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一場意外留下的發明

2020-12-06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仲夏以來,各地頻繁降雨。雨水緩解了盛夏的炎熱,但也給出行帶來麻煩,防雨避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雨衣已變得時尚又兼具功能性,並且還可以解放雙手用於其他勞作。天氣變化無常,一次意外留下的發明——雨衣仍將繼續為人們遮風擋雨。

1.蓑草結衣以御雨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使用雨衣。原始雨衣為草製品,是用竹片、竹箬和茅草編制而成的,名「蓑」,又稱「蓑衣」。《詞源》中關於「雨衣」條釋云:「降雨時所著衣,初以蓑草製成。後亦有以絹及油布等製成者」。按《事始》曰:「凡雨具,周已有。」《詩經·小雅》:「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即「荷」,意為戴著,意思是說一位牧羊人披著蓑衣,戴著鬥笠。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

蓑衣與傘蓋一類雨具相比,具備擋風遮雨、保暖及使用靈活的功能,解放出來的雙手還可以勞動。很多人不僅在雨天或者雪天穿著蓑衣,而且在田間地頭休息時也用其作鋪墊,既溫軟舒適,又防潮防溼。歷代典籍中有很多記載,如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齊語》中提到:「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音「bóshì」),沾體塗足,暴其髮膚,盡其四肢之敏,以從事于田野。」講的是齊國農民雨天身穿防雨的蓑衣幹農活。

以後歷朝歷代的詩詞中,蓑衣更是頻繁出現。如唐代詩人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在漫天大雪中,一個穿戴蓑笠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北齊劉晝在《新論》一書中曾將蓑衣和裘服進行對比,他認為:「今處繡戶洞房,則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則裘不如蓑。」明清時,雨季出行人們大多帶著蓑衣,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記載了當時一條流行諺語:「上風皇,下風隘,無蓑衣,莫出外。」現在雖然很少能看到有人身披蓑衣防雨,但在農村仍可見作為飾物掛在牆上留作紀念的蓑衣。

編制蓑衣的材料多種多樣。比如上文提到「綠蓑衣」,是由茅草或棕皮製成的;又如唐許渾《村舍》詩:「自剪青莎織雨衣,南峰煙火是柴扉。」莎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性能強,有不錯的防雨效果。棕絲是棕櫚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過加工整理也可以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也有稱「棕蓑衣」的,如《明會典·計贓時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貫。」蒲葵也是製作蓑衣的上好材料,其葉似棕櫚,掌狀分裂,呈扇面形,人們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製作的。用蒲葵製成的蓑衣又稱「葵衣」,清代文學家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記載:「按粵俗,以葵衣御雨。」除此之外,還有用藺草、白玉草編製成的蓑衣。明清時期貴族男女的雨衣,則用一種柔軟而不滲水的高級玉草編織而成,取名為「玉針蓑」。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在露天披著白玉草編的「玉針蓑」,戴著由藤皮細條編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眾人讚嘆並紛紛效仿。

2.油衣漸入百姓家

在古代,除了用蓑衣防雨外,還普遍使用「油衣」,即用桐油塗在麻布、絹或絲綢上做成的。考古學者認為,油衣最早大約出現在春秋時期,這是雨衣發展中一個重大的突破。《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記載,「陳成子衣制杖戈」,杜預注「制,雨衣」。清代文學訓詁學家段玉裁認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而是「若今之油布衣」。

當時,專供達官貴人使用的油衣多是用絲綢或絹製成,材料高級,造價昂貴。《隋書》上有隋煬帝觀獵遇雨的記載:「嘗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唐語林》中則提到這樣一個典故:永徽中,谷那律嘗從獵,途中遇雨,高宗問:「油衣若為得不漏?」對曰:「能以瓦為之,不漏也。」意不為畋獵,高宗深賞焉,賜帛二百匹。講的是時任諫議大夫的谷那律隨同唐高宗一同遊獵,途中遭遇暴雨,高宗發愁道:「有什麼方法能讓油衣一點兒水都不漏嗎?」谷那律說道:「陛下您用瓦做油衣就不漏了。」唐高宗聽出谷那律勸他少遊獵的諫言,賞賜谷那律百匹絹帛。

相對於蓑衣,油衣非常軟且薄,如果儲藏方法不當就會粘在一起。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以竿掛油衣,勿闢藏。」當時人們要用黃泥和水成餅狀,將油衣裡外塗抹均勻,在陰涼地方晾一宿,再用水把黃泥洗掉,才不會粘。

