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鋼鐵俠》作為漫威起死回生之作,一方面是「無奈之選」,另一方面則是精心的布局
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可以說是漫威自上90年代衰敗之後的一次「破釜沉舟」的逆襲之作,不僅挽救了即將瀕臨破產的漫威影業,更是打開了一扇通過康莊大道的大門。由《鋼鐵俠》而開啟的「漫威電影宇宙」一步步的將這個沒落的大佬重新推回到了神壇之上。
要知道,在漫威的漫畫原著中,可是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物角色,「鋼鐵俠」無疑並不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氣IP,在漫畫中不溫不火的表現,以及許多人物性格設定上的缺陷,使得他不怎麼受粉絲們的待見。
那麼在如此至關重要的一次選擇中,漫威為何偏偏反其道而行呢?
一、版權上的限制
上世紀90年代,漫威因為一些轉型上的失誤導致了自身運營困難,一度落魄到了以出賣角色版權為生的地步,如今我們熟悉的很多角色在當時,都是被出讓的對象之一,最為典型的就有:神奇四俠和X戰警(福克斯);浩克和女浩克(環球影業);蜘蛛俠和毒液(索尼影業)……
2000年的時候,漫威的境況並沒有好轉,相反一路走直下,為了求得生存,亦或者是「垂死掙扎」,漫威不得不出售更多的角色版權,距相關資料不難發現,當年一年當中,共有15個超級英雄的角色被轉讓,其中就包括了現在人氣較高的「美國隊長」、「蟻人」、「黑豹」、以及「黑寡婦」。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當漫威自2006年開始,一直到2008年《鋼鐵俠1》上映,可供漫威選擇的英雄角色並不多,「蜘蛛俠」「美國隊長」等一些漫畫原著中的人氣IP也並非不是漫威有意的放棄,而是悲催處境下的一種「無奈」。
版權的明文限制,讓漫威只能從手中並不太多的牌中,選一個還算的上容易發揮的人物角色,也就是在原著中爭議較大的「鋼鐵俠」,在一定人物設定重塑和美化之後,重現在我們的眼前,以此來完全「漫改影」的最後一試。
二、前車之鑑
當然,2008年時的漫威,也並非只有「鋼鐵俠」一個角色,若是從角色人物的人氣和經濟價值來考慮,「鋼鐵俠」並不能算作是最優的選擇。之所有選擇「鋼鐵俠」,實際上還有其他的考慮,比如:成本製作。
之所以漫威出售人物角色版權,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經濟的蕭條和資金的短缺,讓漫威這條大船無以為繼。雖然《鋼鐵俠》的啟動算是賭上了漫威全部的身家,但顯然也仍是非常的吃緊,從《鋼鐵俠》的製作上來看,雖然花費不菲,製作精良,不過,在很多的細節上也能看出一定資金短缺的端倪。
(備註:大場面的特效製作非常的有限,更多的圍繞人物的敘述和塑造,相比於之後《復聯》系列的大場面顯然不在一個水平上)
當然,這也離不開在此之前,2004《懲罰者》;2003《綠巨人浩克》等經典人氣角色題材電影的相繼撲街所給漫威帶來的負面影響。相比於當時如日中天的DC,漫威對於傳統玄幻類的英雄人物塑造並不是很在行,「懲罰者」和「浩克」的「漫改影」失利無疑是給漫威敲響了一記警鐘。
2005年的《魔力女戰士》則又打消了漫威開啟《黑寡婦》的預想,雖然兩者不盡相同,但在主角人物的塑造風格上還是有一定相似的,以當時漫威的處境來看,是經不起這樣的風險。而2007年的《神奇四俠2:銀影俠》更是加重了漫威對於人物角色最後決心。
同質化的變異、超人類英雄早已屢見不鮮,缺乏新意,難以創新,若無法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突破口,僅僅的生搬硬套,恐怕無法讓漫威從窘境中脫困而出。戰略性的暫時放棄一些玄幻類的人物角色,選擇一個更具有新意,且不落俗套的人物原型就勢在必行了。很顯然,在漫威為數不多的選擇中,「鋼鐵俠」凡人加科技的設定就脫穎而出了。
