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十九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11月15日電 題:「漢語橋」全球總冠軍戴廬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中新網記者 鍾旖
僅三年時間,22歲的比利時青年戴廬可已來往中國8次。他既愛中國的山水田園,也熱衷尋訪各地美食,甚至還在微博、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開通帳號「廬可思議」,寫腳本、拍視頻,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吸引數萬粉絲,點讚他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戴廬可出生於比利時一個文化世家,家人多是語言老師,外公退休後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中文,彼時8歲的他懵懵懂懂中「第一次感受到中國」。18歲上大學後,戴廬可萌生出「想去世界各地看一看、走一走」的想法,開始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正式學習中文。自此,戴廬可基本上每天都泡在中國歷史、文化、經濟等知識中,看、說、聽、寫,不到4年時間,他已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
圖為戴廬可在重慶師範大學主持聯歡會。 受訪者供圖
2019年9月,戴廬可以比利時魯汶大學研一學生的身份,交換到重慶師範大學進修漢語和哲學。在重慶學習一學期後,戴廬可返回家鄉,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目前未能返回課堂,選擇在異國上網課繼續學習。
儘管隔著千山萬水,戴廬可的中國之緣卻並未中斷。今年,第十九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首次通過線上方式舉行。戴廬可從108個國家117個賽區的135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經過全球入圍賽、洲際突圍賽、全球半決賽及總決賽「我的中國故事」「同呼吸共命運」「巔峰對決」三輪角逐後,奪得本屆「漢語橋」比賽總冠軍,並獲得「漢語大使」「漢語之星」稱號。
談及拿到全球總冠軍的感受,戴廬可用「巴適」(寓意舒服)來形容自己的心情。開心之餘,他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中文在廣度上雖已達到交談標準,在深度上的拓展仍需付出更多努力,「不能再簡單地追求語法和詞彙的進步,而是要在中國語言文化背景、文言文等方面做更深入的了解。」
戴廬可愛旅遊,至今已去過全球25個國家。他說,在中國學習、生活的三年時間裡,他去過中國多個城市。如今,其業餘愛好也與中國青年並無二致,「追一追熱門綜藝」「刷抖音、玩微博、聊微信」「偶爾與朋友來一局《英雄聯盟》」。
2020年3月起,戴廬可開始在中國視頻彈幕網站嗶哩嗶哩發布視頻,分享生活日常和趣事,點擊觀看量已近百萬次。從構思腳本到執行拍攝到製作完成,往往需要一兩天甚至更長時間,戴廬可卻樂此不疲。他坦言:「希望通過視頻鼓勵更多人找機會去看世界。多走走不僅能認識不同國家文化,自我也能不斷成長,思考自己想過怎樣的人生。」
圖為戴廬可在重慶師範大學學習時參加交流活動。受訪者供圖
「我對未來的期待,都與中國有關。」戴廬可說,他夢想著能在中國開檔欄目做主持,搭建中外交流橋梁,也希望能進修博士,學成後在中國教書育人。
「當然,我眼下的首個願望是比利時『封城』解禁後,第九次去中國。」通過微信,戴廬可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