唐宋以後,油衣逐漸在民間普及,不過普通百姓所用的一般是由麻布製成。宋朝孫光憲《北夢瑣言》中有一則「孔拯避雨」的故事,講的是唐玄宗時期有個名叫孔拯的大臣,回家途中遇雨,只好躲在別人的屋簷下避雨。孔拯欲跟房主借油衣,主人說:「某寒不出,熱不出,風不出,雨不出,未嘗置油衣,然已令鋪上取去,可以供借也。」可見,當時油衣已經逐漸成為許多家庭和商鋪的必備用具了。到了明清時,油衣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在北京有「竇氏油衣」。因為竇氏油衣好賣,街頭巷尾出現了盜版,不少商家都打出竇氏油衣的招牌。

除蓑衣、油衣外,我國古代還有用其他材料製成的雨衣。據劉若愚敘寫明代宮廷事跡的《酌中志》記載,宮廷的大臣們有的穿絹綢和蠶繭紙做的雨衣,有時也穿紅雨衣,「有鬥缽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清代官吏所穿的雨衣則往往用「油綢、羽紗、羽緞為之」,羽紗、羽緞都是組織細密、外表堅挺滑爽的毛紡織物,當時從荷蘭、日本等國傳入,被視為珍品,後來我國也有織造。其中羽緞略厚,也可兼作冬衣。清王士禎《皇華紀聞》中說:「西洋有羽緞、羽紗,以鳥羽織成,每一匹價至六七十金,著雨不溼。荷蘭上貢止一二匹。」

3.橡膠雨衣源於英國

現代意義上的雨衣的誕生,起源於一次橡膠生產的意外。

古羅馬時期,勞動人民佩戴一種名為佩奴拉的帶帽鬥篷來防寒擋雨,類似於今天的套頭式簡易雨披。佩奴拉是用厚底毛織物或動物皮革做成的,在中間留有一個開口,方便頭部伸出,它通常是無袖的,也有的從左側開口。直到今天,歐洲人在徒步旅行或在山嶺地帶也常常穿著類似的外套。而16世紀的蘇格蘭海員將潤滑油、魚油塗抹在帆布上,讓船前進得更快。海員們還常常把用舊的帆布剪下,做成外套、披風,便於自己在甲板上工作時不被風浪打溼。

橡膠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cauuchu,意為「流淚的樹」。傳說很早之前,印第安人就會將橡膠塗抹到鬥篷上防雨。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1823年的一天,蘇格蘭有個叫麥金杜斯的橡膠工人在工作時不小心將一些橡膠液滴到了衣服上,他急忙用手去塗抹,結果橡膠汁越擦越向旁邊延展,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大,而且粘得非常牢固,根本不可能清理乾淨。下班時,天降大雨,麥金杜斯因為沒有帶傘不得不冒雨跑回家。傾盆大雨將他淋成落湯雞,到家換衣服時,突然發現沾有橡膠汁的地方竟然沒有被雨水淋透。於是,他第二天便把自己的衣服全部塗上橡膠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橡膠雨衣。

後來,麥金杜斯繼續試驗製造理想中的防水雨衣,他發現在衣服上塗抹橡膠液很難弄均勻。經過一番研究,他選擇用兩層布像做三明治那樣,先在一塊布上澆一層橡膠液,再把另一塊布覆蓋上去,這樣布表面看不到橡膠,更為牢固耐用。他用這種夾橡膠的雙層布料做成雨衣,發現效果很好,便申請了專利。

橡膠雨衣的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英國冶金學家帕克斯的注意。帕克斯發現塗了橡膠液的衣服雖然不透水,但又硬又脆,穿在身上既不美觀也不舒服。到1884年,他發明了用二硫化碳做溶劑溶解橡膠,製取防水用品的技術,並申請了專利權,從此以後橡膠雨衣很快風靡全球。不過,人們並沒有忘記麥金杜斯的功勞,「用防水布料製成的雨衣」這個詞,在英語裡就被叫做「麥金杜斯」(mackintosh)。

4.雨衣的新用途

一戰時期塹壕戰盛行,英國士兵經常冒雨在壕溝中作戰,如果穿普通雨衣勢必會影響部隊的行軍作戰,可不穿又易使士兵著涼生病,影響部隊戰鬥力。此時,英國政府給士兵配備了一種新式服裝用來防風防雨,這種制服面料採用的是華達呢。其纖維織得非常密,有很好的防水性,透氣性也比油布好,沒有蠟油或橡膠的異味,也不像橡膠雨衣那樣僵硬,更關鍵的是價格便宜,在物資緊缺的戰爭時期,這樣的設計自然比貴重的羊毛防水衣更受青睞。戰爭結束後,政府將這種風雨衣作為軍用物資出售給民眾,這一軍隊風格的外套從此平民化,迅速成為當時的潮流服裝。