三、時代背景的嵌入
不僅如此,「鋼鐵俠」人物的確立,實際上還借鑑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暈輪的風向標。2008年正值伊拉克戰爭末期,無論是美國內外,對於這場戰爭都是爭論不斷,也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對於戰爭的關注度,以及對於和平的嚮往,是整個世界的基調。在所有的漫威角色中,匹配度最高的當屬「美國隊長」和「鋼鐵俠」了,但「美國隊長」的故事線路主要偏向於二戰末期,有一定的時代代溝,很顯然沒有「鋼鐵俠」更加吻合貼近。
而在此期間同題材類型影片 2001年的《珍珠港》,以及2002年《黑鷹墜落》大獲成功也給漫威提供了相當充足的信心和底氣。託尼斯塔克的軍火商身份向和平守衛者的新轉變過程,也側面了反映了許多美國民眾的醒悟過程。
馬克戰甲的研發以及人工智慧等黑科技的渲染和展示,也昭示了21實際是科學飛速發展的跳躍時期,與其在戰爭紛亂中苟存,不如順應時代的需要,大力發展科技,造福人類。這是隱藏是「鋼鐵俠」超級英雄類影片背後的一種價值觀炫耀。
毫無疑問,這種主題和價值的賦予,讓《鋼鐵俠》在傳統的超級英雄類題材影片中獨樹一幟,將簡單「個人英雄主義」倡導,提升到了價值觀體現的更高層次。
四、蹭熱度保票房
眾多考量之下,對於漫威自身也是有著很大裨益的,同時期的科幻機甲類影片(2007《變形金剛》)大獲成功,也為漫威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經驗,以及良好的影視市場氛圍。在全篇不足120分鐘的片長中,僅僅提供了40分鐘左右的機甲特效製作,就完美的蹭到了還未熄滅的機甲熱潮。
對於漫威來說,這無疑是救火之水,解了燃眉之急。不僅如此,《變形金剛》的手辦以及玩具營銷也給漫威帶來了靈感,巨大經濟效應的驅使,也讓漫威在影片之外,看到了自己的新救贖之路。結果證實,鋼鐵俠的手辦和玩偶也給漫威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益。
五、長遠的布局
當然最為重要的,還是出於對於「漫威電影宇宙」打造的整體布局了。作為一個貫穿十二年之久,涉及多達幾十個人物角色的大型系列影劇,起初的開篇尤為重要,如何將一個現代的世界認知自然的引向到一個充滿玄幻色彩的虛擬世界,無疑是最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借鑑DC的《閃電俠》等相關美劇來看,由正常的人物設定,在一定的科學基礎上逐漸延伸,再不斷發散,直至更高的科學空白領域,似乎是一種常用手法。在漫威的眾多角色中,擁有常人設定的角色,並不多,可供選擇的範圍內,除去寡姐和鷹眼之外,似乎鋼鐵俠託尼最為合適。
本身的科學相關性極大,然後發展空間最高,單單自身能力的不斷成長,就能很快的衍生到魔法、玄幻等更多的層次,再加上特殊的「鈔能力」,也讓託尼成為了一個最為合適的「紐帶」,可以順理成章串聯起所有的人物角色,以此構建「電影宇宙」。
而且2007年索尼的《蜘蛛俠3》大獲成功,漫威也沒有必要,再翻新同類型的強化變異角色,一方面為了避免衝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以後收回版權做鋪墊。除此之外,同年上映的《無敵浩克》也是漫威的潛在底牌。
當然,無論漫威當時有著怎樣的詳細考量,但不可排除的是,其中也包含了很大的「運氣」成分,以我們未來的眼光來回顧,顯然很容易,但以當時漫威的眼光來說,這個抉擇是無比困難和糾結的,這畢竟關係到了的漫威的「生死存亡」。
不過結局是令人滿意的,《鋼鐵俠》大獲成功,更是一舉超越了曾經《蜘蛛俠》的高度,也讓漫威起死回生,在次年的2009年,以600億美元的高價被迪士尼收購,從此「平步青雲」、「高歌猛進」重新登上巔峰。
文:雨打屁屁癢
圖:源自於網絡(侵權請聯刪)
均屬原創、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