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號將陸續刊載由湖北廣水朝陽寺佛慧法師在疫情期間講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錄音文稿,每周更新兩期,歡迎各位網友關注學習。法寶珍貴,此類文章不設原創,轉載請務必標明作者,歡迎各大佛學平臺廣宣流布,讓更多人得此法益!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第二講:敘事正信
一、常見問題:藥師七佛是哪七尊?拜一尊藥師佛和拜七尊有無差別?
七佛藥師即七尊藥師,又作七躬醫王。七尊藥師如來分別是: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
這七尊佛現在很少提及,但是七尊佛在藏地和漢傳的《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中一直存在。除了《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七佛藥師也在《大般若經》中出現,玄奘法師雖然翻譯的《藥師經》是精簡版本,但是他將七佛如來的本願功德記載在《大般若經》中。
還有人問,如果拜藥師佛,原版有七尊佛,那麼只拜一尊是不是功德力沒有這麼大。
自古以來高僧大德就有相關的解釋,在《阿娑縛抄》中說「本願經雲,造彼如來形象七軀」。也就是說雖然是造七尊佛像,但是他們的法器和形象是一致的。
《覺禪鈔》中也有相關的記載:「本願經一佛,七佛經各別尊,一體分身也。」也就是他們是同一個本體,但是顯現成不同的形象。《七佛抄》云:「七佛同是一體分身,隨機緣取七佛淨土,成佛利生。」雖然七尊佛是同一本體,但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緣分,也可以選擇因緣不同的淨土。糾其根本,雖然七尊佛的示現因緣不一樣,但是他們的功德力是一如的。
二、每部經典的結構,以及緣起分的意義
一般來說,佛經的文字架構都是按照緣起分(或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去組織的。
為什麼要有緣起分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佛陀做一件事情(比如說一個法),首先需要人把緣分顯現出來,從而對這部經典更加珍惜。《佛說阿彌陀經》屬於無問自答的經典,但是《阿彌陀經》源於《華嚴經》,沒有《華嚴經》的深刻內涵《阿彌陀經》就無法立足。而大多數的經典都是在各自獨立因緣中宣說的,所以就需要告知大眾宣講這一法門的緣由,也就是祈請解說的根源。
佛陀本來是要入滅的。當他看到啟明星悟道,就想立刻入滅。這時候帝釋天顯現,請求佛陀為大眾說法。所以後來每次經典的解說都要有人祈請,讓大家更能珍惜佛陀為了娑婆世界凡夫留駐世間講法的緣分。
三、緣起分之敘事正信
每部經典的結構都是按照緣起分、 正宗分、流通分組織的。我們先從(甲一)緣起分開始講起。
甲一、緣起分
乙一、敘事正信
敘事正信:通過敘述事實,說明佛陀講法值得我們信任。
【如是我聞。】
如是:正是如此的道理。
我:表示當下的「我」對這一法門的需求和認同。這個「我」是假立存在的。
如是我聞:阿難在佛陀入滅時的祈請,佛陀開示用「如是我聞」表示。就是我聞如是。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一時:共有三層含義
即「爾時」,印度人的價值觀覺得當下和來生重要,以前的時間沒有必要記錄精確。因此用「而爾時」就是「那個時候」來指代。
這個時候,也就是時機成熟之時。佛陀觀察緣起,覺得到了合適的時機。(比如這次我們在疫情期間得以給大家講《藥師經》,也是特殊的因緣)。恰逢當時因緣。
指這部經典不只是針對當下某個人或某個問題而說,是講給一切有類似因緣的人聽的。比如希望現世獲得安穩、健康,並且希望了解琉璃淨土的人就會和《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有緣分。這種緣分可以跨越時間、地點,只要在歷史時刻中的某一剎那對藥師法門有了需求,就一定會對他產生善功德力。
薄伽梵:意譯指世尊,這個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受到各個國家的禮遇。所以他的法值得我們學習。因此在佛陀的十大名號中,這裡選擇薄伽梵這個名號是最合適的。