但風雨衣真正的流行應當歸功於電影作品,在電影明星經典造型的加持下,風雨衣繼續走俏,成為永不過時的經典。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中男女主角身著風雨衣的造型,塑造了人們心中難忘的回憶;還有《魂斷藍橋》《蒂凡尼的早餐》等電影中,主人公都有身穿風雨衣在雨中漫步的片段,更讓風雨衣成為時尚。

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避雨場所和防雨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寬鬆肥大的雨衣似乎已變成雨季裡的雞肋,人們更願意舉著輕便亮麗的雨傘出行。進入21世紀後,大街上騎自行車或電動車的人逐漸增多,解放雙手的雨衣再度流行起來。在日本,單手撐傘騎行是違法行為,於是設計師改良了雨衣的顏色、材質和款式,使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雨衣也成了街上一道美麗的風景。後來,還有日本設計師結合雨傘和雨衣的特性做成「二合一雨具」,二者可自由切換功能,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美國一家公司還曾經在法國紡織品展覽會上展出過一種遇水可發光的塑料雨衣,以尼龍為基體材料,外表面塗有聚氯乙烯塗層,在背面和袖子上裝有雨水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通過內置電子裝置和雨衣前面的電導發光板連接,當雨水珠碰到其中的一個傳感器時,雨衣前面相應的燈就會閃亮,使人們在雨中漫步更具有情調。哥本哈根一家設計研究院的研究員設計的雨衣,不僅能夠遮風擋雨,而且雨衣上還設置了一連串的小管,用來收集雨水並將其直接過濾淨化為飲用水,穿著者可以直接通過胸前的引水管飲用,適合那些長途跋涉中遇雨缺乏飲用水的背包客。

延伸閱讀

軍用雨衣的進化

與普通民用雨衣不同,軍用雨衣不僅可以遮風擋雨,而且在地上支起樹枝就能變成小帳篷,鋪在地上還能當防潮墊使用。急行軍時,士兵將雨衣展開包住體力透支的戰友,還可以讓其他戰友拉著雨衣長袖幫助行進。

後來,軍用雨衣經過完善,07式雨衣採用牛津塗層布,風衣式設計美觀大方、穿著輕便、隱蔽性強。2018年7月20日的《解放軍報》刊登了《追蹤一件雨衣的「實戰細節」》,講述了新式雨衣不僅防潮性能明顯提升,而且輕便舒適。雨衣設置有多個透氣口,能讓雨衣內部產生循環式的空氣流,提高散熱效率。新款雨衣不僅防潮,還能防烤,它的內外兩層都加入抗燃燒材料,具有防火功能。

軍用雨衣最重要的功能是便於作戰。新式雨衣採用分體式的設計,上衣與褲子分開更方便做動作,而且加入了自由伸縮功能,士兵可以根據自己的身材調整到合適尺寸,這樣和身體的貼合度將會更好,避免了以往雨衣的臃腫或者緊縛給戰術動作帶來掣肘。

古為今用

歷經千年的蓑衣

蓑衣,在我國古代使用非常普遍,過去它是農家的必備物品,如今,仍有少數老人掌握著傳統蓑衣的編織技藝,使得這一傳統保留至今。

編織蓑衣所用的茅草大都長在蘆葦蕩邊,以夏季收割的最好。手工匠人將茅草從根部割斷,回來後先曬乾,然後使勁往地上摔打,直至茅草杆變柔軟。編蓑衣前,還需用清水把茅草淋溼擱置後再用,防止茅草在編織過程中被擰斷。

