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聞網三農頻道訊 10月8日,《大同黃花塑造品牌研究報告》出版並獲山西省版權局著作權保護證書。該報告由晉商品牌課題組和山西省品牌協會歷經3個月6次修改完成。本頻道9月上旬曾以《金針精神黃花魂 明光璀璨志史新》為題,率先刊發報告全文,引起廣泛關注。
該報告既闡述了大同黃花「興盛期」的結論又論證了「興盛期」動力的緣由;既有比較優勢的分析又有現存短板的解剖;更有可貴的對策建議。
該報告是我國8個種植黃花的省份出版的第一部黃花品牌藍皮書,它對「中國素食三珍」中的黃花塑造品牌具有獨特的指導作用。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留下囑託:「把大同黃花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為了把總書記的囑託落到實處,晉商品牌課題組和山西省品牌協會於6月初赴大同市雲州區調研,探討研究大同黃花塑造品牌的比較優勢與市場潛力。
大同黃花塑造品牌的歷史優勢:大同黃花(金針、忘憂草)原來是一種野生植物,源於1600多年的北魏時代,而不是部分媒體之前報導的源於600多年前的明清時代。明代大同有一條貿易街就叫「金針街」,清代改稱「黃花街」。大同因此又被譽為「黃花之鄉」。
該報告疏理出了大同黃花的文化歷史優勢價值:有白居易的「杜康能解愁,萱草能忘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萱草本作諼,諼,忘也」,李九華《延壽考》中「嫩苗為草,食之動風,令人昏然而醉」,以及周華健的《忘憂草》,成龍的代言等等。
大同黃花產業乘著時代的東風,目前「進入歷史發展的興盛期」。種植面積以雲州區為例,1975年1萬多畝;2010年3萬畝;2020年17萬畝,比1975年增長17倍,比2010年增長了5倍多。大同全市種植26萬畝。
該報告總結研究出了大同黃花的「六種比較優勢」,並從中解開一個謎團。雲州區的一位種植大戶說,每年他要冷貯全國好幾個省的黃花,但只有大同黃花能保證不變味不變色,他不知是什麼原因?為此,調研人員作了走訪和分析。該報告指出:「雲州區處於火山群區域,火山噴發後造就的富鋅富硒土壤,使黃花生長時富含鋅、硒、卵磷脂、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加之收割時,日照長,溫差大,自然晾曬,從而,保證了大同黃花金黃味美的特色。」
該報告對大同黃花的市場潛力做出了分析研究。全國有8個省種植黃花:山西、陝西、湖南、江蘇、河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據統計,2018年,世界黃花產量98%在中國,黃花鮮菜產量約58萬噸,預測5年後可達到80萬噸。而與黃花並稱「中國素食三珍」中的其它「兩珍」——香菇、木耳,產量分別為961萬噸、691萬噸,黃花年產量約為它們的1/16、1/10。黃花市場潛力巨大,發展空間廣闊,關鍵是如何塑造品牌,賣出溢價。大同黃花如果能擴大影響並塑造成全國知名品牌,產值和銷售收入完全可能再增長30%,並帶動全國黃花提前幾年達到年產80萬噸以上。
該報告提出了大同黃花塑造品牌的幾種新思路,如培育幾個龍頭品牌、精準確定心智定位。還提出,充分發揮品牌心智資源牽引力的功能。為什麼心智資源具有牽引力的功能呢?該報告講:「組織最有價值的資源固然不再是土地與資本資源,甚至也不是人力資源、知識資源,這些資源沒有消失,但決定性的地位都要讓位於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資源。沒有心智資源的牽引,其它資源都是成本。」
那麼,大同黃花如何才能做成全國知名品牌呢?該報告指出了其存在的「三塊短板」。報告指出:目前,80%的大同黃花被裝在麻袋裡直接賣乾菜,如果賣品牌,可提高30%的溢價收入。大同黃花年銷售約8億元,賣品牌後年銷售可增加2.4億元。雲州區周士莊鎮種植了5000畝黃花,每斤幹黃花平均賣約20元(7斤溼菜出1斤乾菜),但銷給加工廠和品牌商後再賣,每斤售價分別達到 35元和96元,比賣乾菜增加收入1-3倍。雲州區委書記王鳳瑞說,雲州黃花再也不能賣麻袋了。
該報告對大同黃花塑造品牌提出六條建議:一是制定《山西省關於扶持大同黃花塑造品牌的實施方案》。把大同黃花品牌塑造工作列入與山西小米、山西藥茶一樣的序列中扶持。二是制定《大同黃花塑造品牌創意策劃方案》。該創意要深度挖掘、高端立意、凝鍊聚焦、環環緊扣、層層塑造,讓大同黃花品牌的靈魂怦怦跳動,使大同黃花品牌心智定位形成人們的牢牢記憶。同時塑造大同黃花品牌栩栩如生的主形象和編制大同黃花品牌娓娓動聽的主故事。三是精準確定大同黃花品牌的心智定位。四是創意大同黃花品牌的文化附加值。五是把大同黃花塑造成「五有五又有」的品牌:「既有營養豐富品質又有文化內涵品味;既有準確心智定位又有文化?等附加值;既有栩栩如生形象又有娓娓動聽故事;既有敬仰的尊重度又有廣泛的信譽度;既有美好物質享受又有快樂精神追求」等。
該報告還對大同黃花塑造品牌的「六大比較優勢」和「六種舉措」作了詳盡的論述。 (任冬梅)
(責編:陰小斌、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