廣嚴城:即毗舍離城,「廣嚴城」是意譯,指國土廣大,風光景物莊嚴華美。毗舍離城在王舍城對面,一般是佛陀說戒律的地方。
樂音樹:樂音樹是形容。樹木發出的聲音和搖曳的光影如同音樂一般。
【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
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八千人是簡稱,形容人非常多,也就是一開始追隨佛陀的弟子。
「大苾芻眾」是指有大功德力的人。就是我們一般經典中所說的「大比丘眾」,但在這裡不僅僅是指出家人,還泛指雖然暫時修習聲聞乘,卻也具備大乘根基的人。
「大苾芻眾」與「菩薩」相對,指的是聲聞菩薩,從而將大乘和聲聞乘區分開。但聲聞乘羅漢最終會通過回小向大聽聞大乘佛法,從而慢慢變為大乘菩薩。
佛陀講法有的在天界、有的在靈鷲山定中、有的在王舍城、舍衛城等地方。如果是在天界講法就會先介紹菩薩,但是在娑婆世界會先介紹有哪些比丘,所以先介紹比丘、再介紹菩薩,是與廣嚴城處於娑婆世界這一地理情況對應的。這是一種宣講介紹的習慣,也是代表娑婆世界的凡夫庚容易與聲聞乘相應。
【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
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為什麼列舉這些職業?其實他們有特殊的含義。
國王:不光說明聽法的人地位非常高,連國王都參加了。而且國王在這裡比喻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思想、修行做主(代表人的思維)。
大臣:比喻眼耳鼻舌身。人們能夠對自己的思維做主之後,要在行動上體現自己的修行。什麼是行為上的修行?就是眼耳鼻舌身安住的剎那,不會被周圍境界所影響。所謂的安住當下,就是當下念佛就是念佛,工作就是工作。有這樣一則禪宗公案,出現在宋代的《五燈會元》之中。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嗎?」禪師回答說:「用功。」問:「如何用功?」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原文是「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源律師又問:「一切人都是這樣,跟大師您用功一樣嗎?」禪師回答:「不同。」問:「怎麼不同?」禪師答道:「一般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律師至此無話可說。
婆羅門:印度最高尚的階級,也是修行梵行的意思。用在這裡表示梵語淨行。說明我們修行一個法門必須有清淨的行為。
居士:修學佛法的在家人。這裡比喻信奉佛陀所說的話,照著去做。
天龍藥叉人非人等:表示有看不到的眾生在聽法。每個人身邊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有的時候有人說要把他們趕走,但實際上這些眾生都是在我們身邊的。所以我們要和這些眾生結下善緣,念經回向給他們。這樣的做法同樣適用於社會中的互利關係,要有利他的行為。良好的因緣才能維持自身事業上的成長。
【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總結。敘事正信,說明眾生都圍繞在佛陀身邊。(第二講結束)
關於此講記的任何問題及建議可與廣水朝陽寺公眾號聯繫。
講經文稿目錄及預告:
第 2 講 敘事正信
第 3 講 禮請祈說、總標依正
第 4 講 藥師佛十二大願
第 5 講 以略指廣 以西喻東 以伴贊主
第 6 講 離慳吝貪惜惡
第 7 講 離毀犯見慢惡
第 8 講 離嫉妒誹謗惡 離鬥訟咒詛
第 9 講 得善
第 10 講 由願觀苦 持咒滅苦
第 11 講 供養得護持益
第 12 講 受持得加倍益
第 13 講 受持得加倍益.免難
第 14 講 德行叵思
第 15 講 (救病難以延命)延壽法
第 16 講 做福續命儀軌
補充:藥師七佛如來供燈儀軌
補充:藥師七佛法門
補充:藥師七佛形像
第 17 講 救國難、救眾難
第 18 講 九種橫死
第 19 講 流通分
第 20 講 補充回向