編蓑衣猶如織毛衣,先編領子,再向下編織,編領子一般要達到五六十釐米長。編完後,把領子內側朝上平鋪在地面上,兩頭分別固定,然後繼續用小茅草在距領口幾釐米處編扣,以便使兩邊加寬。手工編出的蓑衣,扣子覆在蓑衣內側,扣扣相連成菱形塊,看上去很像漁網,這樣下雨時水珠就會沿著茅草杆流下來,不會貼身。對於熟練的匠人來說,半天就能編完一件蓑衣。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母冰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狗狗穿雨衣散步,下秒卻衝進水坑玩耍,還直接發明了雨衣的新用途
    沒想到同一件雨衣能有兩種用途……有位飼主這天趁著雨過天晴,便帶著家裡的狗狗出門散步跑跑,他在出門前特地幫狗狗穿上了雨衣,想說這樣比較不會弄溼身體,怎料到了散步的地點後,他才剛放手讓狗狗自由奔跑,下一秒狗狗就直接跳進水坑裡面玩耍,弄得全身溼答答,而雨衣也瞬間變成泳衣了。
  • 大學教授發明應急坐便器 穿雨衣坐路邊解決內急
    大學教授發明應急坐便器 穿雨衣坐路邊解決內急 2014-06-12 16:17:43來源:重慶晚報作者:責任編輯:劉彥領   昨日,記者得到一個好消息,重慶大學的一位教授發明了「可攜式摺疊應急坐便器」,並在近日的重慶車展亮相過。該產品可以解除自駕遊、長時間堵車等造成的無廁所方便的煩惱。  這項發明花了一年多  「我們因為經常要到野外考察,類似的情況經常遇到。」
  • 成都最大垃圾填埋場穿上「1500畝的雨衣」
    長安垃圾填埋場先在山坡上鋪一層防滲膜,再加一層防風網,整個山坡周圍再來一圈截洪溝,防滲膜上設置排水溝,還要做水平盲溝、豎向水井;下雨的時候,現場值守人員有幾十上百人……這山坡到底有什麼寶貝,「呵護」這般周全?答案是垃圾填埋場。
  • 意外的發明:在非常意外的情況下,所發明出來的8種不同食物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無心插柳柳成蔭」,生活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我們現在喜歡吃的一些食物,蛋殼冰淇淋、巧克力曲奇餅、或者是三明治,這些熱門受歡迎的食物,其實都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發明出來的,結果經過了不斷的延續,在如今已經成為了永恆的經典,這些發明的故事還是很有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 彭小苒穿著「雨衣雨靴」就出門了,意外亮眼又時尚,關鍵還顯瘦
    她穿著黃色的半透明薄大衣,看起來像是悠閒的防曬霜,設計不僅奪人眼球,也有休閒的氣氛,大衣的設計和雨衣也很相似,裡面衣服的顏色也很透明。腳踩了一雙有黑色光澤的靴子,感覺和雨鞋一樣,但是,意外地開朗時尚,令人瞠目結舌,過了一段時間,雨衣遮住了她的下衣,給她一雙白嫩的美腿,真羨慕。
  • 魔法Rimmel口紅雨衣!
    口紅雨衣,喝水,吃飯,打KISS,遊泳防掉色,持久度達8小時!首先我們塗抹普通潤唇膏,再用手沾取口紅雨衣直接塗抹在嘴唇上,左邊為沒有塗抹口紅雨衣的,右半邊則是塗抹過的。從上嘴上看,擦完之後顏色基本沒有變化。
  • 不管晴天雨天,這些時髦雨衣每天都想穿!
    2015年Vestments推出了一款黑色雨衣,背面印上品牌的logo,一經問世就成為了時髦人的心頭好。
  • 譚松韻引領新潮流,穿拼色雨衣走機場低調簡約,卻意外顯得很高級
    雨衣是一種具有實用性的服裝,通常只有雨季才會見到雨衣,很少有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穿雨衣出街,而譚松韻卻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譚松韻將雨衣穿出了新鮮感,絲毫沒有雨衣的感覺,拼色的雨衣展現出了時尚氣息,潮流感太強了,原來雨衣也可以當潮服穿,快30歲譚松韻穿出了可愛的少女感,讓人覺得很是喜歡,
  • 【創意】十個意外發明的產品
    有時,意外是個好事,下面這個列表所有的產品都不是刻意生產出來的,只是因為一個巧合,他們被發現了,而且成為了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  1855年,廚師喬治被一個顧客搞的不勝其煩,因為他老是把炸土豆片送回廚房並且抱怨土豆片不夠脆  喬治沒有辦法,就把土豆切得特別薄之後再油炸,然後加上一些鹽  這種嘎吱脆響的薯片很快在英格蘭當地出了名
  • 請收下:雨衣時尚二三事
    人們通常會認為英國是雨衣的發源地,經常陰雨連綿的天氣讓英國人十分關注雨衣和防水面料,儘管這些衣服或面料不一定能保證使他們身上永遠乾燥。二十世紀初,富人們紛紛開起了汽車,當時的汽車沒有頂棚,所以早期的司機對壞天氣有十分痛苦的切身感受。
