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冬季的主要目標魚,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式方法,在野外釣獲板鯽的機率要遠遠大於其他三季。眾所周知,冬季鯽魚多會抱團聚集在深水區,但理論知識僅僅是大家的共識,在實際作釣時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也會直接影響最終的釣獲,那就是溫度變化對應的作釣水深。本篇,結合實際作釣體驗,咱們來聊聊冬季零度至六度的溫差下,該如何選擇作釣水深。
真實案例告訴你如何根據溫度選擇水深
我所在的地區為蘇北小城,自入冬以來溫度持續下降,現階段的溫度維持在零度至六度的範圍。看過我視頻的小夥伴應該知道,到了冬季我的主要釣法是小磯竿岸筏釣與傳統釣,釣場也多是本地張集大河、玉帶河,那麼它們之間又會有怎樣的不同作釣體驗呢?
案例1:張集大河作釣體驗
張集大河是本地城郊的野河,我所作釣的河段位置較為偏僻,河面跨度三十多米,兩岸均是大片的農田,岸邊有大量的蒲草非常適合岸筏釣。這條河對於我來說是相當的熟悉,冬季的窗口期是九點至下午三點,其餘時間則多數沒口,而這個時段也正是一天中溫度從升溫到恆溫再到降溫的過程。
晴天作釣時,我會首選對岸的蒲草區,將串鉤紅蟲拋投到距離蒲草大概半米的位置,再每隔一段時間回收幾圈漁輪逐漸的找魚,而中魚位置也多是距離岸邊四、五米的樣子,水深則是半米至一米的過渡。我的總結是太陽出來以後,靠近岸邊的淺水區升溫較快,鯽魚的活性也會隨之提高。為了驗證這一說法,我有多次橫拋至河中心的深水區,魚口確實不如岸邊起始位置來得好。
以上是冬季晴天正常的作釣模式,在冬季常見的霧霾天氣或有風的陰天下,結果卻是恰恰相反,中魚位置則多在中央深水區(二米左右)。我的總結是,沒有光照的天氣低溫比較均衡,此時的鯽魚才會躲在深水區保存體力很少遊動。
那麼是不是按照以上內容就可以釣到鯽魚了呢?其實未必,還要結合實際的釣場環境來運用,前文有述,張集大河的兩岸是農田區,很少有人為因素的幹擾,那麼在此拋竿完全可以以對岸為標點來找魚作釣,而換到了玉帶河就完全行不通了。
案例2:玉帶河作釣體驗
玉帶河是我們本地城郊的景觀河,河岸地形複雜,匯水灣區域水面較大,而河道則是有寬有窄,我所作釣的河段缺點是東岸是主幹道,車輛來來往往比較嘈雜,西岸則是村莊人流較大,如果按照前文作釣的模式則多是空軍收場。
在此岸筏釣最好的選擇是找水面較大的匯水灣,作釣時也唯有拋到深水區,但總體效果不如在較窄的河道使用傳統釣。冬季作釣,大水面很難找到魚群,所以玉帶河也是我們本地為數不多的傳統釣聖地。
在此作釣的老年釣友會採用二種作釣方式,一是在靠近岸邊蘆葦、蒲草的淺水區打窩作釣,另一種則是甩大鞭,關於這種釣法的釣具線組搭配以及運用技巧我已製作相關視頻,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參考,這裡僅做簡單介紹。甩大鞭,是利用長竿短線的優勢將鉤餌拋到深水區,通過提拉逗拽的方式進行逗魚,它不需要打窩,只要圍著河道走釣即可。
甩大鞭與打窩作釣應根據溫度的變化來靈活運用,比如早晨六、七點種溫度在零下左右時,可以直接採用甩大鞭的方式進行找魚。其原因是,在這種溫度下鯽魚雖然會開口卻很少遊動,唯有將鉤餌扔到它的嘴邊才能吸引其索餌。那麼此階段應主釣深水,水深在二米的位置即能釣獲板鯽,而太陽出來以後,隨著溫度升高再去釣蘆葦或蒲草前的窩子,水深在一米左右時則會有很大的釣獲機率。
需要注意的是玉帶河常年走水,常規情況下,走水的釣場水溫要略高於靜水,相應的鯽魚的活性也要略高於其他水域,所以在實際作釣時還需要結合釣場的環境、溫度變化來調整作釣水深。
寫到最後
以上是我近期冬釣鯽魚的作釣總結,個人認為,冬釣鯽魚不能只針對深水,一些相對較淺的水域在冬日光照條件充足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釣點,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包括草區、橋墩等障礙區是鯽魚喜愛藏身的地方,也可以輪番的施釣,總之,多嘗試才會有更好的作釣體驗。
本文原創:樂園之失,如果您對本文感興趣,歡迎關注、留言互動,感謝閱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