用最不標準的動作,練出了最完美的體型。
反觀業餘健身愛好者,動作雖然標準,但是很多不會控制肌肉發力,練胸不成長三頭,練背不成長二頭,如此「標準動作」其實屬於初級階段。這方面還是應該向職業健美選手學習。
例如:
練習引體向上,下放時手不要完全伸直,即可以保護二頭肌,也可以使背闊肌持續受力;
練習平板臥推,上推時手不要完全伸直,即可以保護臂、肘關節,也可以使胸大肌持續受力。
以微小的動作「不標準」,換取更好的訓練效果,值得。
至於街頭健身高手,如果業餘健身愛好者期望練習核心肌群,可參考他們的訓練習慣,也可以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