  • 解放人類雙手的雨衣,如今是人們的時尚單品
    春秋時期,人們已發明出油布雨衣。《左傳》記載有「陳成子衣制杖戈」,按西晉杜預所注,這裡所說的「制」就是雨衣。清代段玉裁則認為,這種「制」不是草制雨具,而是類似後來的油布衣。所以他先在一塊布上澆一層橡膠液,再用另一塊布覆蓋上去,使得表面看不到橡膠液,不會因為不均勻而顯得難看,而且還更牢固耐用。後來,他還為這種雙層布料雨衣申請了專利。
  • 晴天披「雨衣」? | 2017春夏男裝周為雨衣「正名」
    不過,在2017春夏男裝周裡,諸多時裝品牌登臺高呼為雨衣「正了名」,以一系列精彩的作品為我們解讀了時下流行的雨衣風潮。《赤足天使》傳統觀念中的雨衣,其功能性的定義遠遠大於對美觀程度的要求。不過,人們總是對美的設計有所追求。從18 世紀初近似防水篷布的設計,到20 世紀10 年代與大衣設計廓形近似的雨衣,其中不少還配備了單排扣、雙排扣的選擇,從美觀的角度上有了質的飛躍。
  • 雨衣,也是有故事的!
    【雨衣】用不透水或抗水材料做的外衣,供雨中穿著。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現在市面上的雨衣式樣繁多,日趨時裝化。
  • 口紅雨衣推薦:可以kiss的rimmel口紅雨衣
    口紅雨衣推薦:可以kiss的rimmel口紅雨衣    Rimmed口紅雨衣,是一種可以保護唇妝不脫色的唇部產品
  • 現在的雨衣都時髦得不像雨衣本衣了
    即便如此,雨衣依然是衣櫥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並不僅僅在於其功能性,而在於它帶來的自由。大雨來臨,緩緩撐開一把胡桃木絲綢傘面的 Brigg 「聽到踏過初雪的聲音」,聽起來確實足夠優雅,但請思考一下現實世界中的情況,雨傘佔用一隻手,碰上另一隻手再拎上手提包或購物袋,掏出手機都要手忙腳亂好一陣——這份優雅是以損失 50% 的工具使用能力為代價的。相比起來雨衣顯然要從容許多。
  • 今年雨季不流行打雨傘,看這些達人的雨衣,隨便一件就凹出雜誌風
    一說起下雨,大家第一時間都想到雨傘,但是卻忽略了我們小時候非常熱衷的雨衣,穿著起來也十分方便,今年雨季不流行打雨傘,看這些達人的雨衣,隨便一件就凹出雜誌風我們可以在雨天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是已經長大的我們已經不再盼望著下雨天出門踩水,而穿著的雨衣也變成你想不到的時髦單品。
  • 歷史機遇總是留給善於思考的人之雨衣的發明
    突然他眼前一亮:要是我把整件衣服都塗上橡膠汁,豈不是可以用來擋雨!第二天上班後,列扶丹尼還在為損失了一件衣服而懊惱。麥金杜斯卻在思考:假如我用這種方法加工能擋雨的衣服,能不能賣出去呢?當天下班回家後,麥金杜斯就付諸行動,作成了世界上第一件橡膠雨衣。然後他就籌集資金,開了一家專門生產雨衣的工廠,雨衣果然大賣。
  • 這種食物人和神都喜歡,起源卻是一場意外
    這種食物人和神都喜歡,起源卻是一場意外燒烤這道美食相信大家都很喜歡,在我上篇文章《鴻門宴:劉邦到底吃的啥?》一文中,我簡單跟大家劇透了一下,今天就跟大家詳細聊聊燒烤的前世今生。這給了咱們祖先以靈感,於是最初的燒烤大餐就這樣意外的被發明了。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就是那個人首蛇身,與我們的女媧娘娘是兄妹,他們並結婚生育子女的,又叫庖犧、包犧、亦稱犧皇,就是他是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濱文化中就有了烤爐。
  • 實用小妙招:雨衣(雨傘)壞了不要扔,只需一物便能恢復如初!
    雨衣,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會準備一件或者幾件,雨天出行穿在身上,即解放了雙手,又避免了被雨水淋溼,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雨衣由於防水材質的特性,變得十分脆弱,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壞掉的雨衣如何修復。
  • 口紅雨衣的危害有哪些
    #金堂化妝班#口紅雨衣是最近很火的一款唇部彩妝產品,那麼口紅雨衣有毒嗎?口紅雨衣的危害是什麼?針對這些問題,下面就和金堂北影國際化妝學校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口紅雨衣是沒有毒的,口紅雨衣經常應用在美容產品中,還是比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